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2020-02-22
山西省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提出必须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转型发展新道路。
一、山西经济转型的现状
(一)煤炭价格下跌,经济下行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由于受国外煤炭资源市场的影响,使煤炭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而煤炭资源正面临枯竭,开采煤炭资源难度增加,开采成本上升,而国际市场上煤炭及制品类零售价格持续低迷,使煤炭的利润率正在下降。
2008年,山西省的煤炭及制品类零售价格指数数值是133.2,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一路下滑,到2014年,零售价格指数已经跌至92.8,六年时间降幅高达30.33%。由于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煤炭产品及制品的利润空间持续下降。
基于山西经济对煤炭工业的强烈依赖,在煤炭工业进入冰河期之后,山西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从2010年到2015年一跌再跌,2016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全国排名跌至历史最低值30位。然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近几年来基本上都高于山西省且十分平稳。2018年,山西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6818.11亿元,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97277.77亿元,甚至连广东省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山西的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大力发展重工业,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二产业比重的增高。目前,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山西省的农业基础薄弱;二是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较大;三是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缓慢,且仍集中在住宿、餐饮与零售业等技术含量低的领域。
2012年山西地区三个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2175.8亿元,2018年增长到16818.1亿元,但由于农业基础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对GDP的贡献率常年增幅也在5.5%左右,并没有逐年增长。2012年到2014年间,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基本超过了50%。2015年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贡献率最大的产业。因此,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但调整的力度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而且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因此山西省必须走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之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金融、科技、教育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同时加强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
(三)金融投入与经济转型需求不协调
资源型地区的显著特征是生产资源全都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其他行业的资源和配套设施缺乏,被“挤出”。政府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就需要资源型企业利用科技处理好污水排放、资源开发等问题。除此之外,加强环境治理、安置衰退行业下岗职工、增加其他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指标,是用来衡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所需要的贷款投入,反映金融机构贷款效益指标。从2011年以来,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就大幅上升,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为155%,是2018年81.48%的1.9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所需要的贷款投入过高,这就说明经济转型中资金需求量大,而目前的金融投入远远不能满足。
二、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前景分析
(一)优势
山西在经济环境、对外发展、技术、教育等方面实力不断提升,为山西省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支持。经济环境与政策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及其消费水平,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等。
山西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积极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出口贸易,把过剩资源带出去,有效地解决了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山西省的出口贸易额在2010-2018年基本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为山西省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对外环境。9年时间内,山西省申请国内专利的受理量从7927增加到27106,而授权量从4752增加到15060,二者都在稳步增加。除此之外,山西省目前共有13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加之各个高校每年都在为山西省输送大量人才,为山西的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
(二)机会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创新金融和金融支持。研究建立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给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赋予了更多机会。政府打算以综合改造区为试验田,率先进行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综合改造区建立后,随着产业布局的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进程也将逐步推进。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和发展,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运作方式,在“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推动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
(三)困难
资源型产业贷款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这些银行的政策大多由总行决策,而总行不会完全针对山西的经济情况而进行决策,这就导致了山西省的存款流失严重,大量资金流向外省,并没有用到山西经济建设上来,导致经济转型止步不前。
从2010年到2018年,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人均GDP的比例相对稳定,保持在65%以上,可以看出,山西总资本存量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但是GDP的利用率不高。GDP的利用率较低,大量存款外流到其他省,并没有投入到山西省的转型发展上来,同时,省外投资也带走了较多的资金。与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山西省在财务、会计、法律、咨询等方面,仍缺乏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专业人才,企业家和人才中能够熟悉国际通行规则、特别是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较少,目前的人才规模和结构对适应山西省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缺口。
三、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利用政策条件,深化金融改革
山西省应在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产业特点,着重破除制度机制乃至经济发展观念的沉疴固疾,出台具有创新性的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金融政策及法规,打破金融发展滞后的现状。金融业面对更具有挑战性的外部环境变化,在贸易争端和摩擦不断增多、产业链发生松动环境下,进一步推进山西金融领域的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保障与支持。金融业面对全球融资环境开始收紧,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等对金融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为山西的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保障。
(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
由于山西省大多企业的经营观念不同且企业的粗放经营,直接融资规模较小,不能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支持。而且山西省上市企业较少,需要山西省相关部门积极做好上市公司的上市培育工作,增加股权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山西省应积极探索符合当地企业实际条件和需求的新型直接融资工具。同时,对上市的公司充分发挥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带头作用,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吸收合并省内或跨地区的优质资产。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探索设立科技创业证券公司,发展企业资产证券化,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把增强自身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自己的商业银行品牌,实现地方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双赢
在大数据时代,多数企业的运行情况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大量的客户信息,然后在数据挖掘后进行分析,通过了解掌握其经营情况,针对不同的企业可以灵活的调整存贷款额度,实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在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应主动采取转型创新策略,迎接挑战,兼收并蓄,凝聚金融支持合力。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运营管理战略的创新,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改进运营管理,反省自身发展,提升经营管理联通程度,加快集中化经营与风险控制能力步伐,对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需要进行适当地系统性改革,形成日臻完善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四)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完善营商环境的法制化,增强山西省外贸主体的实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实现贸易投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促使具有优势产能和制造装备的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把剩余的本省消耗不了的过剩产能“带出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商圈中的重要一部分。与此同时,山西省创新吸收外资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外资的规模,让一些能够充分借用国外优惠贷(赠)款项目的优秀企业在展示自己的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外来投资环境,争取引进一批优秀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或者是某行业的领军企业项目,实现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规模的持续扩大,促进山西省优势产能转出去、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并带动相关设备、技术和服务出口。在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同时,对于鼓励境外投资,应努力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对当前山西经济转型的劣势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威胁,山西省应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打造自己的商业银行品牌等措施,要奋起直追“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以促进山西经济发展获得有效的转型发展路径,确保山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