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型主流媒体中的传播
2020-02-22徐奇志李可心
徐奇志,李可心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济南250103;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250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文明和民族智慧,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接续不断,构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新型主流媒体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遵循,创新手段,勇于探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时俱进。张玲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海量流量与开放性互联网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娱乐传播成为阶段性新媒体时代主流;新媒体技术改革打破单一媒介的视觉感受。王月认为,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借势网络媒体扩大传播面,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楼伟民认为,要强化融媒体作品创优。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了新型主流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担当及面临的挑战、机遇,对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对策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经过五千年发展与传承的文化,以儒学为中心,包括诸子百家学说,是一套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1]。“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在新时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真理性认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其中既有重视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强调“为政以德”治国理政的为政之道,以及厚德载物、孝悌忠信、向上向善、待人以诚、奋发有为、推陈出新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又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形成了精忠报国、崇尚和平、团结统一、自强奋进、勇敢勤劳的伟大民族精神,其思想具有鲜明时代价值,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文化自信的坚强精神支柱。“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思想价值,合理利用其资源,创新其发展,打通传统与现代的节点,使其成为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着人民基本的价值诉求。我党在国家治理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生活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修养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摄取和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成果,并在创新中发展,丰富了其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中获取精神力量,找到了自己的“根”与“源”,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了时代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有多民族共存的生活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人民长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中相互影响、接纳、吸收、碰撞,融合共生,逐渐形成了有着强大包容性、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其倡导天下大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博施济众,主张国家之间互利共赢,将本民族利益与世界各民族利益相统一的思想,不仅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思想源泉。
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期,人类正共同面对恐怖主义、政治腐败、环境污染、疫情传播等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4]。
二、新型主流媒体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借助强大的媒体力量。新型主流媒体占据着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体制优势,有责任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并成为引领发展的风向标,引导全社会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一)新型主流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1.新型主流媒体的内涵
主流媒体的概念应该具备这样的标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有权威的地位,有较强的公信力,较大发行量,受众广泛,体现和传播社会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观。一般来说,传统主流媒体主要包括中央级新闻媒体、区域性媒体、城市媒体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可视为主流媒体的代表,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渠道优势和权威信息发布的特权,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覆盖了全国城乡各种机构和各类人群”[5]。
相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是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换代升级,具有融媒体的立体思维,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趋势,遵循新闻传播原则,运用多种方式与手段,推出形态多样、平台适存性强、内容传播方式灵活的众多媒介产品,能通过多种平台更好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满足受众需求,继续在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上守住原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在融媒体基础上继续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功能。它是一种集体概念,是由很多内容被细分、功能更专业化的媒体构建的综合性的传媒集团,利用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发挥各种媒介优势,由平台监督把关,把信息聚合、分发,提升了主流媒体在各传播平台的舆论引导水平。新型主流媒体是要建立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内容聚合和信息加工处理平台,形成新型的现代传播体系[6]。它是在媒体融合时代国家传媒改革发展中的国家战略,其自身应当具备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优势较强等特点。
2.新型主流媒体的特征
(1)形态多样。新型主流媒体表现的特征是形态多样。面对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新兴媒介的层出不穷,传统主流媒体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和挤压。这就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改变传统主流媒体形态单一的状况,集多种媒介形态、传播手段为一体,通过整合、融通,把这些传播手段、媒介形态融为一体。例如,新型主流媒体要建立拥有多种媒介形态的传媒集团,旗下可以拥有电视、电台、出版、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户外大屏等各种媒介形态,甚至包括电影等。通过将旗下的各种媒介形态整合,形成舆论传播的合力,进行多媒介立体化的传播,以提高在新形势下的传播能力与竞争能力[7]。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众对媒介的需求也愈加多元化、立体化,媒介形态就更需要多元化、分众化。(2)技术先进。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媒介上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媒体生产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主流媒体要打破旧的思维方式,不断更新观念,实现技术革命,只有掌握和应用好先进技术,才能成长为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播渠道的快捷流畅,涉及流程再造;二是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和时效性。而其关键问题还是内容建设的问题,否则,无论传媒集团拥有多么先进的手段、多少的媒介形态,也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8]。(3)竞争力强。主流媒体传播和引导着社会舆论,同时又是政治体制的宣传者和解读者,构建和主导着意识形态。因此新型主流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社会民众对主流媒体有着很强的认同,他们对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强烈的信任感,在人们的认识里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从而使新型主流媒体在竞争力上有着先天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9]。现阶段,全媒体、融媒体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新型主流媒体的特殊地位使其在人才占有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体现在聚集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端技术人才;而其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又为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素材,同时其强大的经济支撑也为新型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竞争力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新型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1.新型主流媒体是最高文化品质和公信力的舆论阵地
新型主流媒体的特征决定其承担着社会主流舆论的打造与引导,在社会舆论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既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广大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也同时体现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反映着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10]。可以说,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一定是这个地区具有最高文化品质和公信力的舆论阵地。
新型主流媒体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以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为特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影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运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型主流媒体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规划有步骤地统筹宣传,抢占传播的舆论阵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深度研发,创新发展,打造高品质文化产品,引领传播方向。这是大众媒体传播的特征,更是媒体本身负有的社会责任与发展要求。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代表着国家文化的最高品质,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深受观众好评。受其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学诗词、诵经典的良好风气。这就是利用了央视的强大公信力、传播力,通过寓教于乐、寓文于娱的形式,带领社会大众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2.新型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符合传播正能量的时代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层化的状态,媒体融合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更是新型主流媒体应该肩负起的历史使命。传媒因融合而共享,当今世界日益兴起的各种媒介,以互联网为桥梁建设各自的平台,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以实现资源上的联通,使得传媒环境具有了新的特征——高时效的传播速率、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与阅读方式、颠覆性的移动社交、界限越来越模糊的多元传播理念。新型主流媒体在新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1]。新型主流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时代机遇。新型主流媒体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要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塑造人民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新型主流媒体要明确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发挥传播主阵地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社会大众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进入5G时代,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高时效、个性化需求愈加迫切,各类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主流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新型主流媒体要想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清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
1.受众需求的多元化
(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阅读构成了新的态势。多媒体信息融合使新兴网络媒体资源和传统纸质资源共同争夺着受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这主要反映在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上,特别是年轻的受众群体,他们更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新型社交媒体,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获取各种信息。因此,统筹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介渠道,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平台在信息精准及时推送、汇聚整合等方面的传播优势,契合受众的数字阅读需求,以实现传播路径的创新。(2)分享、交流、互动成为全新的阅读方式。信息传播不再是媒体-读者单向度的灌输式的过程,而是媒体-读者-媒体-读者双向多层次、互动式的交流,或者是读者与读者之间分享互动的过程。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着重从受众角度考虑其传播形式,找到更适合受众的话语体系,以此来建构传播内容、确定传播策略,增强传播的实效性。(3)阅读呈现碎片化、休闲化特点。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对阅读长篇大论的文章失去了耐心,而是希望通过便捷的电子设备快速浏览,阅读的单次时间短,次数增多,随意性强,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阅读需求的变化,信息传播出现了内容碎片化、休闲化特点,长篇大论、生硬的说教方式已不适应受众需求。因此,新型主流媒体应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大众阅读的泛在化。一方面大众的阅读方式更加随意,阅读通过不同载体、不同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另一方面,大众阅读更加挑剔,功利性较大,时效性更强,出现了一种对内容超越空间、时间的极致追求。新型主流媒体严格的管理措施、传统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快捷、高质量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成为当下对新型主流媒体的考验。
2.媒介竞争的加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种类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获取方式,各种文化、娱乐带来庞杂的信息,让人们的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新媒体吸引了更多年轻的用户,它轻松、快速地将各种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又迅速推送到拥有万亿用户的各类社交平台,诸如移动APP、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这些新兴媒体传播渠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成为与主流媒体争夺用户的强大竞争对手;而海量的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在削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纵深传播的成效。新型主流媒体如果不自我革新,抢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就会被蜂拥而至的亚文化所冲击。
3.自身建设的困境
依照新型主流媒体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平台渠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如技术手段滞后、形式单调、内容呆板诸如此类的问题,从而难以吸引广大受众。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机构合而不融、体制机制僵化、传播形式及手段相对单一、传播时效长等问题,这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障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决定了其传播的特点需要系统、细致、长期,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碎片化、泛在化阅读越来越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新媒体人才的缺乏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心病。一些传统主流媒体机构人员结构老化,在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建设中,很多人都有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其思维模式、专业素养面临着考验。再加上由于传统主流媒体机构体制制度滞后,比如固有的考评、待遇等机制制约了人才的发展,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使得一些体制内的媒体人才悄然流失。此外,高校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教育课程更新不够,依然还在用培养传统媒体人的方式进行教授,这很难满足新媒体发展浪潮与市场的需求。
(二)新型主流媒体的机遇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主流媒体的冲击,但也没必要悲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12]。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理论的重要平台,新型主流媒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面对互联网对主流媒体的冲击,对新型主流媒体来说,它既是挑战,也是融合和变革的机遇。
1.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善于归纳总结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经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使其成为“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这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其理论内涵、思想精髓必须依靠新型主流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才能转化为大众认同的行为规范,为大众创造更贴进生活的高端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新型主流媒体的助推下,全社会形成了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激发了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国学热、诗词热、儒学热、博物馆热等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人们学国学,读经史,诵诗词,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美好与高尚、智慧与真善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2.互联网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融合的出现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样的途径。媒体融合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等载体的采编、制作结合起来,利用他们相同、差异、互补的特点,进行信息的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融媒体的出现与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传播途径。一种节目形态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小红书、今日头条等各种媒体平台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跨越了主体身份,甚至打破了时空界线。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受众范围的局限性,而传播途径的拓展扩大了传播的受众群体。新型主流媒体凭借着多平台的传播优势,使得受众群体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扩大了覆盖的范围。随着5G技术的出现,新型主流媒体在新技术条件下实现自我革新,着力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智能媒体,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加先进、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更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向世界。
四、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化对策
新型主流媒体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善于运用最新媒介技术,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打造高端文化品牌,将其做精做强;要加强顶层设计,培育、树立优秀的文化形象,从而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作品社会价值
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当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在内容创作上追求卓越,要突出思想内涵,弘扬核心价值观,书写家国情怀。
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协调好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层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确保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顶层设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向,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行动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播中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相互融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民族强大、祖国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上做文章,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发掘,结合时代精神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要着力统筹社会力量,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时代化、平民化,使其丰富多彩的思想理念及内涵注入公民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在公民的行为规范中,使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更新理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
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用拿来主义,要取其精华,弃其糟泊,防止照搬照抄,要发掘其当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顺应现实生活的需求和人们的认知。要充分利用移动通讯科技与数字技术,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连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并赋予其新时代精神的表达,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创造性转化就是要突破固有的时空限制,进行跨界演绎,用更多的形式诠释其更多元的内涵,抓住更广泛的受众,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潮流。
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地方电视台推出的《传承者》《汉字英雄》《唐诗风云会》等,运用综艺形式,把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与灿烂文化以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于主流媒体的舞台之上,运用竞赛、访谈、情景再现等手法,通过现代叙事,把诗词、戏剧、艺术、国宝、饮食、建筑以及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等,生动形象地送达观众的心灵深处,使观众在娱乐休闲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主持人、文化名人的深度解读,又对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相关文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寓教于乐,使观众在享受求知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既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望,又使节目更加生动活泼。
(三)媒体共融,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及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传播思维方式,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使新型主流媒体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扩大覆盖面及影响力。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融合的出现使新型主流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多的媒介路径。新型主流媒体要将诸多的媒介路径融通,实现多平台、多渠道传播。首先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利用电视、广播、出版、报纸等进行正面传播,实现顶层设计。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其中,微博、微信是我国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普及率高,覆盖面广,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再次,可以利用百度、腾讯、新浪、网易等新闻传播平台进行传播。还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与娱乐APP的推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这些传播路径主动、及时的分发推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媒体共融、全民共享,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
(四)精准识别受众差异,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不同受众群体对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更加明显,信息的多元化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日益增强,从而使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更加有针对性,新型主流媒体必须精准识别受众差异,提高其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多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平“语”近人》等,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窗口,让承载了古代思想和智慧的文化印记与现代生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感染和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些节目针对性很强,更加强调传播的分众化和差异化。每档节目都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根据不同受众的特征,设计出了更加契合受众特点和现实需要的节目,吸引了全民的广泛参与。在节目中,借助选手、主持人、点评专家和观众的互动,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以综艺甚至娱乐的方式贴进大众生活,从而进入千家万户。节目播出的同时,新型主流媒体还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号,与网友同步展开互动,及时把节目精华传播到每一位观众手中,增加了传播的时效性。其中的碎片化、片断式传播特点,让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更易于接受,更易于在网络中流行,形成热点。这些节目的主创团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其作品中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时代精神和当代文化特征,引发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心灵共鸣,展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这一系列举措,让那些深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更直观、更轻松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观众的心灵受到至善至美的滋养,传播了主流文化价值,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五)占据制高点,打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端品牌
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传播平台,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型主流媒体要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占据制高点,就必须打造一批高端品牌,从而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型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精心设计策划、构建出一批具有创新特色、亮点突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品牌,从而树立品牌自信。只有建立自己的精品项目,才能在众多庞杂的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住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同时,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他们对认同的信息进行二次、多次传播,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电视为例,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一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节目已成为中央电视台闪亮的名片,它们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一堂好课》等节目在许多家庭中引发了老少几代人的共同追捧,成为人们心中公认的高端精品节目。在出版界,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先后出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图书,成为出版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领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