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与选择路向

2020-02-2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办学学科大学

程 斌

(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玉溪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与研究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大学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大学主要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整体的过程。相比较而言管理者和教师对专业建设目标认识清楚且容易形成共识,而对学科建设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则争论和分歧比较大,不容易达成共识,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学科自身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上述关系的思辨与回应,就演绎成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学校发展目标之争,同时在教师评价过程中产生教学型与科研型教师的价值导向之争。由此看,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与适切性确是一个困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

大学的内涵发展就是围绕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深耕细作,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大学功能的体现无不以此为支撑,这3项任务建设完成的成效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定位、发展类型和办学特色。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学校的发展目标、功能发挥、特色体现和学科规划、布局与建设都是大学首要的任务。因而,有必要回溯、省察学科建设的原初意义,揭示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并主动回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切和困惑,这就必须再次追问高校学科建设目标生成的现实情境与路向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保障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承担国家近70%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学校的根基特色是地方性、专业性、教学型,优势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赢得“合法性”,新建本科院校通常从竞争性、制度、社会规范三个方面模仿研究型大学(1)聂永成,董泽芳.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漂移”趋向:现状、成因及其抑制——基于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现状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7(1):105-110.。然而,这些学校由于受项目、团队、支撑平台建设的限制,无法复制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唯有“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坚定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根主线,突出学科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支撑作用和价值,围绕建设一流专业和培养一流人才为使命担当。一所大学的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是其合法性所在,任何只强调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都是降低大学标准的行为。故此,选择正确和适切的学科建设目标才能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目标应有之责与价值追求。

一、学科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有效的学科建设,首先就要理解、明辨和把握学科与学科建设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廓清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科人员在学科建设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学科概念有三层含义,即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它反映着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这也被认为是学科的基本含义;学科是围绕特定的知识体系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的专门化组织;学科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时应遵循的规范与制度。

“学科建设是一个含义最广的概念,它包括了学科、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制度等各种要素。具体来讲,学科建设也分为3个层次”(2)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演进—学科制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36-42.:学科领域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校学科建设。学科领域建设,“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开设课程、招收学生、颁发学位等)与研究制度(出版期刊、成立学会、收集文献等),最终使其繁盛起来。学科体系建设,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学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社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学校学科建设,而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3)王建华.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3(3):54-56.。

二、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与选择路向

(一)学科建设目标的来源维度

基于我国高等学校分布的广域性、类型多样性和层次的差异性,又因学科建设目标取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国家及省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并没有用统一清晰的表述来规定学科建设的目标。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我们以“学科要现实什么目标”为题问一位学科团队的学科成员,他可能会说:取得研究成果,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提高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等等,诸如此类回答其实暗含着这样一个学科建设认知,即学科建设在于学术研究、产生科研成果、提高学术水准、形成一支研究队伍。以此展开,就是获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奖励、人才称号、论文、专著等等。询问学科团队负责人,可能得到诸如学科排名、学科骨干培养、申请平台及项目、学科支持院系发展、获得更多建设投入的回答,这类回答不妨看做是校内院系间竞争力的驱动。如果站在学校发展的层面上考虑,学科建设的目标无疑倾向于学校更名、办学层次提升、学校争取更多办学经费投入、扩大学校的社会办学声誉等。据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科成员还是学科负责人甚至是学校学科的规划者,倾向于把学科建设理解为科学研究,平台项目建设,或是学校办学层次提升的一个核心条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大学自身及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与深入。考察大学在历史不同时期如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证自身价值来获得合法地位,可还原大学的原初意义筑牢大学存在的根基。如中世纪的大学把它们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文艺复兴后的大学把它们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文主义的抱负之上,启蒙运动之后的德国大学注重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其合法地位,“赠地”大学的合法地位依赖于它们把人力物力用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4.。然而,要真正立足于大学存在的合法地位,回归大学的价值理想,就必须明确而清晰地梳理学科建设目标的来源维度。

第一,坚守培养人才的价值维度。人类大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希腊与罗马。如“汉朝的太学、宋朝的书院、明朝的国子监及清朝的学府等等,讲授的主要是人文知识和修身养性之学”(5)李延保.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8.,主要目的是培养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官吏。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则源于欧洲中古世纪大学,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中世纪大学与宗教紧密相连,大学“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训练”(6)李延保.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8.,其培养的不仅有官吏神职人员,也有工程师和医生、哲学家。回溯大学的发端及发展历程,人才培养这一主旨乃是其存在的核心要义和逻辑事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先后发布的富尔报告、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报告均持续关注在现代社会及全球互联互通背景下人的教育与发展问题,今天面对科学与技术的不断突破,保持人存在的自然性和价值理性就愈发重要。

从大学自身功能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那么造就一流的师资、形成一流的专业、建设一流的课程,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来源之一。通过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展教师专业知识覆盖面,提升教师对学科知识走向的研判和把握能力,进而改变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支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的组织形式是专业,而课程包含的知识经验则来自不同学科的发现与持续供给,大学选用的教科书虽然大多是国家优秀教材,但是课程目标所要达成的知识、理解、态度、价值与能力等却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学科背景来驾驭。一流专业的形成更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精品课程来支撑,因此,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来源之一就值得重视。

第二,面向知识生产与供给的维度。大学存在的另一逻辑则是大学承载着人类知识的生产(发现和创造)、知识的控制、知识的认证、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固化和保存等功能。如果说19世纪以前的大学供给社会的主要是人才,那么20世纪以后的大学供给社会的主要是人才、知识与技术,大学无疑将继续承担此任也必须担当此任。现代大学和过去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相比都高度地融入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迅速而有力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图景。以大学为平台的知识创新群体向社会持续供给所需知识,知识的生产、转化与应用的周期极大缩短,知识经济对大学的依赖和联系更为紧密,人类社会生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驱动力高度聚合指向在知识的创新供给上(7)程斌.推进西部高校“向西、向下”转向[N]. 中国社会科学报(教育版)2019-11-21.。因此,人类知识生产、发现、控制、持续供给无疑需要大学的科学研究,需要依托有组织的学术共同体来实现。现代大学正是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对知识的强烈需求,实现了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再到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发展模式。可以说19世纪以前的一流大学以培养大批杰出人才而赢得社会声誉,20世纪以后的一流大学则以其学术影响力而享誉世界。

第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维度。“如果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但是缺乏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大学是无用。”(8)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2.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全方位、多角度的推行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主张大学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9)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8.。由此来看,现代大学的发展无不与服务各个国家的重大战略息息相关,积极主动回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就是高校的应有之责。现代大学也因服务国家战略而快速发展并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而学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科研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就必须系统地、客观地研究学科建设本身,明确实现大学功能与设定学科建设目标的关系。大学基本功能的实现,除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办学条件、地域环境,还必须回答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人才,进而才能客观而又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整体规划。因此,从大学的基本功能出发,学校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对大学功能的实现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判断和回应。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和优势,国家战略也分宏观、中观、微观。因此,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应以知识的发现、生产、控制、认证为己任,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要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10)董鲁皖龙.高校如何为国家战略服务[N].中国教育报,2018-3-14.。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则以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智力、技术为根本,为行业、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实现校地、校企合作,构筑产学研平台,为所在地区提供优质的文化和智力服务。故此,学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无疑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

学科建设目标生成的复杂性致使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框架能够提供对其建构过程的“全面”理解,比较各自的见解,并且描述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意义构建理论展开分析和研究,以获得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学科建设目标与大学主要功能之间的关联性。

从意义构建理论(sensemaking theory)来看,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是一个持续的建构过程,体现在:(1)学校如何认识以及关注学科建设的意义;(2)规划与确立学科建设目标对学校意味着什么;(3)学科建设产生的成效如何影响和修正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术共同体、学科团队等所实现的学科建设目标与产生的价值意义如何影响学校当前和未来的行为。学校的决策者首要考虑的是学科领域的把握与学科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科结构和优势特色学科点建设布局等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通过与具体学科点建设成员的持续对话来知晓、诠释和理解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学科建设委员会既要清楚地提出学校学科建设目标是怎样确定的问题,也要对这些问题给出清晰的解释。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是一个持续的存在,它产生于一所大学内涵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功能真正实现的必然要求。

第一,学科建设目标生成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章程中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性质、办学类型、发展蓝图,学科建设目标生成就必然要依据学校整体的办学定位。因为,办学层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层次,办学性质决定了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办学类型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了拟规划建设的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学校发展目标将对学科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比如本科层次的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在于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硕、博士层次学校的学科建设除承担人才培养外更加侧重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所以,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首先要回应并关切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

第二,学科建设目标生成于学科自身及其规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初期,学校建设重点基本上围绕着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而展开,由于对学科建设的目的、性质、内容等尚不清楚,处于不断认识、探索、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与设置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为依据,学科建设目标的生成就要从宏观上考虑学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中观上分析论证与设置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和培育学科建设,微观上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团队、规范学科管理制度。

第三,学科建设目标生成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目标生成还须与自身办学条件相适应。首先,要考虑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背景、职称结构;其次,考虑学校原有的专业条件与学科支撑情况;再次,梳理现有的研究优势、研究平台、人才团队等现状。在综合分析学校拟规划建设学科所需要的学科人才团队、学科研究条件、学科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论证生成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避免有名无实或者为争取某些办学资源勉强为之,真正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通过学科建设切实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三)学科建设目标的选择路向

第一,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科建设目标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全国高校正在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质量意识、质量革命、质量中国无疑根植于深耕本科教育,以培养有质量的本科人才为己任。聚焦一流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学校学科建设目标必然选择以支撑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为路向,即通过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筑牢专业建设的根基,打造精品课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就是真正把本科教育的质量立起来。

第二,立足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学科建设目标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举办人是地方人民政府,学校以办好地方人民满意的大学为根本。故此,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学科建设理应主动服务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行业、产业、科技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科建设目标的选择路向。学校以构建多层次应用学科体系为取向,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校企协同创新学科建设联动机制,使学科建设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增长的重要智力引擎和孵化器,借助学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区域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三,实现学校办学层次提升为导向的学科建设目标选择。1999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学校目前以申请获得硕士授予单位作为学校近期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硕士授权点进行规划和建设。学科建设以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导向,获得高层次课题、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奖励、高层次科研平台、有影响力的人才称号、团队称号等等来评价学科建设的成效。学校以申请硕士授予单位为突破,学科建设目标则更倾向于学科本身及其内涵建设,也就是侧重学科的知识生产,学科建设必然重视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学科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

三、结 语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向。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着力实现由规模向质量再到结构功能的转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升级的新动能与产业结构和类型的重要调整与转型关键期,地方高校能否实现差异化、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学校如何认识、理解、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价值和目标取向,坚决舍弃办学的同质化模式,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审视自身办学的实践和经验,回归大学存在的原初意义,回归服务社会的现实境域,扎根中国大地,遵循学科建设规律,聚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造性地进行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有差异、有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凝练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与现实路径,为持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这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赢得未来、赢得自身发展的奋进之笔。

猜你喜欢

办学学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