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02-22王秋静吕文伟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白求恩卓越医学生

王秋静 张 明 吕文伟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130021)

2012年国家提出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是推进以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发展为目标的重要战略工程[1]。医学的发展需要人文教育来驾驭方向、掌控速度。单纯的医疗技术服务与疾病诊疗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医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沟通成为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合理诉求,这就对“卓越医生”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卓越医生”不但要医学技术高超,而且需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2]。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合校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和校史以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为己任,承载着白求恩传人的足迹。近年来,基础医学院以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在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时代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医学生做好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人文、心理、伦理、医患沟通等人文素质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养[3],要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于卓越教学之中,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挑战。为此,从卓越教学的视角探索综合性大学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以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德素养的必要性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是旨在培养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其中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主要培养医生关爱生命、重视生命、解决各种突发状况等,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是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4]。

1.1 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同时拥有医学与人文知识,科学与人文精神双修。”医学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表现为具有鲜明的医学伦理特点,强调把人文精神落实到医疗实践之中,并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5]。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互渗是医学科学、人文双重属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学职业精神是助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动力。实施以白求恩精神为导向的职业精神教育,是白求恩精神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

其次,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社会经济和现代医学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以医疗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快医学模式的转化是我国现代医学实践的要求。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白求恩说:“我们必须运用技术去增进亿万人民的幸福,而不是去增进少数人的财富。”如果这些闪光的话语和思想变成事实,医德医风建设就会出现崭新局面。

再次,基础医学教育实践中融入以白求恩精神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卓越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医者的素养是人文与技术的融合,体现在知识、精神与技能。医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卓越医学人才。

1.2 白求恩精神教育在整个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中地位

白求恩精神是医学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石,大力弘扬白求恩“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医疗职业道德精神,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践行“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让病人满意”的标准要求,让医学科学精神充满人文关怀,这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医学教育理念。卓越医生需具备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基本包括:关爱和友善、同理心和医患沟通技巧三方面[6]。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发扬白求恩“极端热忱、极端负责”的工作精神。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是医生在病人就医过程中对病人表现出来的关爱和友善,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始终是医学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7]。

2 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知识、技能和人文科学素养成为当代医生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更

要具备白求恩对医疗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紧紧围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中的多种要素进行综合改革,通过以白求恩职业精神教育为平台,以课堂基础医学专业教育为讲台,以实践技能操作为舞台,三者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探索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教育体系,坚持执行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白求恩精神教育的育人机制,将基础医学教育体系与白求恩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地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8]。

2.1 完善课程培养体系,使人文科学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由于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9],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著名医学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特点,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推动实施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驱动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和实验教学改革,开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多学科参与的教学和病例讨论方式[1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在长学制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为例: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呼吸系统实验,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应用到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在教学中创建临床案例场景,引入医学人文实践,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进行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研究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反馈。结果: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具有良好实验教学效果。“临床疾病机制分析”为中心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创建临床疾病为情景,让学生带着认知疾病、仁心仁术的任务,通过“临床疾病机制分析”,在为了解决问题这一任务的强烈驱动下,在探索中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职业精神。将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探索式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讲授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时,提高医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占比,教师在分析病例时不仅仅教授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知识点,应增加分析医疗环境和患者情志方面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对患者健康信息整体掌握的重要。我们不仅改革当前的课程培养体系,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寓白求恩精神教育于基础医学教育模块、基础实践教学模块和课外实践教学模块。以此强化和带动教学内涵建设,坚持在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全程渗透白求恩精神教育等,带动整个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过程获得质的发展。因此,以人文素质为轴心的医学教育整合是目前培养医学生适应新医疗形势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行为的引导是最好的教育”,拥有较高人文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卓越计划”的关键。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院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及“实验技术系列教师管理委员会”,承担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咨询及指导等工作,对于学院教师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且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明确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同时建立相应机制促使人文课程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基础与临床课程教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专业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保证广大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才能秉承医学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根本宗旨,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我院针对当前部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减弱,医学人文情怀缺失,合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白求恩精神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引入医学课堂中,并针对课程特点将医学教学过程中积累思政元素挖掘、梳理、固化融入教学中,把课程思政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行为。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培养有家国情怀,法律意识,科学态度,创新和批判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专业人才。

2.3 搭建多种人文素质践行平台

医学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哲学祈求、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实践活动[11]。新时期的医学人文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与医学实践相结合,而医学实践是人文与技术相融的重要场域。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建设,实现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如: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第一次开课,就进行“善待实验动物,平等对待生命”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职业伦理道德的学习,树立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爱;又如:为加强基础与临床之间联系,新方案中加入PBL教学内容。PBL案例教学加强了器官系统之间横向联系,同时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促进学生在不同层面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了临床能力培养。另外,PBL教学法给教师一个合适的平台,专业教师只有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判断案例的时候,把病患当作有情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亲身了解到社会现状,又能将尊重与关爱倾注于医学对象,增强自身的服务和奉献意识,并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所以,PBL教学法涉及的案例不仅激发学生对医学相关知识的讨论与思考,对相关人文知识的探讨也是必不可少的[12]。

人文教育除课堂教学外,还应向课外延伸,学院开展了新生引导课、前沿讲座等,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导师制,指导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参加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及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等第二课堂,并通过参加医学生物技能大赛、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18年,培训的学生团队在第五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及实验设计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这些都应当成为激励卓越人才成长的精神文化。医学人文植根于教学实践,要接地气。将人文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时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让学生在努力提升自身医技的同时也了解如何尊重和关爱患者,由此建立更高的人文道德标准,争做仁心仁术、廉洁奉献的白求恩式的现代医学人才[13]。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多维和谐互动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充实丰富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生态健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4]。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高校应多组织人文教育各种活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这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一是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课外隐性人文教育活动,如:举办具有针对性的最美医学生、人生导师讲堂、人文教育讲座等;又如:我们安排学生参观白求恩像、清明节去遗体捐献者墓碑扫墓、组织研究生重走白求恩路等,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二是举办多种“学术节”,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训练,还可以在课外开展的创新课题申报、方案实施和结题汇报等一系列活动中开阔眼界,提高科研素养。

4 结 语

以白求恩精神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医学院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和医疗健康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著名医学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特点,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探索适合于基础医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医疗技能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白求恩卓越医学生
纪念白求恩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