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金课”建设背景下“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0-02-22解雪峰吴红燕郝加虎吕雄文
朱 倩 解雪峰 吴红燕 郝加虎 吕雄文
(1.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合肥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230032;3.安徽医科大学教务处,合肥230032;4.安徽医科大学,合肥230032)
课程问题是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和关键问题。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首次指出要消灭“水课”、建设“金课”[1]。“金课”建设要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要拥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内容,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要达到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结果[2]。
医学教育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医学专业“金课”,建设一流本科医学专业,培养有“温度”的卓越医学人才,是全面落实“四个回归”,努力建设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应贯彻“课程思政”,充分发掘医学科学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3]。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医学和医学教育再次引起关注,医学教育已经不仅仅与人民健康相关,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医学专业建设是医学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连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
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4]因而,努力打造一批 “金课”课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构建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入“课程思政”内涵,注重价值引领,以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为载体,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全方位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 加强医学专业“金课”课程建设
课程是“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目标化。通过“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建设,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课程,梳理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的对应关系,合理设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元素。适当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以期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1.1 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学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医学专业各相关课程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基本原则,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着力加强“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安徽风范、安医品质”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与时代发展特征相适应、与社会经济需求相适应、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并首次制定了“课程地图”和“课程设置与培养要求对照表”,使得各学期课程设置一目了然,各门课程之间承上启下、一脉相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定位。增加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给学生提供资助选择的空间;同时,将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多元化,真正体现出高等教育教学的新方向、新要求。
1.2 建立医学专业“金课”建设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结合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全面梳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内容,启动新一轮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突显医学人文素质培养。
1.2.1 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和优化
课程负责人要明确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毕业后继续教育的衔接性,充分吸收学科新进展,引入执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合理重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部以及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
1.2.2 加强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要突出课程特色,体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倡导使用多样性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优势,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增强线上教学实效,提升医学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1.2.3 完善课程改革与评价方式
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从课程属性和专业特点出发,合理设置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在考核形式上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构建多元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业挑战度,把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1.3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学校根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推动所有课程纳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于2018年1月起每年举办安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参赛科目主要为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并对优秀项目给予校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支持。同时学校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学院根据自己的师资和教学特色,至少选取1门以上医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活动。集中教研室甚至全院力量开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革新教学设计,实现各学院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突破,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立。
2 推进医学专业“专业思政”建设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本科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体系正在形成。”[5]这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正式提及“专业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金课”建设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方法,有其内在规律,但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方向如何,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来看待,要用专业思政来引领,课程思政最终要以专业思政为落脚点。
2.1 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作为医科大学,医药卫生技术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着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矛盾,这其中就包括医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追求之外,精神追求面临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有效、迅速地控制疫情,全国各地各级医疗卫生系统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赶赴一线,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不仅如此,在国内情况好转而疫情在国外社会指数级暴发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者才下火线、又上前线,表现出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这为象牙塔中专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积累临床经验的医学生们上了一堂宝贵的思政课,充分了解选择医学这个专业,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还意味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当前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仍是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医学人文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在专业建设中融入各种思政元素,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2.2 打造师德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重点在慕课、微课教学)、探索教学法实践、强化课程思政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2.2.1 专业负责人的定位与职责
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思政的策划者和执行人,专业负责人需要在专业建设方向设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师资队伍的组建等各个环节注重贯彻“价值引领”的作用和立德树人的理念。专业负责人在推进专业思政中要充分协调和调动专业的成员向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前进。
2.2.2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次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教学为契机,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投入线上课程建设,如微课、慕课等,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课程和慕课,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2.2.3 建设高层次教学团队
打造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荣誉课程,提供具有创新意义、挑战意义的高阶课程,让本科生获得科研学术大师及其团队的指导。
2.3 以专业思政建设支撑学校办学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陈宝生部长曾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5]。每个学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中都有对人才培养的政治要求,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有康民责任、济世担当、家国情怀的当代良医。”专业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的一种突出强调,是对本科办学目标的有力支撑。
2.4 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今年我校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专业认证除了考察专业建设是否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外,更促进院校在认证过程中找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6]。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梳理我校办学宗旨与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育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成果,通过自评报告和现场考察,专家根据相关标准帮助学校找出自身短板,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学校在认证工作后依据专家反馈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条件,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等,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3 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学科思政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学校“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下,推动“金课”课程建设,以“课程思政”为基础构建由特色课程群所打造的“专业思政”,而专业中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在思政教育功能则需要“学科思政”进行系统思考,全面规划,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及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积极推进课程、专业、学科思政一体化。
3.1 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德育因素,注重价值导向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主题,学科建设水平表征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规模更要关注质量,既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需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建设过程,包含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需要在全过程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各医学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还应具有高的政治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确保学科人才队伍的价值取向正确。学科研究要始终以“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7]。
3.2 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
在通识课程的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引入相关领域的学科优势资源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将各学科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育人合力。作为医学院校,在通识教育中开设“健康中国”课程,根据其课程内容,联系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人才、校院领导、省卫健委相关领域专家等共同参与授课,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医学教育发展,为医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价值构建。
4 结 语
全面贯彻执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校“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整个建设过程,以“金课”建设为抓手,“课程思政”为基础,“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内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针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专业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示范课程和课程群,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构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