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内涵、价值与践行路径

2020-02-22邱君帝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政德私德公德

邱君帝

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道德不仅是追求至善的良师,更是催人奋进的引领。政德是治理国家、处理政务的道德原则,来源于孔子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体现为政治道德,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我国历来注重为政之德,历朝历代均视之为执政兴衰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政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的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明确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当遵循的政德标准,对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是领导干部落实“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3]的人民中心思想的根本措施。全面、深入研究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丰富内涵、形成发展和时代价值等,提出富有操作性的践行策略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推进干部政德教育,把党性教育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提升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从政道德,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核心内容。其中,大德是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为政德灵魂;公德是领导干部的为政德行,系政德表征;私德是领导干部的私生活、私领域品德,是政德基础。[4]大德把方向,公德定责任,私德严律己,三者相得益彰、携手共进,内修外化达到“本立而道生”,构成系统性的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成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明大德”居统领,确定为政方向和基调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2]作为政治道德要求,明大德就是要领导干部忠于党、国家和人民,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大德体现了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立政德的核心所在,体现了其政治灵魂。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之“钙”,也是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无所畏惧的基础,还是领导干部为党、为人民担当作为的思想保证,更是其不为利诱、不为色迷的道德底线。理想信念攸关价值取向和党性纯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5],一旦动摇就会在糖衣炮弹面前迷失自我,进而政德失范走向违法乱纪。明大德必须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自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要求牢记在心,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的担当行动,在为人民造福和科学理论武装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锤炼党性修养、筑牢党性根基、坚定政治立场,经得住风浪和诱惑考验。

(二)“守公德”为核心,强化责任担当和奉献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2]守公德系立政德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严守从政职业道德,践行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承诺,在实践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领导干部恪守从政道德提供了根本遵循。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而我国、我党任何公共权力都来自人民,也都必须服务于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来源与价值,也是为官从政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守公德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遵循。要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还要正确处理公私矛盾,坚持秉公用权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8]。

(三)“严私德”是基础,严格约束操守和行为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2]严私德是立政德的基础,也是领导干部提升个人道德操守和品行的立身之本。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把严私德作为家庭建设和为官从政的逻辑基础,体现了一脉相承的逻辑进路。私德是公德与大德的基础,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代表和道德引领者,应该在私生活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严格约束个人的行为和操守,加强正心、修身与自律,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2]家风是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必须严肃家风、家教,形成家庭美德,建成文明家庭,严防被老婆、孩子、秘书、七大姑八大姨等身边人拉下马、拖下水[9]。同时,要谨慎交友,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营造严私德的人际环境,杜绝影响公务的不良因素,防止“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形成发展

每一个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活动的结晶。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自然也有其时代需求、理论基础和形成过程,明晰其来源和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进一步推进政德建设上水平。

(一)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伟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果。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形成与发展因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实践需求和结晶。世情方面,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意识形态争夺更加激烈与广泛,影响了党性和社会道德的纯洁;“中国威胁论”和“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了更高水平的全面开放[10],干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国情方面,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内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诉求日趋强烈,参政议政能力普遍提高,领导干部政德受到广泛、深入检视,而其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党情方面,受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潮影响,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贪图享乐、脱离群众,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导致干群矛盾突出、社会道德滑坡,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作为对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新要求,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是在辩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思想基础上,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德政思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政德的重要思想源泉,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奠定其历史根脉,儒家仁爱、五常、八德和墨家兼爱、法家法治等思想,还有官德、君德、德政等思想都滋养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阐释了干部道德建设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民公仆”理论,列宁提出“共产主义道德”思想等,这些经典论述为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提供了思想土壤,也奠定了理论根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道德建设,建立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用标准,实际上也就是政德标准,这为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建立了当代实践基础。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治吏,为政德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和道德标准[11];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有力地推进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上水平。

(三)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形成的发展进程

任何事物都要历经萌芽、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阶段,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也不例外,其在习近平早年启蒙教育中萌芽,在七年上山下乡中发展,在地方从政经历中形成,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成熟。习近平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在学校得到老师谆谆教诲,初步形成怎样为官、用权和对待人民群众的政德萌芽。[12]七年的知青生活让习近平从懵懂少年转变成能够“带领群众前进的有为青年”,基层实践和努力学习使他对政德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正定锻炼、福建历练经浙江磨砺、上海受命,习近平逐步从基层干部成长为中央领导,经过“下基层”深入群众和惩治腐败,其政德观逐渐成形,2006年提出“多读书,修政德”[13]的观点,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也在新的高度和广度上得以成熟,形成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4];2018年3月1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并就政德建设作了系统性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成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力支撑。

三、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时代价值

作为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明确了方向、原则和要求,为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提供了科学道德规范体系和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群众基础,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思想,丰富了廉政思想和行政伦理,为全世界反腐倡廉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揭示规律,推动政德建设科学化

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政德建设也自有其规律性。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抓住了政德建设的金规铁律,成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的根本保障,并为之指明途径、阐明方法。党性是政德的基石,政德建设以增强党性为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立政德要持续强化政治建设、增强政治定力、锤炼担当精神,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人民至上是党的执政理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11],要以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和能力为政德建设抓手,在为人民服务中展现领导干部人格魅力和政德引领力。加强自律、以上率下是立政德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要强化政德建设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身先士卒筑牢理想信念,作出表率引领社会道德建设。

(二)提供遵循,推动政德建设整体化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政德建设顶层设计,成为高质量干部队伍建设的“金钥匙”,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吏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六大建设是一个彼此联结的整体,整体性推进是其内在要求。政德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措施,要与党的各项建设相一致,强化整体性也是其必然选择。推进领导干部讲政德要坚持整体性思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谋划、协调发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必须协同推进、不可偏废,只有坚定政治信仰、为民服务、操守自律同步进行,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另外,也要把握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整体推进中,通过抓好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政德建设全面进步。

(三)明确方法,推动政德建设进阶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一个有层次、有进阶的逻辑体系,明大德重政治品德培育,守公德在职业道德养成,严私德系个人道德规范,各个层面内含不同的要求和方法。私德系政德基础,凸显其人性与党性。领导干部只有严私德方能担当创业、为民服务,否则就会信念动摇、危国害民,所以立政德要先从私德抓起,强化自省自律,在慎独、慎初、慎微中多积尺寸之功。私德严方能公德守、大德明,“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政德建设要坚持内修与外化相结合,既要发挥道德内在约束作用,也要加强教育、示范引导,还要发挥纪律、规矩、制度强制作用,三者并行才能让从政行为更加合乎道德。

(四)贡献智慧,推动政德建设世界化

廉政与反贪污腐败是人类自出现公共权力以来就为之普遍、持续斗争的目标和行动,但至今也没能很好地解决。政德之行,既是国家兴衰之所倚,亦是人民祸福之所伏,古今中外的统治者、思想家或为保万世、或为保万民都绞尽脑汁而设计、推行,然而即使是“剥皮”“点灯”也不能阻止“前腐”后继。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强政德建设等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共产党人政德“心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日渐深入人心,政治清明呈现一派新气象,成为世界防腐反腐典范。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从加强官员政德修养出发,由内而外、从心到行防范贪腐风险,为世界反腐倡廉提供了新角度、贡献了新智慧,对世界廉政思想和行政伦理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必将推动世界政德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进步。

四、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忠诚为党、担当有为、崇廉实干的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涵盖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为全体领导干部加强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坐标、提供了遵循。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强政德教育引导、增强修身意识、建立政德标准体系、强化监督保障,通过“内”修“外”治确保政德建设有理可循、有道可遵、有规可依、有据可查,不断推动政德建设再上新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增强政德教育实效

领导干部的政德并非与生俱来,亦非随年龄或职务俱增,而是持续学习教育、实践磨炼的结果,因而加强政德教育、提高教育实效就成为提升政德水平、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必由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15]作为一种预防性和前置性措施,政德教育通过教化引导领导干部的政德认同意识和实践行为,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对领导干部要从思想建党的高度开展严肃认真的政德教育,依照党性教育原则和内容进行分级、分层、分类教育,建立针对性的长效政德教育机制和体系,并根据岗位和实际工作的不同适当调整教育内容以有的放矢,增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提高内容丰富性。教育以内容为王,丰富多彩的内容是提高政德教育实效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政德案例,特别是从严治党和中华优秀传统政德典型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强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并借鉴历史和国外经验对领导干部进行政德引领与镜鉴[16],使之“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7]。三是增强理论学术性。教育以学术为基础,政德教育也要加强政德教育规律研究。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德思想,先进模范人物的政德事迹等,加强政德教育规律研究,提高政德教育的学术水平,用学术讲政治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新媒体、政德与红色教育资源等,改变教育形式陈旧、结构单一的问题,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平台、载体和形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德学习教育的感染力,让领导干部在喜闻乐见中引起政德共鸣,增强政德教育实效。

(二)加强个人政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13]强化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和实践重在自觉自律,通过内修外化达到“内圣外王”(《庄子·天下》)是其主要途径,即自觉而正心,自省而诚意,自修而修齐,自律而为政以德,主动从思想上筑牢政德心理防线,在行动上坚守政德原则,做到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一是自觉而深明政德大义。自觉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深明政德大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讲政德的政治觉悟和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二是自省以反思政德差距。自省意在对照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足与差距,也就是用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检查自己的政德问题。通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提高讲政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境界。三是自修以内化政德于心。自修就是通过强化党性锻炼和实践训练加强自身政德修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党史国史、传统文化和党纪法规等,从中汲取政德营养补齐政德短板,培养奋发进取精神和为政以德情操,把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内化为精神追求,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奠定基础。四是自律而外化政德于行。自律即在为政实践中坚守政德原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操守,把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外化为自觉行动,全面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在“慎独慎初慎微慎欲”[2]中多积尺寸之功,在为人民服务中积小善而成大德。

(三)完善制度监督体系

环境塑造人,良好的体制机制是领导干部讲政德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18]作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构建领导干部讲政德的制度体系和监督、考评、引导机制是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基本路径,也是建设清明政治和清廉政府的前提。第一,制度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健全以党章为标准的政德建设制度体系是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基石,也是合法、合规、合理用权的标杆。推动政德建设制度化,要坚持“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19],把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制度治党和思想建党结合起来,化道德“软约束”为制度“硬约束”,德法并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第二,监督是政德建设落到实处的保障。严格的监督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保证,因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20]。党委(党组)和纪律检查机关要落实强有力的政德监督制度,强化组织、群众和媒体三方面监督,并把党内外监督结合起来,提高监督的覆盖面和有效性。第三,考评是政德建设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作为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试金石,考评要坚持政治标准、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贯彻落实德才兼备原则,有针对性地确定政德考评内容和范围,扩大考评主体,创新考评方法,正确处理政德与政绩的关系。同时,要充分运用好政德考核结果,建立干部政德档案,作为选人用人依据。第四,示范引导是政德建设的引领。“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所以,示范引领是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途径。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对普通干部群众有强烈的示范功能和头雁效应,在政德建设中要发挥“师傅领进门”的引领作用,以上率下推进政德建设再上新水平。同时,要构建讲政德的良好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立政德。

猜你喜欢

政德私德公德
汤本武比古“公德养成”之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