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的多维思考

2020-02-22车庆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生政党共同体

车庆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灵魂,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内核。统战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统一战线工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导向、行为方式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随着统战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时代统战法宝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以“和”文化为视角,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探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统战工作实效、拓展统战工作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的智慧基因

“和”文化内涵丰富且有待挖掘,“和”字拆开即为“千人口”,上千人同时发声,每个人的声音不同、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如何实现“和”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共同的利益,因此,“和”本身蕴含着差异性,差异性是“和”存在的前提,实现“和”就是实现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要实现矛盾的统一,则需要大家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生。一定意义上讲,“和”文化是在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实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决定了“和”是统战文化的主题要素和核心意涵。和而不同的认识论、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共同构成了统战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文化为和而不同的认识论、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智慧基因。

(一)为和而不同认识论注入智慧基因

“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核心内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立身,和而不同”(《明史·余懋学传》),“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张子全书》卷十二),正如天下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事万物无一同者,因此,“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万物不齐同是自然规律,完全相同的事物难以继续发展。万物不齐同才需要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本身体现着相反相资的辩证法,“和而不同,亦犹天地分而其德合;山泽乖而其气通;日月殊行在,在照临而相望;寒暑异数,于化育以同功。则知质本相违,义常兼济”(《范文正公集·别集》卷三)。习近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2]一致性是和,多样性是不同。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和而不同的认识论,这是统战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和而不同体现为统战文化的核心精神,比如按照统战工作对象划分,政党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一”与“多”的关系,政治共识和政党合作是“和”,多样化的政治成分和政治意见是“不同”,共同构成团结合作、和而不同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多元的民族共同体并存。“统一”和“民族共同体”是“和”,“多民族”和“多元”是“不同”,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宗教关系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统战工作在宗教领域的根本方向和目的。“相适应”是“和”,多种宗教的存在和信仰的差异是“不同”;阶层关系上,团结吸纳是“和”,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差别是“不同”;海内外同胞关系上,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是“和”,中西文明差异是“不同”。因此,树立和而不同的认识论是统战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和”文化为和而不同的认识论注入了智慧基因,有助于从认识上树立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确保统战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为求同存异方法论注入智慧基因

求同存异是“和”文化在方法论上的集中表现。“致同全在审异,不审其异,则混淆杂乱,反不同矣”(林希元·《易经存疑》卷三),差异是找到共性的前提。“于不同之中,得大同之道”(蒋溥等·《御览经史讲义》卷四),承认理解并容纳差异是实现大同的根本之道。统战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统战本身是同与异的矛盾统一体,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核心在于处理好和而不同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和而不同的关系关键在于坚持求同存异的方法论。求同存异的方法论也是统战文化的核心精神,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统战的同与异被赋予不同内容,但求同存异是贯穿始终的统战策略和方法论。比如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搁置与国民党的争端和分歧,形成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而努力的求同存异;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实现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求同存异;抗日战争时期,从民族大义出发,第二次国共合作搁置争议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求同存异;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为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求同存异;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最初的“爱国者”“劳动者”两者联盟,到“劳动者”“爱国者”“建设者”四者联盟,统战成员范围逐渐扩大,求同存异的策略始终不变。因此,求同存异的方法论是统战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和”文化为求同存异方法论注入了智慧基因,尊重差异,善于求同,有助于协调统一战线成员多样化、复杂化、差异化的关系,凝聚各阶层各领域智慧和力量,发挥统战法宝最大效能。

(三)为和谐共生价值观注入智慧基因

和谐共生是“和”文化的核心价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达到中和状态,天地各就其位,万物得到化育,这里的中和即指和谐。“和”文化讲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天人合一生命共同体思想,“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梁惠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不同文明的关系上,倡导兼容并蓄文明共同体思想,“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万物虽不同,却没有长短优劣之分。“和”文化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的兼容并蓄精神;在国家关系上,倡导和衷共济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中华民族历来主张以德为原则处理邦交关系,以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相处作为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的准则。墨子提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墨子·法仪》)。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墨子·天志下》)。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百年未有之大飞跃,和谐之道更体现在对天下大同的追求。以共同体为核心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和”文化精髓在国际层面的演绎。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了统战工作的全球视野和工作格局,也是统一战线与“和”文化高度耦合的具体体现,实现和谐共生成为统战文化在国际领域的价值体现。“和”文化为和谐共生价值观注入智慧基因,有助于破解一些国家奉行的零和博弈、单边主义、文明冲突论错误思维,厘清一些把合作共赢视为乌托邦、超现实主义的质疑,画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同心圆。

二、“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统战法宝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统战文化这一重要载体。特别是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竞相迸发、彼此交织给统战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需要统战文化发挥价值,破解矛盾,化解分歧。“和”文化助推统战文化价值发挥,集中体现为方向引领价值、凝心聚力价值、共存共生价值。

(一)方向引领价值

所谓方向引领价值,指的是在多样性中增强一致性,在多元中实现主导,引领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共同奋斗目标而联合的根本方向导向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是关乎统战工作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在多样性中增强一致性,但增强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分追求一致性而走向极端。“和”文化的“和合”理念有助于增强统战文化的方向引领价值,通过在多样化的观念中确立主导思想,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统战文化建设的方向,找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确保统战工作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二)凝心聚力价值

所谓凝心聚力价值,指的是面对社会结构复杂、利益格局多样、矛盾问题凸显,实现增进共识、化解矛盾、统一意志的凝聚功能。统战工作法宝作用的根本体现就在于通过大团结大联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统战文化的重要作用必然离不开凝心聚力价值。“和”文化“和而不同”理念有助于推动统战文化凝心聚力价值的发挥和实现。“和而不同则事功无不立。通过畅所欲言而沟通认识,协调关系,是团结一致、共取事功的基础。”[3]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统战文化,通过沟通认识、协调关系,实现凝心聚力价值。比如协商民主文化,通过民主协商,实现不同意见相互碰撞交织,通过沟通认识,兼容并蓄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凝聚智慧和力量,形成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统一意志的强大合力。

(三)共存共生价值

所谓共存共生价值,指的是面对不同文明碰撞、不同文化交融,推动统战领域各个范围、各界人士实现和合共存、共生共荣大团结大联合的功能价值。“和实生物”,“和”是万事万物共存共生的根本之道。“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非机械的,因此各处文化便各有其个性。”[4]统战文化本身是一种多样性文化,包含统战成员中不同群体的文化属性,比如政党间形成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新型政党文化,民族间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宗教间的“相适应”文化,阶层间的团结吸纳文化,海内外同胞联谊文化,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和谐共存,保留个性又能够和谐共存。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统战成员包含了海外广大华人华侨,需要在中西不同文化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统战文化的包容性对于实现不同文明共存共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逐步提高,“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质疑和误解言论甚嚣尘上,需要发展国际统一战线扩大中国的朋友圈,统战文化倡导的和衷共济、和谐共赢理念,对于破解质疑、实现世界各国不同文明共存共生具有现实意义。

三、“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的时代意蕴

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时代的需求,破解时代难题是文化建设获得生命力和持久力的现实源泉。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开启,社会阶层更加多样,人们思想更加活跃,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加之国内外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比如“中国威胁论”等诸多质疑和误解影响着中国在世界的形象,美方挑起的经贸摩擦破坏着国际经济秩序,香港“反修例”风波挑战“一国两制”、冲击香港法治秩序等多重挑战。破解新时代难题,“和”文化助推统战文化建设,需要立足“继承”、实现“创新”、不断“吸纳”,固本强基,以统战文化构建“大统战”格局;推陈出新,以统战文化打造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包容共生,以统战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固本强基,以统战文化构建“大统战”格局

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质是一种思想引领,通过统战文化建设做好“人”和“人心”的工作,需要立足“和”文化基因,固本强基,构建“大统战”格局。所谓“大统战”格局,概括起来讲,是指认识上以更加宏大的战略眼光和更加开阔的全局视角看待统战工作,对象上以更大的范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范围上以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统战工作的领域,体制上以更加顺畅的机制形成全党重视、政府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固本强基”,于统战文化建设而言,集中体现为对“和”文化的“继承”。统战文化的“和合”基因是统战工作开展的智慧力量,构建“大统战”格局需要继续继承和巩固统战文化的“和合”因子,以统战文化构建“大统战”格局。继承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支柱,以“大一统”思想推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筑牢“大统战”格局的共同思想基础;倡导“和合”思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和合”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拓展“大统战”格局的对象范围;弘扬“求大同”思想,筑牢全社会共同价值基础,以“求大同”思想汇聚人心,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最大合力。

(二)推陈出新,以统战文化打造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

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断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影响力,与其自身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特质分不开。推陈出新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新时代统一战线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通过统战文化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需要以“和”文化为依托,推陈出新,打造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所谓“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指的是来自不同阶层的群体在各自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追求,通过共同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以共同的文化精神培养文化共同体意识,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新时代统战工作对象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新三种人”,即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留学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做好这部分人的统战工作需要通过统战文化推陈出新,以共同理想追求、共同文化生活和共同文化精神筑牢共同体意识。

“推陈出新”,于统战文化建设而言,包含“挖掘”和“创新”两个层面。从“挖掘”层面看,包括内容和理论上的挖掘。内容上需要深入挖掘统战历史资源,通过珍贵史料有力展现统战文化的“和合”精髓;理论上需要挖掘统战文化历史内涵,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统战工作的方法,体现对今天的价值,既要挖掘统战各群体、各阶层的共同文化,也要挖掘个性文化,实现多样性和共同性的有机统一,打造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从“创新”层面看,包括理论、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理论创新上,需要在“和”文化基础上多角度创新统战文化理念,比如将地域文化与统战文化相结合,增强统战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内容创新上,需要在“和”文化基础上多领域创新统战文化内容,比如针对统战工作不同对象所形成的政党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阶层文化、港澳台海外同胞文化,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拓展其范围,增加其内涵,特别是港澳台海外同胞文化,除同胞同根同源内涵外,创新提炼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以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合力,激发活力。方法创新上,需要在“和”文化基础上创新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统战方法,比如“求同存异”,“同”和“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新时代处理好“同”和“异”的关系,需要善于求同,找到共同点并在合作中加深共同性,同时需要善于存异,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目标,差异和矛盾集中体现为建设性的,建设性的差异和矛盾对于墨守成规、主观臆断有着积极促动作用,善于存异有助于调动积极因素,推动改革创新。

(三)包容共生,以统战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包容性是统战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是统战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逐渐增强,树立世界眼光,发展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成为必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从为世界谋大同使命出发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统战思维在国际层面的演绎。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最初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到区域共同体到亚太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范围逐渐扩大,维度逐渐扩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在国际层面的拓展,是包含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五位一体的系统统一,是“和”文化中“天下大同”“和谐共赢”“兼容并蓄”“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理念在国际层面的演绎。然而,西方一些负面舆论质疑、曲解甚至妖魔化中国提出的理念,以乌托邦论质疑和谐共赢理念,以帝国论曲解大一统思想,以霸权主义、文明冲突论看待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新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统战文化消解质疑和误会,在“和”文化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多样文明,实现不同文明的理性沟通、互融互鉴、包容共生。

“包容共生”,于统战文化建设而言,包括“吸收”和“生发”两个层面。从“吸收”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推动统战文化建设;二是通过认识和了解各国文化传统,吸收各国叙事方式,以各国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讲述统战故事。以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例,一方面,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特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独具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现存世界各国实行的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独特属性。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党制度同世界政党制度一样,具有政党制度发展的普遍规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党制度的效能,需要吸收借鉴国外政党成功做法,建设好团结合作、民主协商政党文化的同时,发展好相互监督、相互鞭策的政党文化。另一方面,以西方国家认定的标准衡量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和质疑,这就需要吸收世界政党话语表达方式,以各国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世界政党间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建立国际新型政党关系,形成有益于世界政党健康发展的政党文化。从“生发”层面看,主要指的是通过不同领域文明交流找到共同追求的价值,进而生发出适用不同文明的共同文化。以海内外侨胞为例,丰富的华人华侨资源是推动中华文明与当地文明交流互鉴的优势所在,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纽带,华人华侨秉承中西,既有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知,又有对西方文明的融合认可,实现二者相融相合,进而生发出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共有文明,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同和现实构建。

猜你喜欢

共生政党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爱的共同体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