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思想形成探析
——基于人生经历的解读

2020-02-22王敏光

社会科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同志马克思主义思想

王敏光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同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因此,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他的名字命名。“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任何一种伟大思想的创立必有其源头,厘清其源头是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外,还与习近平同志自身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发展密不可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优良家风的熏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包含着血缘关系,既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1],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2]。古人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家庭善恶与个人祸福密切相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仅如此,家庭和睦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天下之本在家”。因此,我国很早就注重家庭对于个人的培养作用,并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密切关联,认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因而极为重视良好家风的养成。家风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深厚文化积淀,闪耀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和光辉。在家风塑造和子女培养方面,父母所起的作用尤为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最具楷模和榜样。

习仲勋同志和齐心同志作为习近平同志的父母,为习近平同志小时候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家风。习仲勋同志曾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之一,20岁出头就担任陕甘边区政府主席,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尽管后来曾遭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在“文革”结束后,他在担任广州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仍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为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受父亲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在知青岁月就培养出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品质,他后来深情回忆说:“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3]父亲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对党和人民始终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并深深影响了青少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为他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4]。因此,习近平同志后来多次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5]。同样,齐心同志也是一位有着几十年革命生涯的老党员老干部,多年以后,习近平同志仍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为他买小人书,给他讲岳母刺字的故事,于是“精忠报国”的理想信念深深植根于他幼小的心灵,并成为他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

习仲勋同志和齐心同志勤俭持家,从严教子,循循善诱,嘉言懿行,养成了良好家风,培养和造就了习近平同志克己奉公的优良品格。2001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同志的88岁寿诞,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由于公务繁忙,未能赶回北京亲自为父亲祝寿,因而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封拜寿信,追忆了自己在优良家风中健康成长的幸福时光,表示要像父亲那样光明磊落地做人,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做事,真诚信仰共产主义,热爱祖国和人民,誓把良好家风世代相传[5]。习仲勋同志一生胸怀坦荡,坚持真理,一心为公,这深深影响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儿子,习近平同志对父母孝敬有加;作为兄长,习近平同志对弟妹充满友爱;作为丈夫,习近平同志对妻子体贴入微;作为父亲,习近平同志对女儿关爱备至。总之,习近平同志是一个充满人间温情的人,更是一个对祖国和人民怀有赤子情怀的领导干部,因此,他从不因私废公,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工作,他总是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6]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7]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把良好家风与治国理政相对接,告诫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牟取非法利益”。[8]这就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努力做到廉洁从政找到了起点和根源。

习仲勋同志经常告诫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教育孩子靠本事吃饭,鼓励子女到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对习近平同志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9]父亲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深深影响了习近平同志,因此,他在实际生活中不尚奢华、克勤克俭,在实际工作中以苦为乐、长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他身着普通服装,说着百姓话语,吃着家常饭菜,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了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盼,并擅于把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升华为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从而成为习近平同志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厚重文化的滋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对于人的涵育程度,决定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习近平同志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他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根源。总体而论,在习近平同志的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三种文化的厚重滋养: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滋养。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本身无疑是一种先进文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能够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包括资产阶级时代在内的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沿着这个方向,才能推动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10]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一切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标准。毛泽东曾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对此作出了科学阐释: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但是,对于一切历史文化,他们“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1]

习近平同志长期深受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浸润和陶冶,很早就确立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多次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方向,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2]这既是对我们党九十多年奋斗史的深刻总结,也是他个人的生动写照。习近平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最根本的就是怎样看待人民和历史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3]这决定了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也要求我们党必须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同志不仅坚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而且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思维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问题导向、抓关键少数、钉钉子精神等具体方法,用以指导实际工作,顺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作风,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历史伟业的思想路线。因而,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干到底”“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等,从而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整个过程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丰富滋养,既是培养和造就习近平同志成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根源,也是他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精神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拥护者和忠实学习者,而且擅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既体现了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底蕴,也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了独特标识,同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3]

第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关联。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精神支撑。

第二,用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道路是在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从而使中国道路具有明确的历史纵深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他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既积淀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决定着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心声、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宽广的现实基础。[14]

第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在谈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一方面要加强党性修养,另一方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5]习近平同志还擅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外交思想,经常以“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千金只为买乡邻”等贴切的古代语言阐释我国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思想,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同志还着重强调,5000年悠久文明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16]文化自信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并结合当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指引。[16]

(三)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滋养。习近平同志不仅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广泛汲取世界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优秀成果。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在陕北农村插队时,他走了30多里路去向一个知青借《浮士德》,后来,那位知青又走了30多里路来取回这本书。[17]正是由于深受世界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因此,在谈到如何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18]

习近平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深受苏俄文化的影响。所以,他对于普希金、托尔斯泰、契科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苏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都了如指掌,他还着重强调:“我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优秀文化的魅力。”[19]

习近平同志对于美国文化有着深入接触。他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潘恩《常识》等政治著作,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人政治思想,对于惠特曼、海明威、马克·吐温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很感兴趣。[20]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曾回忆说,在陕北插队时,他就被莎士比亚的作品深深吸引,给了他深刻的人生启迪,促使他持续深入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生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风险自己的信念。”[21]英国代议制历史悠久,可以给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同志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既要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从这一方面看,“中英两国立法机关可以加强交流互鉴。”[22]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追忆自己青年时代就对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都怀有浓厚兴趣。读法国近代史尤其是有关大革命史的书籍,引发了他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卢梭、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23]

印度文明也给习近平同志以很深的影响。他曾回忆说,从小时候起,他对于印度跌宕起伏的历史就怀有浓厚兴趣,广泛涉猎有关恒河文明和吠陀文化及印度各王朝的历史书籍,尤为关注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圣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希望从中参透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世界。”[24]

从习近平同志对于外国文化的学习中,我们依稀可以看见“中国梦”“三大规律”“四个全面”等治国理政思想与之的许多关联。毋庸置疑,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给习近平同志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有益启迪。

三、丰富人生的历练

习近平同志还不到17岁,就来到贫困的陕北黄土高原插队,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然而,恶劣的环境和艰难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沉沦,而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刻苦学习,磨砺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品格,确立了人生的坐标和奋斗方向,增长了多种多样的才干和能力。他曾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5]即使是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仍每天坚持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6]涓涓细流,滋润着他的心田,哺育着他的成长,造就了他治国理政的卓越才干。习近平同志从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起步,经历县、地、市、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领域,从纵向看,基层、地方、中央各层级依次递进;从横向看,从政领域丰富而全面,因此,习近平同志的成长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和孕育的历史过程。

基层是最能培养和锻炼人的地方。习近平同志七年的知青岁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实底蕴和历史起点。在当时的那群知青中,他的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时间最长。但是,他通过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努力奋斗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以赤子之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这段在别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艰苦经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场凤凰涅槃似的洗礼,培养和铸就了他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无私无畏、内敛厚重的领袖品格和魅力。在梁家河插队时,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并深切体悟到,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达到“天下无难事”的理想境界。既然培养出了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就必然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担当。在那时种下“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信念种子,通过各级领导岗位的历练,在他的心底里生根发芽,潜滋暗长,最终长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参天大树。从大国领袖的心路历程,依稀能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过程。

正定县是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也是他施展政治才华和报复、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在那里,他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实施了许多新举措。如: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很早就彻底甩掉了“高产穷县”帽子;出台“六项规定”刹住吃喝风;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力排众议建“荣国府”、抢救性地保护历史人文古迹、倡导旅游经济;以“人才九条”广纳天下贤士,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求贤信,”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0多名各领域一流专家担任顾问;带队到美国考察农业等。忠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然能够取得人民群众满意和称道的政绩。当时的这些思想、举措和实践,即使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从中体现的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具有密切关联。

长达17年的福建省从政实践,是习近平同志各种能力全面发展和展现的关键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期。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就“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提出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摆脱贫困,认为只有通过“脱贫”,才能尽早“使中国立足于发达国家之林”;以“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维,设计出由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的总体改革方案;出台“十二项规定”,反腐倡廉。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吹响了全省国企改革的“冲锋号”;打造廉洁高效的党政领导机关,带领市区领导在两天之内接待来访群众700余人,当场拍板和限期解决近200个问题。在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狠抓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主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开风气之先,打造“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等。这些思想和实践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习近平同志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本源。

主政浙江和上海,是习近平同志的政治家素质和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的黄金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重要阶段。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推进浙江“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定实施推动浙江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强调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大力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强调“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强调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主张“学习的革命”,倡导活到老、学到老;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这些思想和实践,推动了浙江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榜样和标兵。虽然习近平同志只担任了7个月的上海市委书记,但是,他的足迹遍及了全市所有县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举措。如:强调改革开放精神,“开明睿智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强调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强调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解决好政绩考核问题;强调“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等。这些全方位思想和实践,对于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27]

世上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同志丰富的人生历练及其在多地从政的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与他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以贯之、深化拓展、持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体现了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展现了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的个人魅力、政治品格、思想品质的高度统一。丰富人生的千锤百炼、主政多地的厚重积淀、深入本质的理论思考,厚植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塑造了他超群绝伦的领袖风范,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猜你喜欢

同志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同志
思想与“剑”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