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2-22张丹
张 丹
(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当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其造成的损害会影响患者的多个器官和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精神症状的出现。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故需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治疗依从性[1-3]。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症状是抑郁症,如神经衰弱综合征、焦虑症和精神病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糖尿病性脑病。本研究旨在了解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随机分为常规组(n=50)和观察组(n=50)。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1∶19,年龄31~65岁,平均(45.24±2.79)岁。常规组5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18,年龄31~64岁,平均(45.56±2.7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用药,给予饮食及日常生活方式调节护理,鼓励患者适当地运动等。观察组开展健康教育干预。①心理教育。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便了解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可消除其思想顾虑,减轻其心理压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②饮食教育。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积极补充钙和蛋白质,以增加其自身的抵抗力,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并注意摄入各种微量元素。③疾病教育。仔细解释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和自我护理方法,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有助于消除其不良心理。④用药教育。引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坚持使用降糖药物,遵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⑤活动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运动指导,可选择散步、慢跑和打太极拳等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精神状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症状改善时间、疾病认知水平;分别于护理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生存质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统计两组患者的知识不达标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症状改善时间、疾病认知水平评分、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知识不达标概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100.00%(50/50),常规组护理满意度是80.00%(40/50)(χ2=5.521,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症状改善时间、疾病认知水平评分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症状改善时间、疾病认知水平评分分别是(5.36±1.68)d、(95.21±5.22)分,常规组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症状改善时间、疾病认知水平评分分别是(7.89±1.69)d、(85.11±1.12)分(t=8.112、9.873,P<0.05)。
2.4 两组知识不达标概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知识不达标概率是2.00%(1/50),常规组出现知识不达标概率是16.00%(8/50)(χ2=4.775,P<0.05)。
3 讨 论
认知能力下降是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疾病早期的主要表现,可能与痴呆综合征相关。对于老年患者,记忆丧失是其生理特征,糖尿病本身及其血管病变可能会加剧这种现象。对于60岁以上的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大脑皮质细胞损伤,通常可以得到补偿,但在有害因素的影响下,代偿功能会受损。在临床上,多数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理解和判断等并发症,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甚至痴呆[4-5]。伴有动脉硬化和神经元代谢紊乱的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症状。糖尿病患者可伴多种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抑郁、焦虑症状,也可出现幻视等。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机制可能为:①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异常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和脑供血不足有关。②糖尿病引起的各种继发性代谢紊乱与精神障碍的出现有关。③由于个体耐受性差和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峰值延迟,因此在餐后3~5 h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这容易发生反应性低血糖。④胰岛素和磺脲类均可引起低血糖,因此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原因之一。短期低血糖可导致脑功能异常,而严重且持久的低血糖可导致脑死亡。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比较常见,因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多数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依从性差和不配合治疗,导致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自信心不足[6-7]。
传统护理通常用于早期临床实践中,虽然可监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但无法帮助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建立治疗自信心[8-9]。健康教育是一种传播健康知识和健康方法的技术,可针对性消除危险因素,增加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减少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极大地促进患者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和饮食习惯,提高了其自我护理意识,同时也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满意度[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HAMD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常规组,疾病认知水平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知识不达标概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使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提高了尊医行为,加深了其对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了解,提高了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从而更好的改善病情,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