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内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效果
2020-02-22董慧铭
董慧铭
(海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海城 114200)
慢性牙周炎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科感染性疾病,患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通常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牙周袋,且伴有炎症以及出血等症状[1]。若不及时治疗,晚期极有可能出现牙松动、移位甚至牙龈萎缩等不良情况[2]。相关研究表明,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变的刺激因素[3]。目前,临床常以根面平整、龈下刮治以及龈上洁治等方法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主要方式[4]。本研究旨在分析牙周内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另选择牙周健康者20名设为Ⅲ组。Ⅰ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5~65岁。Ⅱ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6~66岁。以上两组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牙周炎,并排除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以及妊娠期妇女。Ⅲ组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35~67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和Ⅱ组患者均先接受龈上洁治,1周后再予以龈下刮治。Ⅰ组患者采取牙周内镜下超声龈下刮治:采用瑞士EMS公司生产的超声洁治机进行刮治,先选用平头工作尖将较大的牙石刮除,再使用镰型工作尖紧贴于患者牙颈部,从下往上对剩余的龈下牙石进行刮治,可使用探针检测其平面,最后进行平整及抛光操作。Ⅱ组患者采取传统手工龈下刮治:先使用牙周探针(上海,Williams型)探测牙周袋的深度,再用尖探针探察患者的龈下牙石,确定其大小以及位置等情况。采用1%碘酊对牙龈、牙面及牙周袋等术区进行消毒。局部麻醉满意后,使用龈下刮治器(上海,Gracey型)置入患者的牙周袋中,调整其角度并进行刮治。在进行刮治的过程中,需使用尖探针探查龈下牙石是否去除干净以及牙根表面是否光滑,再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刮治。两组患者刮治完毕后,均使用3%过氧化氢液对术区进行冲洗,并连续1个月涂擦1%碘酊进行消毒[5]。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Ⅰ组和Ⅱ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牙周临床指标,并与Ⅲ组进行对比。牙周临床指标包括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以及菌斑指数(PI)。②对比Ⅰ组和Ⅱ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炎性介质的变化情况,包括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并与Ⅲ组进行对比。③对比Ⅰ组和Ⅱ组患者在术后牙龈肿胀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牙周临床指标、炎性介质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牙龈肿胀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牙周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Ⅰ组和Ⅱ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以及菌斑指数(PI)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的下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与Ⅲ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前后IL-1与PGE2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IL-1)、前列腺素E2(PGE2)对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Ⅰ组IL-1与PGE2的下降程度大于Ⅱ组(P<0.05),且Ⅰ组治疗后的IL-1与PGE2与Ⅲ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牙周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表1 3组牙周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注:a表示与同组结果对比P<0.05;b表示与Ⅲ组结果对比P>0.05。
表2 3组治疗前后IL-1与PGE2指标对比()
表2 3组治疗前后IL-1与PGE2指标对比()
注:a表示与同组数据对比P<0.05;b表示与Ⅲ组结果对比P>0.05;c表示与Ⅱ组结果对比P<0.05。
2.3 Ⅰ组和Ⅱ组牙龈肿胀发生率与VAS评分比较 Ⅰ组患者在治疗后共有1例发生牙龈肿胀,发生率为5%;VAS评分为(2.73±0.75)分。Ⅱ组患者在治疗后共有6例发生牙龈肿胀,发生率为30%;VAS评分为(4.58±0.79)分。Ⅰ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牙龈肿胀发生率与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
3 讨 论
牙石与牙菌斑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临床通常以清除牙石与牙菌斑等病变因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法[6]。传统龈下刮治是在盲视状态下进行的牙周刮治操作[7],往往难以对牙周袋底部以及根分叉附近的牙石和菌斑进行有效的清除,且治疗过程主要依赖于操作者自身的经验和状态,若操作者经验不足,极易导致患者牙面骨质的过度刮除以及牙龈受损[8],因此该种方式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超声龈下刮治是一种新型的龈下刮治方式,可通过调节超声将牙石以及菌斑进行震碎和溶解,不仅方便快捷,还可对牙面进行抛光与平整操作,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9]。联合牙周内镜使用操作可有效避免传统龈下刮治的盲目性,实现龈下环境的可视状态,使操作更为精准,大大减少了牙石遗漏情况的发生[10]。牙周内镜的显示屏可放大48倍[11],即使是较小的牙石菌斑也可清楚的观察到,避免了较小牙石的遗漏。同时由于内镜操作的精准性,大大减少了传统刮治中牙面过度刮除的情况,为患者的牙周组织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Ⅰ组和Ⅱ组患者的PD、BI及PI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的下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与Ⅲ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PGE2对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Ⅰ组IL-1与PGE2的下降程度大于Ⅱ组(P<0.05),且Ⅰ组治疗后的IL-1与PGE2与Ⅲ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牙龈肿胀发生率与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上述结果充分表明,牙周内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方式对于降低龈沟液中炎性介质的浓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且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以及疼痛感。
综上所述,牙周内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