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家熊式一与《王宝川》

2020-02-21邓周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平翻译策略

【摘要】《王宝川》是熊式一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作品,其成功的原因及其作者的生平是该文研究的重点。《王宝川》的作者熊式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接受英文教育,大学入读英语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博导为其指明了方向,他在此基础之上对《红鬃烈马》进行了修改与翻译,写出了《王宝川》,并搬上了欧美等国的舞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王宝川》的成功,反映了作者的翻译策略的成功,使其适应西方的舞台表现手法、宣传策略,从而使西方观众得以接受。

【关键词】熊式一;生平;《王宝川》;戏剧翻译;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熊式一与《王宝川》简介

熊式一(1902—1991),江西南昌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英国的才华横溢的作家、翻译家及剧作家。他的作品丰富,其以英文写作的剧本《王宝川》在英国乃至整个欧美社会都产生过极大轰动。1934年,熊式一赴英不久后将京剧《红鬃烈马》翻译为英文剧《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并于当年由伦敦麦勋书局出版。剧本后被搬上舞台,演出大获成功,盛况空前,在三年时间中,该剧在英国上演了九百多场,创造了中国戏剧在欧洲最受欢迎的记录。《王宝川》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品,英国的几任首相都曾为该剧的座上宾。瑪丽皇后还携儿媳和孙女(今伊丽莎白女王)前来观看。一时洛阳纸贵,文学泰斗肖伯纳、毛姆、巴蕾等人对其极为肯定,同时推荐该剧参加摩尔温戏剧节。政要名流云集于《王宝川》的剧场,报刊杂志争相报道,赞誉之辞溢于言表。而后,又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在欧洲各国的舞台上上演。1935年秋,《王宝川》飞越大西洋,成为在百老汇上演的第一出中国戏剧,震动美国剧坛。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及其代表作就成为了打开文化交流奥秘之门的钥匙。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的什么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特点?他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哪些规律性的问题?是什么使得熊式一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作者,归纳其人生经历及代表作的特点,以期为将来的文化交流提供启发和借鉴。

二、熊式一生平的大事编年

(一)国内求学与工作

1902年,熊式一出生于江西南昌。父亲在其年仅两岁的时候就已去世,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江西第一所女子学校任教,对熊式一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将熊式一带入私塾学习,并不断教授他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文化。1915年,从美国传教士在南昌城办的青年会小学毕业后,熊式一考入了北京的清华学校读中学。1919年,熊式一又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英语部,翻译了文言而非白话版本的《弗兰克林自传》。1922年,在好友罗明佑的真光电影兼职工作。电影厂的兼职工作经历让熊式一对戏剧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个文学在舞台上实践的绝好机会。1923年,熊式一从北京高师毕业,由于对巴蕾、萧伯纳的剧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他翻译了前者的剧作,并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同年,与出身于江西南昌上层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蔡岱梅结婚。由于北伐战争,熊式一认为“江西不可再耽”,于1927年离开江西前往上海,在上海百星大戏院工作,主要负责翻译电影字幕等。熊式一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保持着往来,张元济看到《弗兰克林自传》后,介绍熊式一到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熊式一由此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特约编辑”,工资根据工作量来计算。[1]这样一来,熊式一既有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又接触到了英语世界的戏剧文学,开启了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一扇门。

1929年,由于战争的原因,百星大戏院无奈关闭,熊式一只好另谋生计,准备进入大学做教师,在北京谋得了一个兼职教师的工作。与此同时,不断翻译西方剧作家的剧本。1932年,熊式一的第五个孩子出生,而其妻子蔡岱梅则还在北京的大学就读,家里的经济情况捉襟见肘。此时,熊式一本来有机会去武汉大学做教师,可让人失望的是,学校因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而没有聘用他。由此,熊式一决定远渡重洋,去国外留学镀金。戏剧翻译的经历使熊式一从中英对比中总结了中西方表达方式的不同特点,观众的不同趣味,文化的差异等,切实丰富了他作为戏剧翻译者的实践经历和专业性。而经济条件的制约,一方面促使熊式一不断考虑与英国文学界接触,另一方面则在戏剧翻译实践上积累经验,向着英国文学乃至英国戏剧界靠拢。这样,熊式一开始将自己的生活与事业相融合,全身心投入到了将戏剧与异国文化相结合的事业中。

可见,熊式一在从事戏剧翻译和国外戏剧创作之前,有几个选择的关键节点颇值得研究者关注:其一是他的家庭。父母均为受过教育的人,母亲是职业女性,曾在学校做过教学人员,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开明的家风使得熊式一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顺利地学习到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化,为其在英国文学领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他小学的经历。小学时,熊式一就读于南昌传教士所办的学校,在这里他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西方的文化。童年的经历对于每个人来说印象都是弥足深刻的,在这个阶段,家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的教育相互碰撞,必然会产生种种矛盾与疑问。这样,在熊式一的心里根植了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其三,在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的背景下,熊式一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英语专业,这为他系统地学习英语文学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四,大学期间翻译了《弗兰克林自传》,有了自己的作品,才得以被发现,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并且编写了一系列的英文名著,开启了对英文作品的实践。其五,在事业方向的选择上,大学期间,在好友罗明佑的真光电影兼职工作,又为他选择戏剧作为主攻方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六,经济条件的约束使得文学也为其所用,在如何使得戏剧能够抓住读者与观众的心理上,熊式一下足了功夫。

(二)英国留学与创作

1932年,熊式一赴英入学伦敦大学,导师为聂柯尔教授(Allardyce Nicoll),他那时拟定的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作品研究。在与熊式一交流的过程中,导师与其夫人提醒他莎士比亚研究方向竞争激烈,如果选择研究莎士比亚,与大量从事此方面研究的英国学生相比,他是不具备什么优势的。还不如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把中国好的戏剧翻译出来,搬上英国的舞台,介绍给英国观众。这是因为在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知识分子出现“反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想要从异质文化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社会带着这样的疑问,也开始接受原本极少接触的、来自外国作家的后殖民主义作品。就这样,熊式一得到了更为实际而科学的建议,向着英译中国戏剧的方向发展。

经张元济介绍,熊式一在抵达英国后结识了曾任香港总督的骆任廷爵士。骆任廷爱好中国文化,经常与熊式一探讨中国艺术与中国戏剧,尤其喜欢《红鬃烈马》,并向熊式一请教里面他不理解的情节。在这个过程中,他鼓励熊式一把《红鬃烈马》英译,这是熊式一英译该剧本的一个直接原因[2]。

从远渡重洋到《王宝川》的发表这个大获成功的时点,熊式一的经历足以给人启发。其一,在专业素养上,熊式一为今后事业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思维敏捷,在商务印书馆担任过编辑,翻译了一系列英国著名剧作家的剧本,同时还进行着自己的剧本创作。他在影院还做过兼职,这样就得以将剧本的创作与舞台的表演结合起来研究。其二,熊式一的导师聂柯尔教授深谙戏剧界的发展之道,为熊式一的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仅靠熊式一的一己之力,是无法确定该如何发展的,这是熊式一取得成功的关键。可以说,在这整个过程当中,牢固的基础是前提条件,方向的明确是事业选择的关键,个人为发展而做出的方方面面努力是辅助的条件,最后的一点点运气也是决定具体细节的因素。从熊式一从小到大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出,幼年的环境氛围很多是不能由自身决定的;家庭,小學、中学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还不属于自己可以创造条件去改变的。而到了经济独立之后,方向的选择则成为自己人生设计能够自主把控的东西。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设计,发掘自己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熊式一对于自己能力的确定,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方向,作出科学的选择的过程,可以说是值得借鉴的。

三、一出成功的戏剧《王宝川》

(一)《王宝川》的写作与上演

1934年,经过了几周时间的努力,熊式一将《红鬃烈马》翻译成了英文《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伦敦大学文学教授亚柏康贝(Abercrombie)为其作序,徐悲鸿和蒋彝为其插图,该剧本在伦敦麦勋书局(Mentheun)出版。本书定价较高,同时还有精装版出版,均非常畅销。此后,麦勋书局两年之内再版了四次,英国其他的出版社也纷纷出版,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的出版社也不断地在出版再版,至1976年,此书经过了数十次的再版,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王宝川》的部分戏服经过敬幼如与陆晶清两人根据其了解的舞台造型,结合外国人的身材特点,进行了设计与制作。[3]1934年11月28日,熊式一导演的《王宝川》在伦敦国民小剧场举行了首演。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熊式一在英文戏剧界的地位,也让他在当时国内的文艺界的影响力大增。

(二)《王宝川》获得成功的原因

在《王宝川》获得成功的问题上,学者们都做了分析。对于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研究者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熊式一的翻译将重点放在演出实践上,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4]第二种认为,剧作的成功是因为采取“东方主义”视角的西方人对中国存在猎奇心理;[5]第三种则认为,熊式一的语言技艺是促成《王宝川》成功的主要原因。熊式一熟知中英文,并且对西方戏剧的特点非常了解,这些都是使得《王宝川》能够得到西方人接受的原因。[6]马会娟则认为,总体来说,在描述熊式一近半个世纪的中英文翻译活动,考察熊译《王宝川》的文化翻译策略,探讨英译《王宝川》在20世纪30年代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归于三方面: (1)译者将中国京剧改编为适合西方舞台演出的英文话剧;(2)巧妙的广告宣传以及赞助人的大力扶持;(3)恰当的文化翻译策略。[7]

四、结语

从人生经历看,熊式一的成功足以给人启发。首先,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热爱文学,且自幼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他迈入专业高度的阶梯。这一系列的教育经历为其今后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剧院的工作经历又让熊式一接触到了戏剧的实践。其次,在专业发展上,导师的指引使他找到了更有可能成功的方向。再次,他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英国的戏剧家广泛交流,为其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助力。最后,在以上的基础之上,熊式一认真地排练了整个剧目,注意到了方方面面的细节,使得戏剧的效果达到了他的要求。虽然存在着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但纵观其一生,就是一个打基础、明确方向、付诸实践的过程。

《王宝川》的成功,反映了熊式一以被接受为出发点,在语言转换、表现方法与广告宣传等方面充分重视了西方文化及西方观众的接受特点,得到了西方社会的接受与认可。

参考文献:

[1]熊式一著.八十回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128.

[2]熊式一.王宝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1.

[3]张漱菡.胡秋原传[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彭金铃.“一颗头等水色的宝石”:熊式一英译《王宝川》成功因素探析[J].戏剧文学,2013(1):105.

[5]江棘.戏曲译介与“代言人”的合法性:20世纪30年代围绕熊式一《王宝川》的论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4(2):74.

[6]郑达.徜徉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熊式一和《王宝川》[J].东方翻译,2017(2):77.

[7]马会娟.熊式一与中国京剧《王宝川》的文化翻译[J].外语学刊,2017(2):91.

作者简介:邓周媛(1987-),女,侗族,湖南怀化人,中央民族大学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戏剧翻译。

猜你喜欢

生平翻译策略
赠方瑶
曾巩生平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