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悲情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020-02-21陈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2期

【摘要】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的风格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并且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社会而存在的。在文学作品中,饱含着文学创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当时所处时代的看法和判断等,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魏晋时期,虽然西晋完成了短暂的统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处于大分裂、大动荡时期。那么,这种时代背景也决定了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以悲情为主要的创作基调,催生了许多以悲情为主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悲情文学;后世文学;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魏晋时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人志士有抱负难以施展,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这是时代的悲剧,这也导致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基调以悲情为主。虽然是以悲为主,但是魏晋时期分为六个朝代,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悲感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那么,作为经典历史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会留下丰富的精华,这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有许多后世文学创作者吸收魏晋悲情文学的有益内涵,做到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发展。

一、魏晋悲情文学存在原因和特点

(一)魏晋悲情文学作品存在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没有统一,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战争,这些因素的存在对百姓和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百姓手无缚鸡之力,受到战火纷扰,容易家破人亡,这是产生悲情的重要方面。其次,一些文人志士虽然心怀国家,但是自身抱负难以施展,仕途坎坷,人生失意。就以魏晋时期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例,他笔下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文学著作,看似赞美优美的田园风光,但实际上饱含的内容多是对现实的不满,正是利用这种反襯的写法,能够更加凸显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迷惘。比如,《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群与世隔绝的人,正是诗人的想象和向往,期望国家也能变得和桃花源一样和谐安定;《归园田居》则是诗人仕途失意后归隐田园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一些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行。类似于这样的作品还有《爱莲说》等,虽然诗人的写作语言并不悲伤,但是通过细细感受,字里行间悲情无限。由此可见,这一时代的背景决定了悲情文学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二)魏晋时期悲情文学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在魏晋时期,由于朝代更迭,不同的发展阶段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各异,但是主基调和主旋律还是以悲情为主。

1.文学感情的基调表现为悲观和豁达

这一时期,有些文人受到挤压和压制,严重的面临杀头,并且他们都生活在战乱中,这种种遭遇让他们对社会颇感失望,对许多事情无能无力,他们有的悲观绝望,有的则是用放浪形骸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悲情,这样就造就了魏晋时期悲情文学,也掺杂着一些豁达的情感。

2.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归隐

从生死、游仙和归隐这三个词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悲情气氛,这和文人们悲观的情感是一致的。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对生死的态度,游仙的主题主要是对神仙世界的想象,比如曹植的《游仙诗》。归隐主题主要是向往隐逸生活,从这三个主题来看,都从不同的层面表达出当时文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失望,利用这种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压抑。这种写作风格不仅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现状,而且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魏晋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这种时代特征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玄学、儒学和佛学三教合一,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不管怎么润色,文学作品都始终保持着悲情风格,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4.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

从一些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这也是诱发悲情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寒士的心中产生的不平之气也直接反映在文学创作中,这是悲情存在的一种风格,对后世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魏晋悲情文学的特点是十分详细的,并且这些悲情主题和展示的形式也为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通过引用魏晋文学内容、借鉴写作风格等形式,将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出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二、魏晋悲情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建安文学以慷慨悲凉为主体特征,影响后世文学创作走向

魏晋时期,出现了建安文学这一题材,它的风格以悲情为出发点,更多的是慷慨和悲凉,这一时期,建安文学多以乐府诗为主,如《从军行》《苦寒行》等,具有悲的特征。的确,翻开建安诗歌这一页,其中蕴含的悲情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忧郁悲凉之风让人心绪颤动。比如,在动乱中崛起的一代英雄曹操,不管是在他感慨纷乱、同情民众疾苦的《薤露行》,还是描绘割据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的《蒿里行》都是以悲情为主。同时,“白骨露于野……念之断人肠”的现实写照可以看到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壮夫伟男那颗悲痛的心,在苦寒的军旅中,“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给人带来悲凉忧苦的音调。那么,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为主的建安文学共同铸造了以悲情为主旋律的建安风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传统,并且对后期的唐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唐朝,唐诗风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唐诗继承了魏晋时期悲情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许多唐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和魏晋时期悲情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这也为唐代诗人积极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关心国运以及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提供了借鉴。比如,盛唐时期李白创作的《将进酒》就显示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信的态度,随着唐代的不断衰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创作风格变得抑扬顿挫、沉郁悲凉,如杜甫的《石壕吏》《登高》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这些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都和魏晋时期的悲情不谋而合。再者,陈子昂是建安文学的忠实推崇者,他表示言诗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由此可见,魏晋悲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风骨”之说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此外,鲁迅先生曾经在探讨魏晋文学时也明确提出了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最显著的表现是文学批判著作的出现,并且后世文人也在不断地继承魏晋悲情文学的风格和创作手法,不断完善建安文人的理论观点,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对后世文学提供创作素材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虽然大多以悲为基调,但是都彰显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包括慷慨之情、感伤悲凉之情,虽然如此,但是也饱含着意绪缠绵的情调。例如《九愁赋》虽然通篇都是代替屈原陈辞,但是内容和现实切合,倾诉了他后期遭遇禁锢的满腔悲愤。此外,建安诗赋注重抒情色彩和主悲感情基调相一致,特别是一些书信,情感色彩浓厚,但是悲感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这些悲情风格的文学作品综合了文学创作者自身的感受和现实境遇,展示了自己的忧愁和感伤,这些情感回旋在历史的长空中,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情感支撑和理论借鉴。以宋朝文学作品为例,如王安石、辛弃疾等一些词人,也是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失意,在借鉴魏晋悲情文学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出许多感慨时事、关心民众疾苦的文学作品。比如,王安石的《浪淘沙》,感慨时过境迁,历史上的丰功伟绩随着时间消散,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诗人,并且他的词一般具有豪放、豁达之情,同时,在饱含爱国之情的同时蕴含了词人自身的无限忧愁之感,能够体现出其英雄本色。他自小就立下了保家卫国、恢复中原的壮志,但是怀才不遇的他也致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了悲凉情感,这和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悲情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浓郁抒情色彩在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呈现出来,并且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文学时代的鼎盛和繁荣。

(三)魏晋悲情体现出的鼓舞之情影响后世文学

在黑暗时期,有一批批文人志士奋笔疾书抒发自己的不满之情,在魏晋这一腐朽时期产生了愤世嫉俗的忧愤诗人,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以悲愤、忧愤为情感主旋律。但是,在魏晋时期,西晋完成了短暂的统一,这时国家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们也在短时期内结束了战争的迫害,同时这也使得文人志士进入仕途之心倍受鼓舞,文学作品虽然还是以悲愤和忧愁为基调,但是更加注重彰显个人的情感。陆机作为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被人们这样评价:语言多但是情感少,但是,实际上,他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在作品种能够明显地反映出来。例如,他的文学作品《赴洛道中作》之一,注重描写的是自己在奔赴洛阳途中的哀愁,通过周围的景色烘托其内心情感的孤独和凄惨,这种夸大的写作手法使得悲情更加明显,也构成了该文学家独特的情感色彩。实际上,陆机此次奔赴洛阳是为求取功名,并不是被统治者贬谪而流落此地,但是他却有意利用路途上的凄凉景色渲染这种悲凉的气氛,给人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再者,在《吊魏武帝文》中,歌颂了盖世英雄曹操,在临终时还不忘安排家人和其他事务,这透露出一种雄心容易被弱情摧残,饱含凄婉之情。此外,左思的《咏史》喊出了士族门阀制度下寒门秀才有才却不得入仕的悲愤之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那么,后期的文学创作有许多受到了西晋时期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呈现出文人志士积极入仕、对自己充满信心以及报效国家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的李白作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至今仍然被世人歌颂和借鉴,宋代诗人陆游是中国古代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中也展现出了渴望报效国家的愿望,遭受到比如《病起书怀》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唐代杜牧的《泊秦淮》中写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词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也表达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所以,通过细致分析魏晋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情感,和其他朝代的文学著作加以比对,就能看出其相似度和贯通性。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魏晋时期悲情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

(四)魏晋悲情对明清小说产生的影响

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并且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最大的特征是反映社會现实,并且迎合了当时市井生活中百姓的心理。那么,明清小说的出现是明清时期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当时文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详细分析明清小说的内容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和魏晋时期悲情文学挂钩,二者在表达形式、情感内涵以及其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认为,明清小说借鉴了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比如,前文提到,在魏晋时期,有多个思想流派,如佛教、玄学和儒家思想,那么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内容。比如,以《红楼梦》为例,在《红楼梦》中就涉及了丰富的儒家思想,我国儒家思想的内涵主要是仁义、仁者爱人、鼓励人们积极入仕、考取功名以及尊卑有别等内涵,那么在《红楼梦》中这种思想可以从许多方面展示出来。贾府是一座封建思想文化浓厚的豪宅,长幼尊卑、井井有条的按照规矩办事就迎合了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同时,该小说中的大部分女子都有文学气息,饱读诗书,精通琴棋书画,颇有大家闺秀风范。再者,小说中也充满了仕途经济,强调了当时的人们要以读书考取功名为主要出路。由此可见,该小说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小说中也蕴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黑暗社会的抨击之情,这和魏晋时期悲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很大相似之处。再者,魏晋时期悲情文学作品中有游仙的主题,主要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现实存在失望和不满之情,期盼通过“游仙”这种幻想来安慰自我,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那么,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显示出神仙的姿态以及仙境的美妙和奇幻,那么,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不断进取精神,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黑暗社会的反对和批判。除此之外,还有《水浒传》,通过详细描述梁山英雄好汉的事例,反映了当时农民对黑暗政权的不满,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翻宋朝的黑暗统治;同时,通过对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的歌颂,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要求,也希望自己能够在黑暗的社会中有所作为。所以,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魏晋悲情文学作品作为魏晋时代的主流,不仅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反响,而且为后代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对后世的诗词、元曲和小说等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由此也可以看出,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结语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不能用短浅的目光和简单的想法来否定魏晋时期悲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而是应该将视野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下,结合当时人们、文人志士以及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考虑,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精确的见解。所以,在当今世界,我们需要乐观正确地分析魏晋时期悲情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还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对优秀文学历史作品的继承和发展,使古代的优秀文学仍然焕发出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林媛.论魏晋文学的悲情特征[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金官布.魏晋六朝鬼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7(2):15-17.

[3]向铁生.论魏晋南北朝俳谐文学对中晚唐散文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6):108-112.

[4]张舸.佛学思想对魏晋中期文学审美的影响[D].延边:延边大学,2018.

作者简介:陈娟(1980-),女,汉族,山西交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