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2016-12-23刘文静
【摘要】秋瑾以一女儿之身而具须眉之胆识。她生前宣传革命和男女平权,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地区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而秋瑾为发动起义动员组织起来的新军、会党、学生在后来爆发的辛亥革命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篇文章通过整理三十年来研究秋瑾的生平、革命思想、教育思想的文章,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秋瑾提供具体的史料。
【关键词】秋瑾;生平;革命思想;教育思想
一、关于秋瑾生平、思想研究的内容
1、秋瑾的生平
(1)秋瑾的家庭关系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同时还是杰出的女文学家、诗人。后人对秋瑾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集中在秋瑾的生活、思想和文学方面。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要想做好人物研究,就必须走进人物对象的心灵,探析人物的心理历程,去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因此,在近期不断发掘新史料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秋瑾思想的研究上,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人把研究的重点从秋瑾的政治史转向其社会生活史,进而开始研究秋瑾的家庭关系、秋瑾的着装等。
1987年由郭长海和李亚彬共同编著的、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秋瑾事迹研究》一书,集秋瑾生平研究和资料考究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秋瑾生平研究的重要著作。秋瑾于1875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就义于1907年,原名是秋闺瑾,小名玉姑,字为璇卿,东渡日本后改名为瑾,祖籍浙江山阴(即今天的绍兴)。秋瑾的家庭是一个重诗礼传家的官宦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民族文化的熏陶。生活于这样家庭环境的秋瑾,既陶冶着爱诗书、喜吟诵的兴趣,也使得秋瑾逐渐养成了开朗、豪爽的性格。十多岁时,便能舞文弄墨,“偶成小诗,清丽可诵。”因此,秋瑾深得家人的喜爱,人们称其为“小才女”。她读书通晓大义,善于骑马击剑,自号为鉴湖女侠。
1896年秋瑾谨遵父母之命嫁给湘潭富商的王子芳,王子芳性情温顺、腼腆,秋瑾则不拘小节,喜爱骑射,两人性格大相径庭,这是他们夫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马字毅在《秋瑾夫妇关系考辩》一文中指出“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乃是两人的性别角色在生活中完全倒置,秋瑾绝不安于现实、一定要胜过男人的心态性格以及对懦弱乏才、不能青史留名、夫贵妻荣的丈夫的不满。秋瑾夫妻矛盾激化是在秋瑾随夫进京,读新书新报,结识新人,视野开阔之后。”
(2)秋瑾的女扮男装形象
女扮男装在古代是有违封建礼教的,是很少见的,是应该受谴责的。但是在历史上,倔强的秋瑾女扮男装形象就先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是因为王子芳赴京之后依旧不改富家子弟的纨绔本色,王子芳在八月十五适逢家人团聚时在外面喝花酒。当时秋瑾怒气冲天,换上男装带上仆人去了戏园子。据徐自华《炉边琐忆》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中秋节,本是定好在家中招待朋友吃晚饭,结果一番空忙,直至夜深才在无意中得知王子芳在外面喝花酒。有志青年本应该投身到挽救祖国大业中,为官的丈夫不但没有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置家国于不顾。秋瑾十分生气,穿上男装去了戏园子。貌似看秋瑾首次男装出现是因为丈夫的不争气,实则反映的是秋瑾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不满。
秋瑾以男装第二次出现在北京大学堂日本总教习服部宇之吉的夫人服部繁子面前,当时秋瑾头戴蓝色鸭舌帽,身穿半旧西服,长袖遮盖到手指,胸前垂着绿色领带,肥大裤角下露出一双旧的茶色皮鞋。在花团锦簇的上层妇女中,身穿男装的秋瑾格外引人注目。服部繁子信仰、性格与秋瑾迥然不同却被秋瑾的胸襟与勇气所打动,愿意为秋瑾留学日本尽力帮忙。秋瑾第二张遗影就是这身装束,左手掐腰,右手拄着细长的文明棍,神态怡然,对未来满怀信心。
秋瑾女扮男装第三次是出现在天津的《大公报》馆内,当时吕碧成看到秋瑾的名片时大为震惊:身穿长袍马褂、一副男子的装束,头上梳着女人的发髻,显示出高雅的气质。从此,秋瑾与吕碧成成了知己,两人促膝交谈,相见恨晚。是的,秋瑾自小擅骑马射箭,身上散发着女侠气质,同时又广读诗书通晓大义,自然有文人雅士的气质。女侠气质和文人气质相互糅合,使得高雅的气质溢于言表。
第四次女作男装的秋瑾,是从浔溪女校奔赴至上海。当时的秋瑾以唤起女性觉醒为己任,她首先由教育入手,宣传真理,从事着声势浩大的革命活动,开始办报纸、搞宣传、研究试验炸药、结盟各会党、联络新军、筹划起义,时刻为妇女解放运动、为推翻腐朽的罪恶的满清政府而日夜奔走、劳作着。秋瑾作为当时少有的女革命家,不知鼓起了多大的勇气,背负了多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她没有气馁,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秋瑾的思想
(1)妇女解放思想和女子教育思想
秋瑾倡导妇女解放,强调男女平等。她提出“自立”、“学艺”、“合群”思想,自立、自强、合群这三方面是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的集中体现。秋瑾的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发端于她和丈夫王子芳婚姻的不幸。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八国联军对中国国土和中国人民的蹂躏她耳闻目睹,清政府的腐朽昏庸她切身感知,加之自身婚姻的不幸,民族仇和妇女恨的交织使得秋瑾毅然决然地走上妇女解放的道路,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她接触了“天赋人权”以及“男女平权”学说,目睹了日本正在开展的妇女解放运动。于是,秋瑾加入了妇女解放运动之中。《中国女报》的创立就是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的体现,《中国女报》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报纸中她大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秋瑾对妇女解放思想的突出贡献是她提出的“自立”、“学艺”、“合群”的主张。秋瑾认为广大妇女要获得解放,就必须破除封建传统观念,走“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的道路。所谓“自立”就是女子要独立,这个独立指的是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思想上不能因循守旧。秋瑾认为,必须确立“自立”观念,才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才能呼吸自由的空气,敲响自由的钟声,树立起独立旗帜,摆脱奴隶性的压制,最终获得女子的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秋瑾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女子教育思想是与妇女解放思想息息相关的。当时秋瑾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研究,她认为女子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因为母亲掌管着相夫教子的职责。“女学者,家庭教育之基也”。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取决于母亲。秋瑾的母亲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与后来秋瑾多才多艺有很大关系。当时在家中秋瑾能够和兄长一起接受教育的熏陶,这为后期秋瑾的男女平等思想埋下了根基,奠定了基础。
(2)文学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一直是传统的主题,当然秋瑾的诗词也不例外。但是秋瑾的悲秋决不限于对秋天的伤感。秋瑾诗词中的悲秋意识有很高的爱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她的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对其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其知音的热切渴求。秋瑾诗词风格的转变是在第一次东渡日本之后。留学日本以前,她的诗词主要是关于自身的境遇、婚姻的不幸等等,诗风还有大家闺秀的女子气息;东渡日本以后燃起了秋瑾革命的念头,诗风散发着革命的气息,鼓舞着人们奋进。关于秋瑾诗风的变化,可以参考王祖献的《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以及《一位叛逆女性的心声——读秋瑾前期的诗词》、郭延礼的《秋瑾文学论稿》等等。
(3)革命精神和爱国思想
在电影《辛亥革命》中,秋瑾反复强调“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这表现了秋瑾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伟大的爱国精神。为了革命,她放弃了少奶奶的优越的生活,投入到前途未卜的革命生涯之中。自从她东渡日本的那一天起,她就励志探求革命的真理,踏上革命的旅程,做好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秋瑾的爱国热情是极其高涨的。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多数学者、专家普遍认为秋瑾诗风的变化是与其爱国思想和革命思想分不开的。无论是从其诗歌中,还是从革命生涯中,无时无刻透露着秋瑾的爱国气息。在革命的危机关头,秋瑾慷慨的喊出了自己的爱国口号——“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后来,有很多研究秋瑾爱国思想和革命思想的文章,进一步阐述秋瑾爱国思想的精神内涵。但是后人关于秋瑾爱国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研究过于相近,当然有些文章也有其创新之处——将思想和艺术相结合,如刘玉有的《铿锵的时代音符雄健的艺术风格——秋瑾爱国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析》这篇文章。
二、研究概况
郭长海、李亚彬在《秋瑾事迹研究》中对于秋瑾的生平事迹有详细的叙述。郭延礼在第五期《辛亥革命史丛刊》上发表的《秋瑾史实辨正五题》对秋瑾重兴共爱会的时间、秋瑾归国后有没有回湘潭、秋瑾在大通学堂的作为、清军围剿大通学堂等事实有过论述。此外,郑云山、潘松鹤等人也有文章对秋瑾生平中的问题进行过考证。
近三十年来对于秋瑾生平研究的最大收获应该是新出版的几种学术性专著:年谱有六种,成书者有三个。第一个为孙元超收在《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中的、1981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秋瑾年谱》,第二种为陈象恭编著的、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年谱和传记资料》,第三种为郭延礼编著的1983年齐鲁书社出版的《秋瑾年谱》。除以上年谱外,还有发表于报刊文章。如1980年谢狱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丛刊》第一期上的《秋瑾年谱》一文、1981年敬莺发表在《绍兴师专学报》第二期的《女革命家秋瑾年谱简编》一文以及1982年郭长海在《长春师院学报》第一期发表的《秋瑾事迹系年》一文。除年谱、文章外,还有五部秋瑾传记也是秋瑾生平研究的一大收获,即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郑云山编著的《秋瑾》和1986年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郑云山和陈德禾合编著的《秋瑾评传》。从总体上看,近几年连续面世的几种专著使得国内学者对秋瑾的生平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对过去留下的很多悬案都做了比较切实的考证。
三、启示
伟大的女革命家秋瑾生活在中华民族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生活在风雨如磐、封建势力垂死挣扎的时期。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她没有顾及儿女情长,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儿身而饱受打击,而是打着正义、反抗、民主和自由的旗帜,呼啸着前行,呼啸着战斗,呼啸着倒下去。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写挽联纪念秋瑾:“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作为新世纪的女性,我们要学习秋瑾女士的独立意识,要牢记自身的使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然后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 君. 秋瑾与辛亥革命[J]. 浙江学刊, 1991.
[2] 许 峥. 辛亥革命前的女革命家——秋瑾[J]. 历史教学, 1980.
[3] 周淑昉. 性别视角下秋瑾“女作男装”意义的探索[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谭 璐. 近二十年秋瑾研究述评[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作者简介】
刘文静,上海大学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