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实现学术期刊科普化的思考
2020-02-21何永艳
何永艳
摘 要 学术期刊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导致其受众面较窄,传播影响力不足。文章从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公众需求和提高期刊影响力这三个方面分析学术期刊科普化的必要性,从学术期刊科普化的主题选择、标题的选择和建立科普知识标准对科普化内容提出了要求。提出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多样化手段、提升编辑和科研工作者科普素养来实现学术期刊的科普化,通过提高公众号平台服务水平以达到科普化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学术期刊;科普化;科普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1-0093-05
基金项目:广西科协科技期刊示范与水平提升项目(2020-08);广西出版“走出去”优秀出版项目(2019)。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科研成果处于“井噴现象”。2019年11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显示,2018年度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其中,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 755篇,排在世界第二位[ 1 ]。2020年7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68.3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21.7万件[2]。我国的科技成果不仅数量庞大,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将数量庞大的科技成果转变成对公众易理解的科普知识,是摆在广大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社会责任。
学术期刊不仅是传播科研成果创新和承载科技信息增值的大众传播媒介,更是科研工作者之间互动交流及展示的平台,在传播科技前沿资讯、科研成果转化、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科学同行专家内部的互动交流,扩大受众覆盖面、提升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才是其未来发展趋势。学术期刊的科普化不仅需要考虑是否有适合科普化的内容、具有科普素养的作者和编辑、具有发布科普内容的平台等内部基本条件,还需要考虑政策支持、公众的需求、传播方式的探索等外部环境条件。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颁布了科学技术普及法,这为学术期刊科普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强调科技创新有赖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4 ]。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快速发展,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社群、短视频等方式便捷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可以扩大其潜在的受众覆盖面;学术期刊还可以按照大众的阅读需求及习惯,协助科研一线人员对论文进行形式和内容的科普加工,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强科普话题的时效性及互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宽,传播方式多样化,加之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些都为学术期刊科普化提供了有力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应该紧抓热点主题,在符合科普知识的标准上快速地对学术期刊进行科普化内容创作,提升科研工作者和编辑的科普素养,打造适合科普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责无旁贷地履行好向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责任。
1 学术期刊科普化的必要性
1.1 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
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相关领域热点和前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综述内容,以创新性、专业性和严谨性为主要特点。但一直以来,学术期刊由于其读者群和作者群比较固定,都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受众面较小。学术期刊一般都是在期刊官网或者数据库上进行论文的发布,表现出传播渠道较窄、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影响力不足[5]。学术论文的发表并不等于科研工作的终结,科研人员应该承担起对大众科学普及和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
同时,学术期刊生产出来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决定了学术期刊办刊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研发经费快速增加。学术论文大多被各项科研基金资助,科研基金资助的成果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应该在办好期刊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紧抓热点问题,满足公众需求,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学术论文进行科普化,提高最新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传播,在办好学术期刊的过程中真正地履行好提高国民素养,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社会责任。
1.2 满足公众需求,富有亲和力的传播话语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专业性媒介,尽管主要是提供给专业科研工作者阅读的,但其中也涉及普及性科学知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术期刊的论文具有专业性强、信息权威、立场客观,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和寻求科学解答可信度较高的平台,尤其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显示度更高。当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面对多元复杂的知识传播平台,在不确定的知识筛选上,学术期刊在对公众进行传播和解答重大社会的问题上具有相对信息权威、科学严谨的特质,给予社会公众强大的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破环社会稳定,致使全球经济发展下滑[6]。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海量信息在各新媒体平台上多样化传播,在激烈的时效和流量竞争下,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这样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对病毒本身和传播方式的认识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如果信息传播不那么靠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进而引发民众更多的困惑。对于非医学领域的大众来说,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他们急切地需要科学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染源、治疗措施和药物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而此时代表信息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学术期刊,无疑是大众最可信赖的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但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的论文涉及大量的科学术语,普通人们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在向大众进行科学传播时富有趣味性和亲和力,才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发布了学术论文中有关新冠病毒感染性肺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临床特征、防控要点,以科学且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介绍了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满足公众的相关科普需求。
1.3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有效措施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论文在读者群中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学术期刊科普化可以使学术内容再编辑,利用新媒体技术,使科普化的知识能够打破专业性强且读者覆盖面太窄的困局,是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措施。同时,学术期刊从科学性及专业性的角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大众可以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以一流的服务,赢得广大读者的关注,培育潜在的读者群。
《Science》和《Nature》每期都有科普内容,是传播科普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7-9]。增加科普内容,一方面可以对高端学术论文的读者起到导读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普通大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正因为科普专栏的受众面广,影响巨大,《Nature》因“Future”专栏还获得过“最佳科幻出版物奖。中文学术期刊《微特电机》也开设有发表小发明之类的科普内容,因其易于理解,实用性较强,关注度较高,比同类期刊的下载量高出很多[8-9]。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公众对科普知识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内容有更高的品质,获取方式更便捷。所以,期刊编辑在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将学术期刊内容科普化,扩大读者群体,以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学术期刊关注度提高之后,就会吸引传统媒体及自媒体的转载和链接,使科普化内容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形成学术期刊的品牌效应,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2 学术期刊科普化的内容要求
学术论文一般是按照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论文写作,要求科研成果的呈现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学术期刊科普化则要求内容结构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帮助人们快速筛选到重点信息,提高人们的阅读效率。所以学术期刊科普化需要及时关注社会热点,标题抢眼,语言要求科学性和通俗性的平衡。而学术论文為了阐述科学问题及解决办法,一般篇幅较长,不适合普通大众进行提取知识。因此,为了满足大众科普知识的需求,有必要将学术论文进行科普化改造。
2.1 主题的选择标准
学术期刊科普化具有科学性和大众传播的属性。学术期刊科普化的内容来源是经过同行评议的高水平论文,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术论文都适合进行科普化改造。符合重大科研进展、关系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关注社会热点和回应大众关注的问题,可作为选择论文科普化的标准。
生物学期刊在科普化主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优势,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学术论文大众关注度较高,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广泛传播,可以凸显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广西植物》的编辑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把2020年第5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改写为科普化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文明病”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身上发现,人们对中草药的热衷空前高涨。淫羊藿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被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风湿弊痛和麻木拘挛等病症,引发广大中医药爱好者的普遍关注。这篇学术论文的科普化有利于社会大众对本草的保护和爱惜,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话题,因此具有很高的宣传价值。
2.2 标题的选择
学术期刊科普化就要跳出学术论文给人的压抑感,简练且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标题是连接科普知识传播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普知识传播的广度。科普化内容的标题通常要求抢眼,吸引人们的眼球,可以采用问句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思考。原科普化标题为《淫羊藿植物的种类变异》,虽然明确了研究的内容及主题,但基本不能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不适合大众科普知识传播。基于迎合一般公众的好奇心理,满足公众追求科学知识的需求,标题宜改为《大开眼界!以“羊”为名的植物——淫羊藿,你知道几种?》。
2.3 建立科普知识标准
学术期刊科普化要求内容在科学性和通俗性的平衡,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公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将科普化知识尽量充分发挥。在学术论文中,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使学术交流更加高效和便利,但是这却会对公众理解学术知识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在进行学术期刊科普化传播前,需要把科学术语进行转换,这就要求建立科普知识标准,既要增加通俗性和趣味性,也要不能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植物学论文中经常涉及科技术语的英文缩写或者植物的拉丁名,如NS、SOM、PAR或者植物拉丁学名Cymbidium ssp.,这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基本科研素养,但对于大众来说却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在学术论文转变为科普化内容时,需将上述科技术语转换为物种数量、土壤有机质、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植物兰花。在请作者或者编辑改写时,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如有可能的话,尽量列出科学术语所对应的公知表达语言。
3 学术期刊科普化的实现路径
3.1 学术期刊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多样化手段实现学术期刊科普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来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学术期刊拥有数量巨大的权威科学内容资源优势,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科普知识,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利用期刊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学术期刊科普化是集科学性与大众科普一体,是传播科学知识时效性最强、科学性得以拔高的最佳途径[10]。学术期刊科普化可以很好地对公众解读科研新成果、科技新发现;理性地对生活中新科技的出现和应用进行预测,客观、公正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科学大事件;宣传科学家的思想及精神,解读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知识火花碰撞及学术论文背后的故事是期刊科普的重要选题方向。新媒体环境下,新技术可以使科普知识得到多层次、多渠道地即时传播,同时利用照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表现形式,互动性很强,使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科学普及。如有些期刊开通抖音号进行科普宣传尝试,《中国国家地理》自2019年3月26日开通以来,用户数量稳步增长,目前已有4.5万个粉丝,获赞说超过17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1-12]。总之,在我国科技繁荣发展的时期,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科普化,服务国家科普发展战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3.2 提升编辑和科研工作者科普素养,建设科普人才的传播队伍
学术论文的作者一般都是科研院所或者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专业水平高,但会写科普文章或者写得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的作者少之又少。学术期刊的编辑平时编辑校对专业的学术论文,关注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掌握前沿的科技信息,认为提高学术论文质量才是重中之重[13]。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在思想上及时转变观念,不仅要认识到科研同行之间的科技信息交流,还要意识到大众对科技知识的渴望。所以,编辑不仅要广泛涉猎专业书籍,还要参加各种专业访谈和学术会议,努力提升学术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科普素养,尤其注意语言要贴近群众,趣味性要强,运用简单的语言将高深的科研成果阐述出来[14-15]。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还需要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使学术期刊科普化内容可以通过多手段进行传播。学术期刊编辑有责任将科技知识普及给大众,应努力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协助作者把学术论文转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尽量少使用简单的科学术语或者复杂的公式,使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趣味性和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学术论文更好地被接受和传播。
3.3 提高公众号平台服务水平,提升学术期刊科普化传播的有效性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大多发布的都是和学术论文有关的投稿须知、当期论文目录和电子期刊。所以大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群都是本刊的作者,在大众人群中关注度不高。微信公众号运营应该从用户角度出发,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进而可以增强用户的黏性[16]。
首先,要为大众提高方便、简单的操作模式。在菜单功能上注重实用性,功能强大但使用简单,美感十足,并要有互动功能,实现读者和编辑的互动交流,更好地了解大众的需求。
其次,要重視科普化的内容质量,通过微信的互动交流鼓励作者对学术论文内容进行科普性创作,尽可能地发掘公众参与创作的潜能,让大众和作者之间实现内容交流和知识满足,提升学术期刊科普化传播的有效性。
4 结语
学术期刊因其专业性强使大众对其望而却步,要实现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改变其在大众心中固有的印象。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学术期刊本身具有的内容优势以及公众需求,为学术期刊科普化以及社会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科普化可以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可视化和碎片化,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做到权威专业、科学严谨、实用、接地气等基本要求,让科普更加科学、优质、有趣。学术期刊科普化不仅可以推进面向公众的科技成果传播,共同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还可以通过吸引大众,增加期刊的关注度,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晨阳.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EB/OL].(2019-11-19)[2020-10-09]. http://news. 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2888.shtm.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0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EB/OL].(2020-07-09)[2020-10-09].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 zscqj/Document/1683556/1683556.htm.
[3]朱倩蓉,吴民淑.学术期刊应当重视科学知识传播——《中国药理学报》科技新闻工作实[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23-127.
[4]新华社播发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6-01)[2020-10-03].http://hb.people. com.cn/n2/2016/0601/c194063-28434297.Html.
[5]张强,田旭,郑小光,等.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探索[J].编辑学报,2017,29(6):571.
[6]田杰,王雅娇,王佳.学术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责任与思考——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41-247.
[7]王应宽.美国《科学》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04(12):80-83.
[8]翟万银.Nature非学术栏目研究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183-1191.
[9]张新玲,谢永生.国外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新媒体应用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4):75-76.
[10]武瑾媛,俞敏,袁睿.科普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7,29(3):214-217.
[11]刘胜男.纸媒官网的新媒体转型——专访《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辑雷永青[J].中国传媒科技,2014(16):22-25.
[12]高慧艳.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21-628.
[13]吕莉.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人才的培养与考核机制创新[J].出版广角,2013(3):46-50.
[14]肖唐华,吴克力,王丽芳,等.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J].编辑学报,2010,22(2):110-112.
[15]王甲东,周昆,王莹,等.论科普编辑专业化与专业编辑科普化[J].编辑学报,2008,20(2):98-100.
[16]黄雅意,辛亮,黄锋.科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问题分析与影响力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16(6):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