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社会关系视阈下用户观看Vlog的动因研究

2020-02-21徐霜琪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短视频用户

徐霜琪

摘 要 Vlog是一种高度“人格化”的视频类型,故对Vlog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用户的观照。因此,文章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体察Vlog用户的互动行为,并在“准社会关系”视阈下研究Vlog用户的观看动因。研究发现:用户通过观看Vlog,在视频表现或传达出的“身份角色”“实用取向”“社会交往”三个维度的“吸引”中形成了准社会关系,这种关系跳脱了传统准社会关系“受众-媒介人物”的角色区分,在信息流动中更具双向互动性。

关键词 准社会关系;Vlog;用户;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1-0036-03

1 Vlog视频的研究现状

Vlog(video blog:视频日志)是发源于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一种“记录生活”的视频形式,其最早见于2012年美妆博主詹姆的一条Q&A(问题与回答)视频。

Vlog本土化的营销如火如荼,但其中最为彰显个体异质性,极具“人格化”[ 1 ]“生活化”和“感情化”[2]的内容却黯然失色。随之而来的是Vlog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相关讨论所期的“一路高歌”,成为短视频的新风口,而是出现了内容同质化、格调高、难以下沉市场形成产业生态链闭环等问题[3]。学界研究也呈现出与Vlog现实发展的“分裂”——研究多将本土化的Vlog视为成熟完备的视频形式,进而直接从宏观的角度对Vlog的特点、功能及内容生产策略进行总结,并挖掘其内容背后可被移植的创作手段和互动方式。在2019年两会的新闻报道中,Vlog就成为了使硬新闻“软着陆”的重要传播方式——从而“拉近了媒体与受众间的距离,新闻媒体的形象被重塑,信息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得到提升”[ 4 ]。但现实是,国内Vlog发展仍处于平台建设的探索初期,对于Vlog是否成为爆发点,业内人士不置可否——“不少人读过无数篇相关文章,却从未看过任何一条Vlog”[5]。

笔者认为,本土化的Vlog并没有,也不可能发成为一种形式完备、成熟的视频形式,因为从Vlog的发展来看,其“人格化”内容的核心来源于作为个体的内容生产者高度“自我”的创作,Vlog内容会在与观看用户的不断互动中发生改变,也就是说Vlog的定义权在于观看和创作Vlog的用户。因此,对于Vlog的研究就离不开对于Vlog用户的观照,故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体察Vlog用户的互动行为,并在“准社会关系”视阈下进一步探究Vlog用户的观看动因。

2 Vlog用户间的准社会关系

大众传播领域的“准社会关系”理论起源于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顿和沃尔提出的“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概念。基于媒介互动而形成的准社会关系被划分为两种范式[6]:缺陷范式(deficiency paradigm)和通用范式(global-use paradigm)。“缺陷范式”将准社会关系视作对现实人际交往不充分的补充,尤其在“名人崇拜”等追星研究[ 7 ]中,这种关系多被视为对媒介人物完全认同、迷恋、并伴有行为投入的“病理性准社会关系”[ 8 ]。“通用范式”则认为准社会关系反映了一种更普遍的动机,即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世界中的交往,其实质都是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寻求一种减少不确定性的亲密感。也就是说“准社会关系具有类似于真实社会关系的复杂性”[9]。

Vlog用户间的关系更偏于“通用范式”下的准社会关系,即是一种基本与现实不相冲突且更具积极意义的情感互动关系。所以,本研究将Vlog用户的互动定位于准社会关系视阈中。准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包括:孤独(Loneliness)、吸引(Attraction)、媒介需求等。其中,源于个体之间相似性产生的“吸引”被认为是形成准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因,但产生“吸引”的“相似性”基础不是笔者讨论的重点。笔者继续沿用学者对准社会关系中“吸引”三个维度的概括——即“身体”“任务”和“社会”[10]的“吸引”来解释用户观看Vlog的动因,并以此丰富准社会关系理论的相关内涵。

本研究的经验材料来自于对10位Vlog用户(表1)进行的深度访谈和自身作为Vlog用户的参与式观察。

3 准社会关系下Vlog用户的观看动因

3.1 Vlog创作者的角色“吸引”:多重角色、光环身份的叠加

在准社会关系中,媒介人物外部特征所形成的“吸引”被描述为“身体”(physical)或“外表”[ 1 1 ]的吸引。这种“吸引”是在大众传播标榜娱乐明星为“形象大使”,强调“身体”的观赏价值与审美价值之中形成的。消费文化以此邏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想身体”的视觉消费与模仿对象,从而使得“以身体为核心的视觉图像工业开始兴起”[12]。以明星身份拍摄的Vlog正是循此逻辑吸引了用户的关注。

除明星外,Vlog创作者不乏素人拍摄者。但Vlog的创作主体更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在Vlog拍摄中,能脱引而出的创作者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普通人,他们常有多重角色叠加的光环身份。有国外生活背景是Vlog拍摄者最常见的光环身份之一。Vlogger头部玩家之一的井越(@大概是井越)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曾经在荷兰读研,还在搜狐视频出品的脱口秀《恶毒梁欢秀》当过编剧。另一位有名的Vlogger竹子(@你好_竹子)则是拥有10万粉丝,旅居英国的摄影博主。

所以,在此意义上,Vlog用户准社会关系中的“身体吸引”更深层的指向了个体的“角色吸引”。“外表”不是Vlog用户观看的主要动因,而外表之下个体所展现出的角色差异和身份叠加,与之所带来丰富内容的可能性是吸引用户观看的关键所在。

3.2 Vlog内容的任务“吸引”:媒介使用的实用取向

在准社会关系中,Vlog内容的任务“吸引”指用户观看Vlog以期自己的某个任务得以完成。这里的任务可以理解为出于实用性考虑,对Vlog的工具性使用或通过Vlog满足自我情感需求的期许。在英国留学的7号访谈对象表示会特意选择一些roomtour(拍摄者展示自己房间布置的Vlog主题)和购物分享类的Vlog来看,从而为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做准备。

在对现实具有参考意义的Vlog当中有所收获后,观者会对Vlog中具有实践性的经验类内容产生“期待”。这类内容的实践性首先偏向技术层面,即观者可以立即在线下对线上所获经验进行挪移,进而与创作者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并获得某种情感上的满足。3号访谈者就表示从B站Vlogger是当归哦(子时当归)的Vlog中,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做菜,还能从该博主的购物和日常穿搭分享类视频中有所收获——“看她(的)视频就会觉得自己也想要好好努力生活好好吃早餐!”。

3.3 基于Vlog互动的社会“吸引”:我们是朋友——用户间的关系“想象”

准社会关系中,社会性“吸引”指受众对媒介人物的“喜爱程度”,也被理解为受众与媒介人物进行沟通或交友的意愿程度。具体至Vlog而言,社会性“吸引”指向的是Vlog用户在互动中,由于“喜爱”等积极、正面情感的激发而所产生的一种想要将线上关系复制于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想象”。

访谈者将Vlog的主人公描述为“像朋友一样”是这种“社会性”吸引的典型表述。在Vlog的观看中,能收获一种类“朋友”似的的情感体验是用户观看Vlog的重要动因。这种最能彰显准社会关系的社会性(在现实中成为朋友)“吸引”在用户给Vlog创作者的留言中可以有所略见。这些留言的语气、用词和人称就仿佛发生于线下与朋友的交流之中。

在Vlog创作者craziejulia微博的评论里,有很多学生分享着与她相似的生活体验。例如,在Vlog《我的毕业典礼》下,有留言写道:“Julia毕业快乐!我也快要上高考的战场,结束我的高中生活了。你接下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好的哟。”“毕业刚一年的人看得真想哭!大学的日子真好。”“我在图书馆呆了一天,累趴了,回来看到你更博,真的好开心啊。”

4 结语

在Vlog用户间的准社会关系中,观看Vlog的用户与Vlog的拍摄者的互动似乎只是一单向的互动,在Vlog的拍摄、发布、观看和评论上,用户的交流都存在着时间滞后性。以往的研究普遍认准社会关系“是一种虚拟的、即时的、单向性的关系,没有双向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13]。这种观点首先将准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定位在“受众-媒介人物”的框架中,故信息总是趋于从媒介人物流向被动的受众。其次,该观点还认为受众与媒介人物的互动关系只存在“即时”信息交往的当下,也就是不具有双向互动性得以建立的“长期”时间基础——因此,有的学者并不认为这种即时的短暂互动能形成“关系”,故以“准社会交往”代以称之。

但随着技术发展到为个体赋能的今天,传统媒介接近权的不平等桎梏开始被打破,从人人都能使用媒介的角度而言,个体在准社会关系中定位的框架应从“受众—媒介人物”转变到“媒介人物(用户)—媒介人物(用户)”。诚然,现下个体的信息互动仍然存在着单向流动的现象,但在微观层面上,这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因为,在Vlog用户的互动中,并不存在绝对拍摄者和观看者的区分,每个Vlog的拍摄者一定会观看Vlog,而每个Vlog的观者也都是潜在的Vlog创作者。10位访谈对象都曾表示出Vlog的拍摄意愿或已经拥有拍摄Vlog的经历。故在Vlog中,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存在于单向的“你拍我看”之中,而是有更多互动的可能。

Vlog用户间信息双向流动性具体表现在:第一,Vlog的内容主题常来源于对观看用户的建议征集;第二,Vlog拍摄者往往会根据观者用户的评论而改善、提高自己的拍摄技术;第三,Vlog拍摄者与观者的互动几乎都是在多平台中进行:B站、微博、Youtube是最常见的三种互动平台组合。在互动的时长上,Vlog一般都会定期更新,从而具有电视剧般的“连续”性,因此,相比于其他“转瞬即逝”的短视频,Vlog用户围绕着定期更新的Vlog所产生的互动则具有了持续的可能;且每个拍摄者的Vlog内容在主题上都有各自的相关性,这也使得Vlog用户的观看和互动更易得以长期维系。所以,Vlog用户间准社会关系在角色区分、信息流动和观看时长上都更具双向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张昕.Vlog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J].青年记者,2018(17):98-99.

[2]索金炜.“自我书写”:Vlog影像叙事分析[J].戏剧之家,2019(28):66-67.

[3]陈婷.Vlog在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及突破路径[J].中国记者,2019(6):89-91.

[4]藏新恒,刘巍,胡绪颖.浅析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9(9):23-25.

[5]Vlog元年,没有爆款[EB/OL].(2018-12-28)[2020-06-24].https://36kr.com/p/5169735.html.

[6]方建移,葛进平,章洁.缺陷范式抑或通用范式——准社会交往研究述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68-72,95-96.

[7]章洁.准社会交往中青少年明星崇拜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1):27-29.

[8]方建移.受众准社会交往的心理学解读[J].国际新闻界,2009(4):50-53.

[9]阴军莉,陈东霞.受众与媒介人物准社会关系的研究进展——我国受众心理研究新视阈[J].新闻界,2011(8):26-28,47.

[10]毛良斌.准社会交往研究:回顾及展望[J].東南传播,2014(3):1-3.

[11]韩啸,汤志伟,谭婧,涂文琴.信任与认同:政务微博中的类社会互动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11):106-112.

[12]陶东风.镜城突围: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身体焦虑[J].美苑,2004(5):2-4.

[13]张平,裴晓军.准社会关系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价值、意义与方法[J].东南传播,2014(7):2-4.

猜你喜欢

短视频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信用卡资深用户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Twitter用户增长未达预期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智能手机用户普遍忽视恶意软件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