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分析
2020-02-21魏召辉
魏召辉
摘 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得以出现,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诉求。结合智能制造的内涵,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就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进行讨论,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107-02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使得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属于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的结合,带动了产品个性化、资源信息化以及数据云端化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岗位设置、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此为背景,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培养出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的综合型人才。
一、智能制造概述
智能制造包含了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技术,系统本身能够在实践中收集信息,对知识布局进行充实,也具备相应的自学习功能,可以就自身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及规划(见下图)。可以将智能制造看作是一种有智能机械和人类专家共同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进行分析、决策、判断等智能活动,实现了对于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将其拓展到了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等方面。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人工智能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技术、自组织与超柔性等,能够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诉求[1]。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课程设置不合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多时候对于实践过程都是直接跳过,学生对于学习到的知识不知道如何运用,甚至不知道应该用在哪里。部分实践项目设计的内容过于复杂,相关操作的实现难度大,这样很容易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多是单向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理论知识的记忆为主,动手操作能力欠缺,真正应用相关技术的机会很少,违背了专业设置的初衷[2]。
2.教学目标不准确。智能制造要求复合型技术人才,其必须熟悉产业链的发展,具备相应的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并没有对企业工作变化以及人才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毕业生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求,市场竞争力薄弱。
3.教学方式落后。智能制造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前提的新型制造模式,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教学模式上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专业课教师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实践课教师的理论知识薄弱。同时,学校没有強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也没有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3]。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智能制造实现了先进技术、人类智慧与独立劳动组织的相互结合,推动了制造过程在纵向层面的一体化发展。以此为背景,参与制造的人员需要掌握产品相关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跨学科能力,在了解客户订单需求、熟悉产品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还必须能够对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调节,对加工过程中的误差进行修正,做好生产过程管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培养出具备智能制造特征的专业技术人才。
1.革新教学理念。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教师的角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设置相应的双边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也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产生相应的创造精神。新的发展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案,营造出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应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及时删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做好教学案例的更新,确保其能够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符合年轻人的发展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4]。
2.明确培养目标。数控技术和相关设备的发展,实现了制造业的自动化,而自适应技术和自我决策的应用,则使得制造业进入了集成化的阶段。智能制造设备的创新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也要求生产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还必须掌握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各种问题,如智能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强调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人才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社会提供能够符合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3.注重观念引导。高职院校应该做好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牢记自我价值和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工匠精神的渗透,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明确发挥自我价值的途径,形成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和尊重。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将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的内涵,培养工匠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4.强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依照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将产教融合模式付诸到实践中,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设置,推动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强化,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课教学,推动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训课程,熟练操作企业以往的各种项目,积极学习新的技能,在毕业后实现与企业工作的有效衔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应保障各方利益,对保障机制进行完善,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输送能够胜任相关岗位工作需求的学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5]。
总而言之,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与变革,传统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很好地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俊丽.智能制造下基于11+X证书制度高职数控人才培养研究[J].机电技术,2020,(4):117-120.
[2] 白智峰,马凤伟,刘继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2020,(21):41-42.
[3] 刘剑锋,陈琳.“校企行”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0-64.
[4] 苏伟.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54):11-15.
[5] 杨晓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