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
2020-02-21万宠菊
万宠菊
摘 要:云南省是一个老少边穷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众多,人口贫困基数大。云南省全面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产业扶贫。基于此,通过对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现状的研究,分析云南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合理规划引导、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实现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及提高中药材知名度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034-02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山地面积比重达到88.64%,平原和台地所占比重仅有6.4%,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多且受教育程度不高、贫困面较广且贫困程度较深、扶贫开发难度大。通过“精准扶贫”等战略,2019年已累计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但贫困人口还有44.2万。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及立体气候,适合中药材等植物资源的生长,使其中药资源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800万亩。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云南省的许多山地适合中药材种植,利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大有可为。
一、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实施现状
(一)云南省精准扶贫成效及任务
云南省有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云南片区、迪庆藏区和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2019年已累计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出列;2019年还剩余9个贫困县、429个贫困村、44.2万贫困人口。但云南省是2020年全国唯一一个贫困人口超过40万人的省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较重。
(二)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概况
1.中药材种植成扶贫重要产业。从种植面积和产量来看,云南省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以“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2016—2019年云南省中药材(含药食两用药材)种植面积及2015—2018年中药材产量(见下表)。由下表可知,云南省在“十三五”期间,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2019年已达870多万亩,产量自2015—2018年也是稳步上升。从种植种类来看,云南省种植规模比较大的中药材有三七、天麻、重楼、灯盏花、石斛、草果、生姜、砂仁、百合、茯苓、白芨、当归、云木香、黄连、胡黄连、半夏、秦艽、猪苓、何首乌、冬虫夏草等,其中,三七的农业产值近百亿元,天麻、重楼、石斛、草果、砂仁、生姜等6种中药材的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比较有地域特色的有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燈盏花、滇重楼等。从种植区域来看,目前,省内有127个县市区种植中药材,涉及全省近20%的农村人口,药农年人均纯收入达3 000多元,占年均纯收入的1/3左右,已经成为推动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2.中药材原材料销售是药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从云南各贫困县开展中药产业扶贫以来,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依靠当地土地资源,按照村统一安排种植适合当地的中药材品种,新鲜药材成熟后在市场上销售或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或药企统一收购,这是农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方法。如果当地种植规模大,形成种植基地或者有加工厂的,农民可以去种植基地或工厂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获得劳务收入,但此种情况在全省还不普遍。
3.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当地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完成此奋斗目标,政府自上而下全力支持精准扶贫活动。中药材种植与玉米、土豆、辣椒等其他农产品相比,虽然经济效益高,但种植成本投入高,对种植技术与管理要求严格,生长周期长,建档立卡贫困户要么没本钱,要么没技术,要么对前景没信心而不愿意进行中药材种植。针对该问题,各村的扶贫干部和党员通过筹措和利用扶贫资金等购买种苗免费发放、云南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依托普惠金融体系发放小额信贷助力中医药产业扶贫;省农科院等组织制定出台有关科技扶贫方案,派出科技人员举办有关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中药材种植户,更有院士、专家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中药材种植;中药材收获之后,通过合作社派专人专车收购,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定制药园”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药企业到贫困县设立“定制药园”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2018年9月,在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定制药园”项目。通过“定制药园”,农民与信誉良好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种植道地药材,由公司向农户赊销种苗和其他农用物资,为规避农民的风险,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若市场价低于保护价,就按最低保护价回收,若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就按市场价回收,回收时再扣回种苗等生产成本。2018年以来,云南省已认定了65家企业为“定制药园”企业,带动三七、天麻、滇重楼等名贵中药材种植面积16万多亩,带动2.2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5亿多元。
5.技术指导实现生态种植,助力绿色扶贫。云南省山地面积多,平原和台地面积少。为了减少耕地面积的使用,有效利用山地和林地资源,在农林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云南省发展立体林业循环经济,培育林下产业,鼓励老百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经济林地种植三七、当归、重楼、秦艽等中药材。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其团队在结对帮扶澜沧县科技和产业脱贫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原理形成的专利成果,实现林下三七种植不施用化肥、农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科学构建林下三七标准体系并推广应用。
二、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一,短、平、快政策实施效果好,但耗时长项目建设缓慢。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实现的前提是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按照国家2020年的脱贫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其中农民年均人总收入要达到4 000元左右。由此可见,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时间紧任务重,为早日实现脱贫目标,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中实施比较多的也是见效比较快的主要在如中药材种植、中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农民增收快,且农民得到实惠后还会扩大规模促进发展;但耗时长、资金技术投入大的中药材深加工和精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大健康产业延伸等相关项目的发展较缓慢。
第二,农业科技指导有待增强。中草药种植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除了需要合适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地理条件外,还要有相关的种植技术。云南一些地方适宜种植中药材,比如重楼、白芨等,但农民缺乏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导致种植失败以致弃中药材种植而改为种水果等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目前,云南的林下中草药种植开展不错的原因是有科技人员的指导。
第三,药农收入来源单一,销售方式传统。在中医药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下,虽然“云药”种植规模上去了,但是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种植收入,加工收入以及资本性收入占比较小,收入来源单一;新鲜药材的销售主要依靠传统的销售方式,如上门统一收购或者拿到集市上去零售,采用网上销售的不多。
第四,中医药产业链不够完整。都晓岩等认为,产业链是从最初原材料的粗加工到精加工,直到生产出最终产品并把最终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过程,包含种植、加工、流通上下游全过程。云南省在中医药产业扶贫过程中,开展得比较多的是中草药的种植,它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相对下游产业而言,资本技术投入少,加工水平低,收入依赖劳动和资源投入,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理想。而经济效益高的下游产业需要的技术水平高,资本投入大,依靠农户的力量一般很难建立;企业建厂进行深加工需要对当地环境、资源等进行考察,一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目前除文山三七建立了较完善的全产业链外,其他地方的产业链还有待完善。
第五,大部分中药缺乏地理标识和知名度。目前,除云南部分道地药材,如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龙陵紫皮石斛、滇重楼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他一些中药材没有明显的地理标志,很难与外省同种类的中药材进行区分,也不利于进行市场推广。
三、提高云南省中医药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的建议
第一,政府应合理规划,正确引导相关项目建设。让老百姓脱贫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老百姓返贫,最终的目标是让其可持续稳定的致富,因此单靠简单种植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进行合理规划,正确引导。要进一步落实用时长、效果慢的政策。政府要有长远眼光,企业和农民追求短期利益,重视短平快项目,政府要落实耗时耗钱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项目,如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材加工厂、中医药工业园、中药材流通中心等,直至实现中医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
第二,继续加强中草药农业科技指导。政府要鼓励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和机构继续派出优秀的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定期科技培训、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科技服务,让农户愿意种也能够种植中药材并从中获利,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第三,增加收入来源,拓宽销售渠道。除已经开展的“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模式稳定药材收购、定制药园等模式获取种植收入外,通过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厂、工业园以及流通中心的建设,带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可以给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技能,获得更多收入。同时,建设各项目需要土地资源,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出让土地或以地入股等方式获得资本性收入,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可持续化。目前中药材的销售主要依赖传统销售方式,建议种植规模比较大的区域在传统销售基础上,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销售和自媒体宣传销售等模式,不但可以扩大销路,还可以进行简单加工,获得加工收益;也可以创造打包、包装、快递等产业发展,創造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特别是药食两用的药材比较适合这些模式。
第四,延伸中医药产业链。云南省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如云南白药、昆明中药等应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切实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中医药种植基础上延伸,发展与中医药第二、三产业相关产业,如康复用品、保健食品、诊疗设备和文化产品、养生保健、中医康复、养老服务等;大力发展与健康产业相配套的保健品、大健康产品以及日常需求的药妆、日用品等领域;中药材产业与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药工业园等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小镇,发展中医药旅游与养老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特别是餐饮经济的发展,比如可以在当地餐饮经济中推出中药药膳,突出中药材特色,增加相关从业人员收入。
第五,加强中药材地理标志建设,提高知名度。目前云南比较有地理知名度的中药材主要有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因此其当地无论是新鲜中草药的出售还是加工后的中药材销售在其地理知名度的传播下,销售形势良好。但是云南的红河、玉溪、曲靖、大理、楚雄、昆明等地也种植三七,云南的镇雄、大关、威信、永善、丽江、维西、云龙、福贡、贡山等县也种植天麻,还有其他种类的中药材,只是知名度没有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高,在种植、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增值缺少品牌溢价。因此,云南的中药材急需树立品牌,进行地理标志认证,以扩大知名度,提高销量和价格。
参考文献:
[1] 2020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云南省政府网站,2020-05-14.
[2] 云南“定制药园”促2.2万贫困户增收1.5亿元[EB/OL].人民网—云南频道,2020-05-25.
[3] 云南出台林下三七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EB/OL].云南日报,2020-06-13.
[4] 2020年贫困户脱贫收入要达4000元[EB/OL].人民网,2019-03-08.
[5] 郭彩星.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扶贫及防止返贫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21-124.
[6] 赵衍琛.产业链视角下文山三七生物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