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2020-02-21福建省厦门市第九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园本融合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第九幼儿园 赵 菁

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幼儿园课程是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本土化及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幼儿的需求,实现平等、接纳与包容,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一种课程形态。[1]园本课程是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色、符合本园社会文化背景的,以促进本园幼儿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结合幼儿园所处地域文化,以“学做人,做闽南人,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宗旨,积极探索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路径,充分挖掘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幼儿园文化育人课程。

一、探索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课程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课程,对培养幼儿文化自信、跨文化适应能力及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土壤。目前,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态势,但有两种倾向不容忽视:一是“闭关主义”倾向,一味追求园本“独特”,仅挖掘本土文化,忽视幼儿的现实生活和认识能力;二是“拿来主义”倾向,一味崇尚其他民族、他国文化,缺乏批判地吸收的意识,忽视了对贴近幼儿生活和认识能力的本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文化的趋同化危机驱使保护本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厦门市是改革开放的门户,既富有浓郁的闽南特色文化,又具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气息。厦门市第九幼儿园毗邻的国际会展中心、环岛路,也是厦门召开国际性会议及举办大型赛事的主要场所,正所谓“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这些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氛围滋养着他们,同时也为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建构并实施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课程,能增强幼儿适应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多元文化素养,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的建构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为课程宗旨,在多元、开放、体验、回归理念下立足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建构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

(一)凸显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的课程目标

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宗旨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 即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文化根基,学会尊重其他文化。[2]课程研究中倡导的文化自尊,就是首先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并为本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文化尊重即能尊重、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他国等不同的文化。[3]为此,我们一方面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优秀的本土文化滋润幼儿幼小的心田,培植民族文化尊严;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4]、理解、包容、欣赏甚至悦纳其他文化。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目标就是通过营造让幼儿在生活中成长、在游戏中成长、在经验积累中成长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发展,使之成为“会分享、有责任、会交往、会合作、情系家乡、放眼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中国儿童”。

(二)甄选与多元文化兼容的课程内容

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课程内容源于生活,面向幼儿的生活,并成为幼儿的生活。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趣味性教育的原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如开展的“环球美食小达人”“亲亲蛋宝宝”“偶趣”“多彩服饰”“万国建筑”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而依据和而不同的原则,跨越时空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如开展“亲亲蛋宝宝”活动之后,我们相应开展了关于蛋的习俗的活动“喜蛋”(闽南)以及“生日红蛋与生日蛋糕”,拓展有关蛋的知识的游戏活动“春分竖蛋”(传统)、“碰蛋”(俄罗斯)、“复活彩蛋”(西方)……课程内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人类与自然、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兼容的特点。鉴于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我们把各种文化纳入园本课程时,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多渠道、多层面开发的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有利于幼儿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幼儿学习与探究的空间,丰富课程内容。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文化资源,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课程文化资源的普查、筛选机制[5]。我们从内至外、从近及远积极挖掘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资源,并尝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进行筛选、甄别,形成以社区为伙伴、以家长为合作者的整合性教育资源:在空间资源上,尝试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活动不再局限于园内,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如走进闽南漆线雕艺术品店了解漆线雕艺术、走进会展中心参观汽车展、踏上鼓浪屿来一场“万国建筑之旅”等,让幼儿在直接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体验多元文化。在人力资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社区老艺人及家长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教育资源,如邀请社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园手把手地教幼儿表演提线偶、邀请韩国家长来园演绎韩国待客礼仪等,增进了师幼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在物质资源上,构建家庭学习共同体,文化的认同感及幼儿的兴趣驱使幼儿主动、家长自愿地参与物质资源的收集活动;家园合作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探索,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的实施

幼儿如何接受、习得本土与多元文化?在习得过程中能获得哪些发展?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课程不是“法定文化”的“给定”,而是一种“生成文化”。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文化的感知应该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层递进的过程,支持幼儿以“感受—体验—创造”的方式习得文化。我们遵循“和而不同,生生不息”的理念,使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互相交融,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各种文化进行不断重组与构建,将其转化为幼儿能够接受的形式并最终实现课程的价值。

(一)以兴趣为基点,开展互动共生的主题探究

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宜学习的角度寻找文化与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幼儿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确认探究内容,采用横向统整与纵向递进的方式,将适宜的文化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我们及时把握幼儿主题探究中的兴趣点,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生成新的活动。如大班主题活动“万国建筑”始于幼儿观察所在社区的建筑,他们发现不同社区的建筑是不一样的,于是拓展并生成了“老家的建筑”“国外的建筑”“古代的建筑”等系列活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正是这些鲜活的主题活动丰富着我园的课程体系,树立了幼儿的文化自信,为幼儿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口。

(二)以真体验为依托,开展创意共情的多元游戏

以文化感受体验为依托的游戏活动,是我们最主要的课程实施方式。我们设置了极具生活化与探究性的公共游戏区,保证幼儿每天有充分的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时间。一楼体验馆,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在不同地域风格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多元文化;二楼“乐动秀场”,幼儿组成小小“爱乐团”,用中西乐器、自创乐器进行表演,或装扮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进行表演,创造性地再现社会多元生活情境;三楼创意空间,有珠绣扎染、纸工坊、陶工坊、木工坊、磁性涂鸦墙、大型建构区等,幼儿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创意表现……幼儿在联动的游戏空间中通过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与材料、环境互动,积累宝贵的多元经验。

(三)以情感为导向,经受经验共享的节庆洗礼

利用各种节庆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课程“High”起来,是幼儿最喜欢的文化体验课程。中秋节,我们组织闽南独有的中秋博饼活动,引导幼儿体验闽南中秋“High”文化的同时分享各地中秋民俗,感受各地习俗的异同。每年元旦,我们引导幼儿观看各国庆祝新年的视频、图片等,多渠道感受世界各地庆祝新年的不同形式。

四、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的评价

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课程评价,体现为一种价值赋予和文化主体的自觉,着眼点是对多元文化课程的促进,它需要对不同文化处境有更深入广泛的理解、研究与对话。[6]

(一)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第一,评价情境自然化。为了了解幼儿的经验、兴趣,我们依托真实的场景、生活情境,在一日各环节、各活动中开展评价。第二,评价取向立体化。我们不再把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重点取向,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对文化的情感、态度。第三,评价对象多元化。幼儿发展、教师能力、家长参与以及效果等都是我们的评价指标。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不仅仅只有教师,还有课程专家、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家长等。家长开放日,教师引导家长通过填写观察评价表,用发展的眼光对幼儿发展及课程做出评价。其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灵活选择、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如撰写课程故事),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记录活动中的关键点,生成游戏案例,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文化认知力、包容性做出评价,作为幼儿行为分析与活动推进的重要依据。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我们坚信,平衡好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把握好继承和创新,一定能赋予幼儿园园本课程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的本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园本融合幼儿园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我爱幼儿园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