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设计应用

2020-02-20毛敏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9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公园居民

毛敏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1 相关概念概述及背景概况

1.1 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理念不同于在城市中建设公园的传统理念,前者是指将公园与城市空间进行有机融合,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关注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使经济、文化、绿色的协调统一,在创造绿色的同时增添居民生活乐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公园城市”理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绿色环保,“公园城市”理念强调生态与城市是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生态逐渐恶劣,城市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阻碍,但是生态保护也离不开城市的快速发展;②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占据主要位置,公园城市的建设在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③全方位一体化发展,以服务人们为主体,保护生态为根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共建宜人空间,共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1.2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明确的定义,即: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公共使用的室外活动空间。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城市中相较于大型公园面积较小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代表因城市快速发展而被暂时遗忘的小面积公共空间,也常被称为城市中的“消极空间”,主要是指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小面积城市公共空间。相较于与之相对的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微型公共空间具有规模小、可达性强、使用率高等特点。廖方表示,依据城市空间的层次结构研究,将城市公共空间根据规模尺度、效果范围、要素特征、和运行机制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而微观层次与人的互动最为直接频繁,成果多以工程产品呈现,涉及空间的尺度、形状、材料等具体要求,与人的使用息息相关。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意在满足该空间周围的居民休闲休息、学习娱乐等行为需求。同时基于生态考虑,微型公共空间也可以改善空间周边环境,调节周边气候等需求。综合人文、生态考虑,城市微型公共空间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居民精神需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存在形式包括街边绿地、街头公园、社区公园、袖珍公园、边角空间、口袋公园等各类小尺度公共空间。针对不同地区居民可依据不同需求建设具有针对性文化特色的微型公共空间。

2 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2.1 公共活动空间分布不合理,对“公园城市”未能充分理解

首先,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工厂、居民区占据城市大面积区域,居民活动空间越来越少,国家出台相关法规调控城市公共空间所占比例,要求城市充分利用消极空间,小面积、小尺度空间营造可满足周围居民日常行为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

其次,在现有公共空间中,针对各年龄层活动需求不明晰,不能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居民活动需求,所以未能充分体现各个年龄层段居民的活动空间。

最后,部分景区未能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及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2.2 公共活动空间创新度不足,地域特色无法体现,未能形成独有城市文化氛围

首先,针对现有公共空间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笔者走访太原市不同空间尺度的活动空间,尤其是近期新建街旁微型公共活动空间总结发现,针对现有公共活动空间,尤其是微型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以保护环境,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在设计该空间过程中基本未体现空间特色,未形成景观创新,缺少该空间独有的、使人耳目一新的景观设计。

其次,现有公共空间仅考虑视觉造景,未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及周边居民的可参与度,充分利用植物在造型上充分表现,而居民活动空间仅为该区域详细设计后所留存的广场空地或其他功能性空地,如篮球场等区域,对于地域特色的体现基本没有体现,对于居民对该区域的利用、参与度也有待提升。

2.3 城市整体公共空间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未与“公园城市”形成有机的联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城市绿色建设,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居民活动空间,但仍未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城市整体建设公共空间类型较少,数量较少,面积较小,尚未能满足城市居民人均活动空间需求。

城市中大、中尺度公共活动空间雏形基本形成,微型公共互动空间零散分布尚未形成系统、有机的景观带,对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还有待提升。

2.4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管理与后期维护未成体系

针对部分公共活动空间尤其是新建成微型公共活动空间的后期管理与维护问题尚未解决,影响城市公共空间中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率,影响周围居民的使用。

3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及建议

3.1 面向各类人群,策划多元、丰富活动

公园城市将城市绿化与居民生活充分融合,利用微型公共空间充分调动周围居民健身娱乐积极性。周围社区可利用微型公共空间的便利,利用休息时间参考近期较为热门的娱乐项目进行可全民参与的小空间趣味运动会,既可以调动居民健身积极性、也可以丰富居民日常生活。也可以定期进行亲子项目,为亲子之间相处创造有利条件,增进亲子感情,为日常工作较忙的家庭创造与孩子亲近的机会。还可以进行公园之间的联合进行健身集会、针对特殊人群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社会活动,如摄影展、画展、音乐节、戏曲节等,此类节目可有效增进周围居民日常交流,聚集同类爱好者;发掘微型公共空间的教育意义,创建、强调、深化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教育意义。

3.2 融合城市文明建设,深化城市文脉

“公园城市”要求城市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充分空间进行学习与交流,是人们认知和体验城市的最佳场所;能够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对人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进行引导和纠正,使公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价值关键也随之提高[1]。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是对大、中型公共空间的一个补充,微型公共空间可以作为连接大、中型公共空间一个重要的纽带,良好的微型公共空间营造对公园城市的建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是城市文脉传承与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弱化公共空间边缘限制,实现公园与街区景观融合共享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公共互动的主要场所,要保证其活动力的激活提升,应当以促进公共交往为目的。这就要求减少空间中各种形式的隔离,柔化空间边界,同时注重空间的可识别性[4]。

3.4 重视生态建设,开发植被潜在价值

针对现有植被的观赏价值予以视觉上的肯定,同时利用植物不同习性对居民感官上形成良好互动。除传统利用植物习性、花期、花色、果实等方面进行氛围营造,形式视觉上的满足以外,还可利用植物气味进行嗅觉上的刺激;利用维护简单可结可食用果实的植物形成季节性的互动。

将微型公共空间的功能相互融合,减少绿地仅为美化环境的功能限制。在基本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情况下,考虑其潜在功能将不同活动区进行结合,形成创意活动空间,如充分利用草坪优势,利用草的过滤性与泥土的柔软取代儿童活动区域塑胶材质铺装,既满足环境保护需求也保障儿童安全。

4 结语

公园城市理念更符合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全方位一体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效率,对于面积小、数量多、居民使用率高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更为明显。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中单独的个体,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形成应有体系则会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起到不可忽视“大力量”,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找更适宜当代环境的设计方法,并向这个方向不畏险阻,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公园居民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在公园里玩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一见如故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