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名片与文化传播:中国邮票文化蕴涵的艺术表达

2020-02-20

云南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肖邮票艺术

周 韧

一、引 论

作为凝聚着艺术、思想、知识和历史的“国家名片”以及展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一面窗口,中国邮票是中华文明的凝缩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寸媒介,邮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连接着一个艺术的、象征的、情感的以及文化遗产的网络,这种“长时段的传播”也形成了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所称的“传承”(transmission)①[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刘文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页。。

纵览中国邮票设计史,从1878年发行第一枚大龙邮票到1949年,晚清、民国长达71年的发行历程中,邮票由于其“辅钞”属性,作为承载和传播中国文化窗口的作用始终没有被真正认识到。②参见周韧:《政治符号、宣传与隐晦的政治表达:中国邮票图像中的政治蕴涵演进》,《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4期;周韧:《晚清、民国邮票:一种类“钞票”的审美风格——兼论平面设计史视阈下的中国近代邮票设计》,《上海文化》2019年第2期。本人在这两篇文章中详细论述了邮票图像的元功能是政治功能,在晚清、民国并没有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民国为倡导尊师重道,在1947年8 月26 日③193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将每年8 月27 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定为教师节,后来历数及考纪专家将孔子诞辰换算为阳历应为9 月28 日,故于1952年由台湾“行政院”将中国台湾地区教师节改为9 月28 日直至今日。专门以孔子像、孔子讲授堂遗址、孔子墓和孔庙殿宇大成殿四幅图像发行了一套教师节纪念邮票,加之清代邮票中普遍出现的中国传统蟠龙形象以及在1909年发行的《宣统登基纪念》、民国1915年发行的《开国纪盛》、1921—1946年发行的北平1-3版航空邮票、1923年发行的《宪法纪念》,这些邮票图案中出现了天安门、故宫太和殿、前门、长城以及北京天坛等中国传统建筑,但这些古建筑邮票仅具有纯粹的政治功能,图案主要是象征国家权柄和彰显政治威权,并非有意将这些历史建筑作为文化瑰宝加以展示、传承,更无真正的文化传播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邮票作为国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窗口的作用逐渐被意识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邮票本身可以作为传播各种文化主题的图像媒介;其次是邮票图像的设计生产作为一种艺术,过程本身也包含了传承与创新,如一些国画、民间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材质、工艺、技法表现在邮票艺术中。这种物质与形式的双重融合正如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其著作《视觉艺术的含义》中所举的书信例子“我越强调这封信的书写形式,它就越接近一件书法作品;我越是强调我的语言形式,这封信也就越接近于一篇文学作品或诗歌”①[美]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页。,抑或两者同时兼具。邮票的这种文化复合传播功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更多停留在第一个层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更加包容自信,民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中国邮票题材以及艺术手法愈加繁荣和开放,题材范围涵盖中国生肖、民俗文化、国粹艺术、名胜古迹、古代文物、历史名人、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成语寓言等诸多方面;在艺术创作思想和手法上也不断创新,把中国书法国画、木版年画、剪纸艺术、民间艺术、布偶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与摄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印刷工艺等现代技术更为充分地融入了邮票设计之中,使之真正成为传播与传承中国文化的绝好媒介。

二、从历史文化传承到结合现代设计复现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不胜枚举的文物珍品、民族艺术和民间工艺成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政治题材的挤占,从1952—1954年尽管发行了如《伟大的祖国》五组特种邮票,在画面中出现了敦煌壁画,中国古代发明,马厂类型彩陶瓮、罐图案等来展示中华器物文明,但指导思想仍然是配合政治主旋律,完全以文化专题形式出现的次数很少,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也不深。之后《唐三彩》《殷代铜器》《民间玩具》《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出土文物》和《儿童歌舞》等少数专题偶尔反映了中国古代文物和民族文化,但从“文革”开始,邮票完全成为了政治宣传的附庸。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文化类题材才开始逐渐丰富、繁荣并出现井喷之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邮票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类型示例):

古代文物、雕塑:《唐三彩》《殷代铜器》《中国古代钱币》《辽代彩塑》《秦始皇陵兵马俑》《龙门石窟》《明清家具》等;

中国绘画、书法:《明、清扇面画》《敦煌壁画》《马王堆汉墓帛画》《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浴马图》等;

文学、古典名著:《西游记》《西厢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民间传说、神话、寓言、成语:《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成语典故》《孔融让梨》《牛郎织女》等;

民俗文化与民族工艺:《剪纸》《工艺美术》《风筝》《宫灯》《宜兴紫砂陶》《山水盆景》《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

民族艺术、传统运动:《杂技》《武术》《京剧脸谱》《民族乐器》《围棋》《中国皮影》《杨柳青木版年画》《昆曲》《黄梅戏》等;

古代建筑、园林景观:《万里长城》《苏州园林——留园》《黄帝陵》《中国历代名楼》《中国古塔》《水乡古镇》《台湾古迹》《故宫博物院》等;

风景名胜:《黄山风景》《西双版纳风光》《石林》《庐山风景》《泰山》《衡山》《华山》等;

传统节日、风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

古代名人:《中国古代科学家》《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岳飞》《关公》《玄奘》等;

生肖文化:《庚申年》——《己亥年》(共40 套)。

文化题材的丰富与繁荣使邮票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作用日益彰显,但同时,其作为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价值本体,对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手段来呈现传统文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传世名作在方寸空间的二次设计

邮票上的古代名画许多都是妇孺皆知的传世经典,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设计师王虎鸣谈到“设计这类题材邮票,看似简单,实际较困难,难就难在既要保持原作特色,又要适合邮票艺术,适合印刷要求”①单易:《〈韩熙载夜宴图〉及其邮票——访邮票设计者王虎鸣》,《中国邮政》1990年第6期。。如《韩熙载夜宴图》故宫现存原画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颜色变化很大,线条也不够清晰,因此王虎鸣改为以对原画做过精心处理的荣宝斋木板水印复制品为蓝本,同时重新勾勒了画中的每个人物和景物,并将原来因年代久远而斑驳的底色换成了视觉近似但更雅致的专色金来突出艺术效果。由于原画构图长宽比接近12:1,所以此邮票采用了五连票的形式来进行设计,为了使每幅票面宽度相同,画面既和谐统一又可独立存在,第一枚“听乐”邮票剪裁了部分原画以确保画中弹琴女子形象的完整,从而保证了故事的逻辑性。关于这种对原作的微妙调整,贾宝元在《〈中国美术作品邮票与原作之差异〉的编组体会》一文中谈到“票图与原作的差异,是这类邮票设计的常用手法”。其实很多古代名画原作早已失传,留下的多为后人摹本,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原作已失传,今世所存多为宋人摹本,这些摹本却得以让后人一睹古人艺术风采和璀璨文化。

从整体还原中国画美感也是设计中的一个考虑因素,因为中国画本身就体现了绘画、书法、印章及装裱艺术的浑然一体之美,像卢天骄在设计吴昌硕作品邮票的时候不仅是对原画进行了一定处理,邮票整体设计也融入了国画的装裱效果,使邮票看上去更像是一幅幅微型画卷。

中国古代绘画多长卷滚轴装裱,像《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这些长宽比例超过20:1的画面运用到邮票题材上进行再设计则更费周折,因为即使采用连票也很难表现。因此,此类邮票多采用大版张形式,将原画采用多段连票形式设计在邮票中,并在版张边饰设计精致古朴的底纹和篆刻印章来进行衬托。《清明上河图》原画场景复杂、人物众多,要将此巨画缩小10倍并以雕刻手段印制成邮票,是设计中的最大难点。所以制版完全依靠团队协作,对原画进行针对性分色,将画中人物景象变成线条进行复制后再放大10倍对照原稿修整,以尽可能还原原作。

此外,巧妙运用现代印刷工艺来还原名画也是邮票艺术的一个优势,《洛神赋图》小版张邮票别出心裁地将曹植的绝世爱情名篇《洛神赋》与东晋顾恺之名画《洛神赋图》同时安排在了同一个题材上,这也是中国邮票第一次把不同时代的古诗、画作在邮票上合二为一和有序串联。如此创意,无疑是用后人眼光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传播,使观者更能领会中国历史文脉。《洛神赋图》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无墨雕刻”印刷工艺,欣赏这套特殊邮票一是借助自然光侧看或借用数码相机,无墨雕刻文字清晰可辨,在全反射条件下会出现浮雕效果。这样别具匠心的设计,无疑是将传统艺术精华、现代设计语言和媒介进行了一次绝妙融合。

(二)经典样本在邮票空间的甄选集粹

中国传统文化兼具精华与糟粕,如何让精华服务于这个时代,而让糟粕退出历史舞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任务②周韧:《别现代:徐峥电影〈港囧〉的美学特征》,《南方文坛》2016年第5期。。比如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伦理道德,早在《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咏叹,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也成为封建孝道的最高准则,但书中如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父”等故事在今天看来显然有违法律规则。2014、2016年中国发行的两套特种邮票《中华孝道》取材于《二十四孝》中八个古代圣贤故事,邮票如此取名显然是希望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可见,邮票中的文化蕴涵表达,不仅在于追求艺术上的“本体美”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华文明中的“道德美”。③祁志祥:《论内涵美的多种表现形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对经典样本的选择除了思想内涵上,更多则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的取舍上,如《奔马》《齐白石作品选》《郑板桥作品选》这样的名家画作,《马王堆汉墓帛画》《彩陶》《敦煌壁画》等古代文物或者《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陶》《风筝》《山水盆景》这类民族工艺作品,从选题到设计需要解读诸多问题。

首先,是样本数量和作品的代表性。一套邮票总数虽不受限制,但也不宜太多,因此需要从艺术性、思想性多个角度慎重权衡作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如1991年发行的《景德镇瓷器》邮票,分别表现了从宋、元、明、清到现代的6种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作品,反映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千年来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创新,其中作为元代代表的《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被誉为“天下第一青花”,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性和代表性都首屈一指。而1980年发行的《齐白石作品选》包括小型张全套17枚,这已属于新中国屈指可数的特大规模邮票之一,邮票以齐白石最具代表性的牡丹、山泉、葫芦、荷花、松鼠葡萄、虾、翠鸟、荷花、白菜等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品为设计蓝本,画面统一为纵幅形式,小型张选择了齐白石在1955年国庆时创作的《祖国万岁》,画面以万年青作为象征配以篆书“祖国万岁”四字,进一步提升了整套邮票的立意深度。

其次,是要能够展现历史脉络。中华文明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兼容并蓄的文明,因而选取的样本要能够体现出这样一种复杂的文化结构。从2003—2011年中国陆续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再到草书,其发行顺序大致吻合了汉字书法的演变历程。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名家大作无数,而邮票展示空间有限,要将其最核心的精华进行展现和传播殊为不易。该系列邮票在篆书上分别选择了代表经典大篆的《西周·毛公鼎》及经典小篆《秦·泰山石刻》,楷书则分别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经典碑帖作品《宣示表》《张猛龙碑》《九成宫醴泉鸣》《雁塔圣教序》《颜勤礼碑》及《玄秘塔碑》,这样的选择既符合历史脉络的自然发展,也充分展现了其艺术精髓。

最后,是表现手法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发行的《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中敦煌壁画、古代发明均采用了简单的拓印方式来表现。在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能够选择的艺术手法更加丰富。1973年庆祝儿童节发行的《儿童歌舞》邮票,设计师熊崇荣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人物造型,分别展现了汉、蒙、藏、维吾尔和朝鲜等族儿童的民族舞蹈。而前文提到的《中国古代书法》中“行书”这一主题在全球首次运用了宣纸来印刷邮票,宣纸作为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与书法可谓相映成辉,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上的继承创新进行了有益尝试。该套邮票表面帘纹清晰,保持了宣纸的触感特征,而涂布背胶则增加了宣纸挺度,这套书法邮票既具有墨韵之美,也具备了较好的坚韧性,用现代技术更好地诠释了中华文化。

(三)中外文化在国家名片中的相互辉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与建交国家多次联合发行邮票,此类邮票绝大多数采取一中一外一套两枚对应展示两国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来作为邮票图案。联合发行邮票既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邮票这个小小的窗口把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播给对方。通过这种并列展示,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全方位展现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粹。

作为“国家名片”,联合发行邮票所展示的包括各国最富盛名的文物、建筑、景观或人文国粹,像故宫与卢浮宫、天坛与雅典帕特农神庙、武术与跆拳道,或者是与荷兰风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老水车等。

联合发行邮票选题所展现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涵盖有民间工艺、古代文物、标志性古建筑等多个邻域。其中北京故宫建筑两次出现在联合发行邮票中,分别为1998年中法联合发行的《故宫与卢浮宫》中的故宫太和殿与2008年中英联合发行《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中的故宫角楼,故宫作为明清皇城,其细节的精巧别致与整体的富丽堂皇堪称中国古典建筑佳作,与法国卢浮宫和英国伦敦塔共同展示了中西建筑文明。2000年中国与巴西联合发行的《木偶和面具》邮票,图案选择了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提线木偶和巴西人民节日欢庆佩戴的克罗维斯面具,中国木偶艺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该木偶选择了闽南泉州提线木偶民俗剧《火焰山》中的孙悟空造型,不啻于通过邮票这个媒介向巴西人民同时传播了中国的民间艺术和古典神话两种文化。中国与印度联合发行的《白马寺与大菩提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和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而印度大菩提寺则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建,用这两座标志性佛教建筑来彰显两国文化和友谊的历史渊源,可谓意涵深远。

三、从经典题材到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生

作为一种平面印刷媒介,邮票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品类,其有价证券的特殊属性又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和传播乃至经济价值。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在1927年评论电影的出现就预见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都将拍成电影……所有的宗教传说、所有的宗教创始人甚至所有的宗教……都在等待着从曝光中复活”①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93—94页。,此语用在作为媒介的邮票上也恰而当之。当邮票逐渐淡化其证券属性而将视野聚焦于其文化和艺术属性时,传统文化瑰宝必将体现在邮票这个方寸媒介上。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历史沉淀了无数的风俗礼仪和民族艺术,这些都是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多次出现对文艺作品上纲上线的大批判,文学、风俗礼仪类邮票发行很谨慎,基本以《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杜甫诞生一二五〇周年》等纪念邮票间或出现。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中国第一次发行《西游记》开始,邮票似乎一夜之间向古典文学艺术宝库敞开,文学作品邮票专题也颇受广大邮友喜爱。如四大名著、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神话故事《八仙过海》,经典戏剧《西厢记》《牡丹亭》,传统节日、风俗《中秋节》《春节》《二十四节气》和成语寓言《刻舟求剑》等都被制成了邮票,这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及风情民俗如画卷般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经典题材的重复创新

正如许多经典小说被多次翻拍成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受国人喜爱的热门题材在邮票上亦是如此,但艺术创新却殊为不易,像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生肖。中国人习惯运用生肖来计算干支纪年、天文立法乃至推演个人性格、命运,这也使生肖文化享誉全球。自1980年发行《庚申年》以来,中国邮政部已完整发行了三轮生肖邮票,从2016年开始第四轮发行,生肖邮票也几乎成为每一年年初备受市场瞩目的“规定动作”。生肖文化甚至也影响到了全世界,至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生肖邮票,体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庚申年》邮票由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师邵柏林和雕刻家姜伟杰联手,使这枚“猴票”达到了卓越的艺术效果,邮票上金猴机灵可爱、栩栩如生,中国红底色更是增加了新春喜庆气氛。此后的生肖邮票,延续了《庚申年》的规格尺寸和总体风格,除背景色彩有所变换,动物形象上分别运用了写实、动画、剪纸、泥塑等现代或传统设计手法,总体保持了视觉一致性。

第二轮生肖票图案在设计表现上充分运用了民俗特色浓重的绘画、剪纸、泥塑、布偶等民间艺术形式。但第二轮生肖邮票素材选用的民间作品过于守成,乡土气息浓郁,设计手法上以及汉字字体、图案等采用了“两平两立、一明一暗、真楷隶篆、三年一换”②丁蕾:《中国生肖邮票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等严格规定,使形式大于内容,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之后的第三轮生肖邮票主要采用影雕套印,摒弃了以往的传统图案设计手法,画面色彩鲜艳活泼,除局部运用一些书法枯笔,该系列总体图形现代感十足。2016年,黄永玉时隔36年再次执掌设计《丙申年》猴票开启了第四轮生肖邮票序幕。第四轮生肖邮票愈加重视与生肖动物所相关的中国传统寓意表达,以求形意合一。同时,在印刷工艺上对雕刻版工艺流程进行了改进,对雕刻油墨进行了升级,并结合效果最好的金墨来凸显艺术品质。

对于已四度出版的生肖主题,艺术创新压力不言而喻,在整体的新颖性、思想性上要创造出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作品颇具难度。对于表现生肖这种国人瞩目乃至世界人民喜爱的题材,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书法、绘画作品中,以生肖动物为题材的为数不少,而且很多堪称精品,这是生肖邮票设计艺术的资料库③周紫枫:《生肖邮票要具备文化内涵》,《中国邮政报》 2001年3 月27 日,第5 版。;另一方面生肖作为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代表,也不妨借用一些他国的传统或现代艺术手段,如油画、版画、浮世绘、日本动漫、三维CG风格来表现,或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比如加拿大就首创推出了由12枚原图规格为760mm×80mm未经裁切的小型张组成的,海报式的大规格小型张,视觉效果颇为震撼。这些加拿大生肖型张邮票形式上有扇形、菱形、圆形、横幅形(如中国古代圣旨卜瓦筒形、八角形和抽象羊型)①[加]何黄洁萝:《加拿大生肖邮票今昔谈》,《集邮博览》2005年第2期。。或者借中国生肖文化之魂来寓意相关动物的外国文化,把中国典故与外国传说相融合,使中华文化真正做到“民族的即世界的”。

除了生肖文化,文学名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是邮票上的热门题材。1979年,邮政部第一次以8张章回专题图案发行了古典名著《西游记》特种邮票;1981年又推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描绘了红楼梦中12个主要女性人物。1987年和1988年开始又分别以系列6组的方式发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邮票。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这些题材就像几乎每隔几年就会重新翻拍成新版影视剧的小说一样,在邮票上同样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或设计风格来满足时代审美需求。1979年版《西游记》李大玮的设计风格结合了京剧人物造型及1961年风靡全国的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部分绘画特点,人物略显夸张,并运用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处理手法,工笔单勾、重彩浓染。2014年中国邮政推出的《动画——大闹天宫》特种邮票一套6枚,以邮票形式再次呈现了《大闹天宫》彩色动画片,该邮票还设计增强了现实(AR)技术,受众通过手机扫描邮票可观赏原动画片《大闹天宫》片段,并可和孙悟空一起拍照或装扮成孙悟空造型,这一形式使邮票充分融合了艺术、互动和趣味性,以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进行了传承。2015年邮政部再次推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特种邮票,邀请了号称“当今绘画西游第一人”的80后画家李云中执笔。李云中笔下的《西游记》人物绘画风格深受吴道子之铁线描、柳叶描等传统工笔白描笔风影响,同时也加入了创新元素,因此这套邮票艺术效果极佳,受到市场好评。不同时代艺术风格迥异的《西游记》邮票,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趣味和对《西游记》小说的不同理解,均堪称艺术经典。

《红楼梦》小说最早推出的是人物专题邮票,“金陵十二钗”是小说中的12 个主要女性人物,因此将这12 名女性作为邮票主题是一个较为别致的切入视角。该套邮票由有30年《红楼梦》人物画经验的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进行绘画,刘旦宅对红楼梦人物与邮票的结合做了精心的考量:

邮票画面很小,人物像应该更注重外形、动作和造型美。这十二位雍容华贵的贵族妇女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性格,最难画的是表里不一、性格看似矛盾的人物,如宝钗、妙玉。妙玉带发修行,但情缘未了。她把最心爱的茶具奉献给宝玉,我认为这最能表现她的性格,所以我画了“妙玉奉茶”。过去画史湘云,都是画她眠芍,这次我画的是湘云拾麟,我想更切合她豁达豪放的性格。②宋晓文:《刘旦宅与〈红楼梦〉邮票》,《集邮》2011年第9期。

该套邮票前期计划中并未准备加入其他人物,但在刘旦宅建议下,小型张里加入了贾宝玉,因为刘旦宅认为如果没有他邮票就会有缺憾,这枚“双玉读曲”小型张取自《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玉的红衣锦袍与黛玉的素装白裙相对比,在亭台阁楼相连、流水潺潺和祥云袅袅的人间仙境背景下相拥而坐,也体现了两人的爱情基础及叛逆性格,从而也折射出“《红楼梦》作为诗、书、画三者融一炉的小说集大成者的地位”③黄晟《阆苑仙葩方寸间——我国邮票中〈红楼梦〉题材及其价值研究》,《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5期。。2014年邮政部发行的《红楼梦》邮票则沿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连续多年成系列发行的模式,将小说主要章节和内容画面呈现在邮票和小型张上。这套由戴敦邦设计的邮票采用了传统的彩墨手法,浓淡交融、犹喜湿墨,渲染成不同的景物。

这些中国古典名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建筑、服饰乃至菜肴无不给读者以无穷想象。据统计,《红楼梦》中的各类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就有36种,肴馔有58种之多④徐云山:《红楼梦的文化价值》,《集邮博览》2014年第7期。。所以,邮票选题和设计不仅可以从原著入手以章回体或连环画形式进行图像呈现,而其中神话人物、英雄好汉乃至大观园的建筑艺术、景观园林、传统服饰和菜肴又能够成为独立主题,用艺术语言作为展现。

(二)从一种艺术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新

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正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一种艺术形式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而它们又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受众就会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来理解和解读它,所以传统经典艺术的当代创新难度并不亚于原创,甚至更受挑剔和苛责。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创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491 篇,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朝传奇的优秀传统,故事谈狐说鬼、构思奇特。2001年开始发行,由陈全胜设计的《聊斋志异》邮票色彩细腻、人物刻画精美、画面故事性强。但这样一部小说集萃搬入邮票并非仅具有艺术美感就行,因为《聊斋志异》故事长短各异,要满足读者对原著的艺术想象,许多故事仅用单幅图像来表现显然不够,因此完全可以考虑以最具代表性的独立故事来进行单独发行,像陈全胜在设计《崂山道士》时觉得原文中夜宴和嫦娥伴舞等情节很美,但大场面容易使主题移位,因此选择了“拜师”这一幕,这样的故事如果单独成套,加之群像场面小型张,则会更加生动全面,譬如《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聂小倩》,就以《倩女幽魂》之名改编后被搬上大银幕,成为经典不朽之作。

而关羽等一些几乎被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如何满足受众想象需要绞尽脑汁,因为现代关公庙、关公像几乎随处可见。2011年发行的《关公》邮票,全套2枚加小型张1枚,分别为《千里单骑》《夜读春秋》《关公像》,由著名画家晁谷用中国传统工笔画手法表现了关羽“忠勇仁义”的形象。《千里单骑》以跨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的形象突出表现其神勇;《夜读春秋》则突出其忠义;而小型张图案中则体现了关公的俊朗威武、正气凛然。

《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从1987年开始,邮政部发行了5组特种邮票,画面从《史进习武》开始,到小型张《梁山英雄排座次》结束,基本囊括了最为精彩的小说片段。设计师周峰的邮票画稿以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法为主,同时融入了现代审美和画家个人理解,呈现了梁山英雄好汉特有的英雄气概。邮票以中国传统的红、黑与大面积泥黄背景搭配,画面深沉稳重却又不失鲜亮活泼,同时也通过这种对比和呼应保持了系列邮票的节奏感和连续性。在细节的处理上,周峰也做到了从文学想象到绘画表现的再创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邮票画面采取了双透视的焦点处理,平视角度围观的众泼皮与俯视角度的鲁智深拔树对比一下突出了画面中心。对一些人物众多、极难处理的大场面,如金圣叹认为“奇绝了”的“四路劫法场”,周峰也在绘画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我最后把画面由十字街头的“打斗”改成桥上的“追逐”。这样避免了“一览无余”的表现形式,人物的比例相对放大,使人物的个性特征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并与整个环境取得了“势”的统一。①周峰:《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传〉邮票第三组设计杂谈》,《中国邮政》1992年第1期。

周峰特别突出了李逵的形象,因为他觉得李逵“颇能代表梁山义军的命运”。设计不仅需要理解原著,更需要进行艺术升华。

四、艺术创作对原作细节的推敲和历史逻辑的客观反映

(一)画面创作要充分推敲原著细节

邮票艺术手法、创作理念虽可不拘一格,但因为代表国家形象,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文化信息却绝不能错误,否则一旦出现历史或逻辑错误成为了“错票”,不仅会留下艺术遗憾,更与传承和传播传统经典文化的初衷相悖。1979年发行的《西游记》,人物细节上出现了时间逻辑错误。《战哪吒》《蟠桃园》《八卦炉》邮票中的孙悟空都身着虎皮裙,从《西游记》原著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影”中可知孙悟空的虎皮裙为师徒二人取经路上遭遇一头猛虎,悟空将其打死后唐僧为悟空所缝制,而这3枚表现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情节,其服饰应为从东海龙宫索要之宝物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或天宫弼马温官袍。2015年再次发行的《西游记》邮票就仔细得多,但设计师李云中也并非完全因循守旧,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像《如来震猴妖》中的如来唇上有胡须,而唐太宗形象则参考了《新唐书》中的描述。李云中认为“无论影视剧还是绘画,现在好多历史人物创作都不严谨,涉及历史就应该有所依据,查找文献、寻经据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就如如来造像,在敦煌千佛洞45号窟里就有如来留胡子的形象”①牧兰:《我市画家把〈西游记〉“画”到邮票上》,《呼和浩特晚报》,2015年3 月13 日。。如来是否有须在《西游记》中并无明确记载,但艺术形象不应该受制于现代影视已经创造的既定印象,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加入艺术家的艺术创新也未尝不可。

(二)细节描述必须尊重历史细节和文化传统

不同于影视作品,邮票作为国家百科全书,任何细节都不能有半点疏漏。如1994年发行的《昭君出塞》邮票,历史上《汉书》《后汉书》对她匈奴和亲的细节语焉不详,其倾国倾城之貌和动人故事更多的是后人遐想。历世《昭君出塞图》中的王昭君都是以手执琵琶为形象标志,《昭君出塞》邮票里的王昭君也是这种造型。但根据有心读者考证,该邮票中的琵琶造型为唐代琵琶,因为西汉琵琶不用指弹,而以骨(木)片拨弹。邮票中昭君手弹琵琶,显然有违历史事实。肖玉田先生在设计这套邮票之前已经做过详细资料考证,汉宫瓦当、匈奴服饰或者在塞外骑骆驼,都有反复斟酌,将昭君之美刻画得也很生动,却仍然百密一疏,留下了小瑕疵。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才可能创作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比如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纪念”,德国设计师费拉尔并不太了解中国文化,这套邮票图案有许多明显的错误:如画面中的八卦图“震”“兑”重复出现,而且少了“坤”“艮”两卦,表示发行邮票的国家和发行机构的铭记表述更是混乱无序。再譬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极其讲究风水布局,根据《易经》“单数为阳,偶数为阴”的思想,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或庙宇殿堂,如11间的故宫太和殿,9间的泰山天贶殿,7间的衡山南岳大庙开间都是奇数,1997年发行的《五台古刹》特种邮票第三图“佛光寺东大殿”只画了6扇门,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风水所讲究的对称结构,设计师杨文清后来也意识到这一错误②韩海麟:《少画了佛光寺东大殿一扇门》,《上海集邮》1998年第10期。。这些问题在艺术创作上或许无伤大雅,有时候可能让画面看起来更为美观些,但在设计中一定要严格。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邮票题材和设计,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以政治为主,到之后逐渐进入到一个多元时代。除了部分题材服务于国家政治传播和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外,更多邮票将视野放在了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在中华文明这个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中,就文学来说,迄今已入选的邮票题材也仅为沧海一粟,许多受国人喜爱的传奇故事和魔幻小说如《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都还在让不少邮迷翘首以待。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过程中,邮票作为“国家名片”自然也应不遗余力地发挥着宣传民族优秀文化的助推作用。但首先题材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一些如“三寸金莲”等糟粕文化则应当予以彻底去除;其次是兼而顾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许多地方题材、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有待进一步展示和传播,通过邮票展示也可以增加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再次是经典题材的再塑造,对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题材不妨从不同视角、不同艺术手法二次、甚至多次搬上邮票,更清晰地展示文化细节和脉络;最后是艺术的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来传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中国的经典艺术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实现文化复兴。

猜你喜欢

生肖邮票艺术
独一无二的邮票
生肖转转转
你的生肖是什么?
邮票被谁拿走了
纸的艺术
邮票上的“三月三”
生肖鸡的故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