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征、因果与对策:边民居留稳定性的调查与思考

2020-06-08罗红霞葛智伟

云南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边民边境稳定性

罗红霞 葛智伟

“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了边疆和边境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然而边疆具有市场边缘、人才洼地、社会发育度低、文化异质多元、地缘环境敏感复杂、自然生态脆弱易损等特征,尽管国家出台了各种治理政策,多地却出现了边境“过疏化”①韩淞宇:《边境地区人口过疏化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19年第4期。“虚空化”②白利友、谭立力:《基于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中国西南边境虚空化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③徐黎丽、杨丽云:《边疆山村空巢化原因及解决途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空巢化”④王江成:《陆地边境虚空化的“抵边村落”观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期。现象。“无人何以戍边”的担忧与“科技足以戍边”的主张并存,但都没有站到“边民主体”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一“注意力瓶颈”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也不利于开展合作治理。换言之,边民居留稳定性应该成为决策的重要考量。

“居留稳定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时间段,在某一地点居住停留的事实和继续保持这一状态的趋势和可能性,其测量可以涵盖居留现实与趋势,居留心理与行为、引导政策与效用评价等多个层面。边民是边疆治理与边境安全中最基础、最灵活的主体,研究其居留稳定性不仅有助于探究边境“虚空化”的虚实、动态与规律,其潜在的“心理-行为”逻辑与“政策—效用”逻辑也将有利于建立有针对性的优化机制,实现边境民心安稳,和谐繁荣。

一、文献述评

边境人口安全治理方向。近年来有较多学者研究中国边境人口安全治理问题,只是视角、方法、地域和术语有差异,有的用统计数据研究边境地区人口分布①尹佳玉、蔡果兰:《东北边境县流入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居留意愿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2019年第2期。,有的基于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发现西南边境乡镇虚空化持续加剧②韩淞宇:《边境地区人口过疏化问题研究》。,有的比较各地边疆山村空巢化问题③王江成:《陆地边境虚空化的“抵边村落”观察》。,有的观察陆地边境虚空化的“抵边村落”④白利友、谭立力:《基于全球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中国西南边境虚空化考察》。,有的关注边境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⑤梁海艳:《边疆地区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及居留意愿》,《人口与社会》2017年第2期。,但是结论大多指向边境“过疏化”“虚空化”“空巢化”,且归因和对策非常相似,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现代化与城市化、基层治理、地缘政治方面。

居留(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居留(迁移)意愿的测量偏重心理层面,通过对特定群体、特定地区居留(迁移)意愿的研究,学者发现了个人、家庭、社会、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数十个影响因素。以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例:个人因素包括教育、年龄、收入、雇佣地位、职业类型⑥YingLiu,etc.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migrants' settlement intention: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ity》,Applied Geography,2018(96):130-140.、地方依赖与社会网络等⑦Annell J,Terman F.What does it take to make them stay? how place satisfaction relates to willingness to stay of the creative class.Kristianstad: Kristianstad University,2017:1-80.;社会融入因素包括邻里联系、社会参与等;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城市因素、迁移距离⑧Chen J,Wang W.Economic incentives and settlement intentions of rural migrants: Evidence from China Urban Affairs,2018,https://doi.org/10.1080/07352166.2018.1439339.等也是重要因素。

人口稳定性的测量及其功能挖掘方向。人口稳定性的测量偏重行为事实,通过对就业稳定性、婚姻稳定性、居住稳定性等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用人口稳定性系数SCOI作测量工具。⑨梁海艳:《边疆地区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及居留意愿》。对流动人口稳定性的研究大多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居住时间为衡量指标,与人力资本、家庭化迁居⑩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人口研究》2013年第4期。、社会交往、土地流转方式有关。

从研究视域看,人口学、地理学、边疆学研究边疆人口问题的成果为全面观测和研究中国陆地边境的人口流失问题提供了不同视角,但大多属于“由外向内窥视”的努力,缺乏对边境居民心理和行为“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诠释,如能通过量化研究探索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研究内容看,人口居留(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长于测量心理动态,人口稳定性注重测量行为事实,据此笔者创设出概念工具“居留稳定性”,可以优势互补,符合“心理-行为”的逻辑。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研究重视静态观测,应强化趋势研判和动态比照。从研究对象看,现有研究关注到边境流动人口,却少有研究关注对边疆治理与边境安全更为重要的边境居民。从研究层次看,边疆治理的宏观理论建构日渐成熟,迫切需要基于边民本位的居留稳定性的微观机理的剖析,需要对中观引导政策进行评价和优化,以回应实践和理论关切。

二、数据来源、测量和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以X省的HH州HK县、PE市ML县和DH州RL市、BN州XSML县4个地区为样本区。相对于边境省会、边境州(市)首府而言,边境县(区)、边境乡(镇)、边境村组这三个层级的边境属性更强,所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按照县(区)居民、乡镇居民、村组居民各占1/3的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为95.74%。

本文以边民居留稳定性为因变量,在问卷设计中对应的问题是,“您是否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停留”,备选项为“不打算”和“打算”,分别赋值为1和2。

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理论,本文选择以下解释变量。(1)个体社会特征变量。模型选取边境居民的性别、年龄、民族、婚育情况、学历、家庭年人均收入7个指标反映边民的个体社会特征。(2)基础设施满意度。模型选取生活生产用水满意度、生活生产用电满意度、道路交通满意度3个指标反映边民的基础设施满意度。(3)公共服务满意度。模型选取就业工作机会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运动锻炼条件满意度等9个指标反映边民的公共服务满意度。(4)环境感知满意度。模型选取人际关系满意度、政策支持满意度、未来发展满意度等5个指标反映边民的环境感知满意度。具体变量操作及赋值见表1。

采用逐步回归模型。逐步回归法选择变量的过程包含两个基本步骤:一是从回归模型中剔除经检验不显著的变量,二是引入新变量到回归模型中,常用的逐步型选元法有向前法和向后法。本文采用向前逐步型选元法研究边境居民居留稳定性影响因素,具体步骤如下:

表1 主要变量的定义描述

步骤1:将自变量X1、X2,…Xp,分别同因变量Y(边民居留稳定性)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计算变量Xi相应的回归系数的F检验统计量的值,记为,取其中的最大值,即

步骤2:建立Y(边民居留稳定性)的二元回归模型(即此回归模型的回归元为二元的),共有p-1个,{Xi1,X1},…,{Xi1,Xi1-1},{Xi1,Xi1+1},…,{Xi1,Xp}为二元回归模型的自变量集。计算变量的回归系数F检验的统计量值,记,选其中最大者,记为,对应自变量脚标记为i2,即

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记相应的临界值为F(2),若,则将变量Xi2引入回归模型。否则,终止变量引入过程。

步骤3:考虑因变量对变量子集Xi1、Xi2、X k的回归,再次重复步骤2。依此方法重复进行,每次从未引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中选取一个,直到经检验没有变量引入为止。

使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边民居留稳定性的因素,确定控制变量和自变量与边民居留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逐步回归的方法剔除不必要的变量,防止内生性和多重共线性,分析出边民居留稳定性与变量之间的定量表达式,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提高边民居留稳定性提出相应治理对策。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阐明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17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

(二)居留稳定性的总体情况与群体差异

总体上,有长期居留意愿的受访者占绝大部分(451 人,占比87.23%),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汉族群体占比高于少数民族群体,已婚群体高于未婚群体;居留稳定性随着年龄、收入的提高呈现增加趋势,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见表3(见下页)。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居留意愿差异

(三)边民迁移考量因素排序及占比

当对边民迁离边境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时,结果所示,边民迁移考量的首要因素选择,排序前三名由高到低分别是:收入(103人,占比46.55%),安全性(35人,占比15.09%),工作机会(27人,占比11.64%);第二因素和第三因素的选择也大致印证了这一结论,见表4。

(四)不同群体大多支持子辈迁移

边民对子辈迁移的态度不仅能映证自身的居留稳定性,也能在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未来的居民稳定性的动态。如表5所示(见下页),总体而言,各类群体绝大部分支持子辈迁移,尊重子女决定的占比54.74%,支持和鼓励子辈迁移的占比43.3%,仅有1.93%持反对态度。而且这一态度不受性别、民族、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收入、婚育、自身居留意愿的影响。

表5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子辈外迁态度差异

(五)逐步回归结果分析

以道路交通满意度、未来发展前景满意度、就业工作机会满意度等因素为自变量,对边民居留稳定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引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代入生产生活用水满意度、生产生活用电满意度、道路交通满意度等17个解释变量,在设定显著水平为90%的条件下,对边民居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时,得出边民居留稳定性回归模型。对于边民而言,控制变量年龄段标准化系数为0.178,在1%的水平上显著;受教育程度标准化系数-0.157,在5%水平上显著;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化系数0.084,在10%水平上显著;道路交通满意度标准化系数为0.130,在5%水平上显著;就业机会满意度标准化系数为0.121,在5%水平上显著;发展前景满意度为0.120,在5%水平上显著;安全感满意度系数为0.080,在1%水平上显著。其中,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为个人特征变量,道路交通满意度、就业机会满意度、安全感满意度为解释变量,见表6(见下页)。

通过借助Stata15,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在设定显著水平为90%的前提下,可得出标准化回归模型:

表6 边民居留稳定性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表

年龄段b2=0.18: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年龄段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预测的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 0.18个标准差单位的提升。

受教育程度b2=-0.16: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受教育程度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下降0.16 个标准差单位。

年人均收入水平b2=0.08: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提升0.08个标准差单位。

道路交通满意度b2=0.13: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道路交通满意度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提升0.13个标准差单位。

就业机会满意度b2=0.12: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就业工作机会满意度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提升0.12个标准差单位。

未来发展满意度b2=0.12: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未来发展满意度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提升 0.12个标准差单位。

个人安全感满意度b2=0.18: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边民个人安全感满意度每一标准差单位的提高,将导致个人居留稳定性的预测值提升0.08个标准差单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边民居留稳定性具有三大特征

1.边民居留稳定性具有“长者稳健型”特征

边民目前有451人(占比87.23%)有长期居留打算,但多数属于“长者稳健型”,未来稳定性差。首先,从分布上来说,具有长期居留打算的人当中,年长者占比高,年轻者占比低。由表3可知,46—55岁和56—65岁的边民中打算长期居留的占本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分别是98.99%和97.67%;在36—45岁和26—35岁的边民中打算长期居留的占本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分别是89.74%和82.61%;在16—25岁的边民中打算长期居留的本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分别是75.26%和24.74%。第二,从相关性上来说,总体上边民的居留意愿与年龄段成正比,年龄越大,打算长期居留的占比越大。第三,从代际关系来说,不同群体的父辈对子辈迁移的支持度居高不下,未来子辈群体迁移率应该会随之增高。

基于这一特征,随着居留稳定性高的老年人逐渐过世,居留稳定性低的青壮年可能频繁外出闯荡甚至居留外地,本地人口出生率走低,会使边境虚空化现象加剧。

2.边民高居留稳定性呈现出“无可奈何型”特征

边民高居留稳定性呈现出“无奈型”特征,是没有其他办法才做如此选择。

从分布上来说,具有长期居留打算的人中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所占比例较高。由表3可知,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边民居留稳定性最强,打算长期居留的人数占该学历段总人口的比重为95.77%。

从相关性上来说,总体上边民居留稳定性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由表6可知,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边境居民有打算长期居留打算的人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通过访谈确认,由于部分边民读写能力、职业技能、社会交往等受限,即使自身具有外出发展的想法,甚至有过尝试,受挫后不得不放弃,出现“无奈型”居留。

从婚育情况来看,具有长期居留打算的人中,已婚已育、家庭人口规模较大的边民所占比例较高,已婚并育有1个子女的边民居留稳定性最强,打算长期居留的人数占该群体总人口的比重为90.28%。

3.边民居留稳定性呈现“得利与趋利型”特征

边民的居留稳定性呈现“得利与趋利型”特征,首先,从分布来看,具有长期居留打算的人中,高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较高,他们也是当前环境下的“既得利益者”。由表3可知,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14001—28000元,28001元以上者中,有长期居留打算者占比分别为92.45%和87.69%;其后依次是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7001—14000元、3501元—7000元和3500元以下的边境居民占比分别为86.54%、85.86%和82.05%。第二,从相关性来看,由表6可知,总体上边民居留稳定性和人均年收入成正比。第三,从边民迁移考量的排序来看,前三名分别是收入水平(占比46.55%)、安全(15.09%)和工作机会(占比11.64%),收入考量占比远高于安全,“趋利型”特征十分明显。

通过访谈确认,家庭人均年收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家庭成员的工作条件、就业机会,决定着购买力,影响着环境感知、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收入水平高的群体居留稳定性也更高,呈现出“得利型”特征。边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得他们的居留稳定性呈现出“趋利”的特点。

(二)边民居留稳定性三大特征的因果

边民居留稳定性之所以呈现出前述三大特征,原因有二,外部原因是城市化在边境地区的特殊反映,内部原因是边民基于生计与发展的或主动或被动的理性决策。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劳动报酬、更便捷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产生聚集效应,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对其他地区会产生辐射效应,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发达的资讯使得这些效应倍增。不少受访者提及亲朋好友中外出发展成功的案例,语气都十分羡慕。边民们外出发展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收入、安全和工作机会,说明他们的迁移考量是基于生计与发展的理性决策。这样的居留稳定性特征如果不加调节,可能产生如下后果:

1.边民数量动态与质量构成难以充分实现新时期的功能期待

一方面,虽然目前边民的总体上居留稳定性较好,但是已出现以下苗头:中老年人居留意愿高但是未来必然数量减少;他们都支持年轻人外出发展,而年轻人迁移意愿较高;年轻人生育意愿偏低,未来出生人口数量可能会下降。如果不进行引导和调适,很可能导致未来边民人口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边民的居留稳定性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低学历人口的居留意愿较高,而受教育程度高者迁移意愿较高。边境地区正在面临着人才流失和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无人何以戍边”也许暂时还不存在,但“无能人何以强边”可能正在成为现实。

相较于以往,边民的传统功能主要在于宣示主权和屯垦戍边,因此只要有一定数量、身体相对健康、具有生产和战斗能力即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变迁,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边疆更多的新功能,边民成为提升“硬实力”的主体和展现“软实力”的载体,推动边境贸易、促进边境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辐射都需要一定规模的高素质的边民的参与,人口衰减、受教育水平偏低的人群是难以实现这些功能期待的。

2.边民引导政策差异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均”

政府认识到了边民的“经济人”属性,为改善边民经济状况,促使他们愿意驻留和建设边疆,受访的3个县均实行了差异化的边民引导政策。以目前的“边民补贴”标准为例,边境3公里以内的村民小组(自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补贴标准是1800元/人·年,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普通边民的补贴1500元/人·年;有边境线穿过的行政村,边民补贴标准是800元/人·年,没有边境线穿过的行政村,则没有边民补贴。可以看出,距离边境线越近,边民补贴越高。

这一政策在不同的年代发挥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非和平年代,边境具有“军事屏障”“缓冲地带”的功能,边民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风险抚慰金”,激励边民稳边、戍边。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合理性,所以政策一旦制定,就产生路径依赖,一直执行,标准不断加高。而在长久和平的年代里,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边民补贴的传统功能逐渐淡化,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经济补贴”之后,差异化的政策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有边境线穿过的村民小组(自然村)村民、有边境线穿过的行政村村民、无边境线穿过但毗邻边境的村组村民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不平衡。“枪炮不长眼,政策偏心眼”“越靠近国门,越好做生意,越有钱,补贴还更高,不合理”。这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的说法。

3.对财富的渴望与灰色增收途径并存导致违法犯罪风险

X省边境由于毗邻多国,具有山高林密、水陆相接的地理特性。访谈获知,部分边境地区跨境货物走私、黄赌毒、骗婚拐卖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故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风险比较高,而且这些风险容易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成为跨国治理难题。

五、对策建议

(一)增设“边贸与边境旅游试验区”推动经济发展

边境地区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难被城市化浪潮惠及,很难发展大型实体产业,但是边境地区产品颇具特色,自然风光秀美,民族文化多元,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边贸和边境旅游的条件。如果能够设立享受更多优惠政策的“边贸与旅游试验区”,将更多的资源注入边境、留在边境、用在边境,则有利于发展边境地区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工资收入,才能吸引民众来到边境、留在边境、发展边境。此外,从教育选拔的名额倾斜,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社会培训的政府资助、人才引进的政府牵头等多个角度入手,改变边境缺乏人才的境况,力争“人才强边”,良性循环。

(二)实施“幸福边境专项计划”改进普惠式公共服务

与其通过实施差异化的边民补贴政策引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如推进普惠式公共服务,强化现有居民的居留稳定性并产生示范效应。如前所述,边民居留稳定性与收入水平、道路交通满意度、就业机会满意度、发展前景满意度、安全感满意度正相关,这些因素的提升都离不开普惠式公共服务的改善。相较而言,差异化的边民补贴政策仅能提升一小部分严格符合条件的边民的收入,但是却容易导致其他边民不满,负外部性比较明显,而普惠式公共服务的改善能够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减少不公平感,从而提升居留稳定性。

因此,可以实施“幸福边境专项计划”,从财政资金、体育彩票基金等资源中拨出专款,改善边境地区公共服务的数量、品质和可及性。可在定期进行居民生产生活满意度测评的基础上,优先对民众满意度偏低的公共服务项目如文体服务、社会保障等进行改善,让现有居民“居而有乐,居而心安”,才能稳定他们的居留意愿和居留行为,同时对后辈、对外来者才能产生居留吸引力。

(三)通过“平安边疆专项行动”提升边境法治水平

通过逐步回归发现,居留稳定性与安全感满意度正相关,安全感满意度越高,边民居留稳定性随之提高。营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是调研中发现的少数边民对跨境走私、黄赌毒、骗婚拐卖等灰黑产业链的漠视甚至参与,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风险。通过“平安边疆专项行动”,以深入的普法宣传、大力的惩处打击为抓手,力促“法治边疆”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中。

猜你喜欢

边民边境稳定性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
一类离散非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