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哲学反思
2020-02-20闫坤如
栏目主持人:闫坤如
主持人话语: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继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图灵革命既是科技革命,也是社会伦理实验;既是社会革命,也是认识论革命。按照牛津大学哲学与伦理信息教授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的观点,人工智能既是对外革命,改变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是对内革命,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具有颠覆性作用,它重塑人类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改变人类认知,重组人类与自身以及他人之间的联系,并升华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
闫坤如的论文《人工智能理解力悖论》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线,人工智能机器不管基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还是行为主义技术路线,都不是基于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探求,不能明确语句和语词的意义,机器不具有意向性,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不具有人类理解能力。目前为止,人类无法教会机器理解前因后果。
杜严勇的论文《恐怖谷效应探析》从人类进化、认知发展以及认知过程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解释森政弘的恐怖谷效应,从认知视角讨论不同主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和行为,把这种态度和行为转化为具体的人工智能设计规范和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哲学和伦理的发展。
“万物皆比特”,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大数据思维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大数据革命既是认识论革命,也是方法论革命,还是价值论革命。按照“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说法: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
林建武的论文《数据主义与价值重估:数据化的价值判断》通过人们身体和生活的数据化过程来反思数据价值,认为数据价值并非对于传统价值的摒弃,而是数据化时代的新的评价模式。数据主义时代人们所感受到的价值更替,其实是一种评估模式上的价值重估。并且最后得出价值不可数据化的观点。
人工智能基于数据驱动和云计算,认为一切可以用数据表达的数据主义并未彻底改变人类的价值观,不同主体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会有差异。虽然人工智能在计算能力、逻辑处理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优于人类,但机器不能取代人类,按照因果关系专家珀尔在《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中指出,若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人类必须对自身的因果认知推理模式有深入了解。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只关注数据关联的统计性方法,并没有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
主持人简介:闫坤如,女,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曾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哲学专委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