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景观的成因透视与文化反思
2020-02-20聂艳梅吴晨玥
聂艳梅 吴晨玥
近年来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短视频对社会的影响也不断加大,逐渐形成“景观”态势。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短视频加工和重构,形成媒介“景观”,受众通过“短视频景观”审视和判断现实世界。在短视频“景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拟像化、符号化和泛娱乐化等问题,短视频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提供了关于快乐、梦想、自我实现、日常行为模式和社会价值观的视听影像。这些视听影像借助媒介技术,将看似平淡、无趣的日常生活用各种视觉特效包装后,呈现出精彩纷呈和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产品,它们携带着强大的娱乐因子,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然而,突增的短视频信息也让人们陷入混乱,受众的注意力经常被流于表象的视听形式所吸引,他们在浅层次的感官刺激下,沉浸在媒介打造的娱乐幻象中,并没有充分看清短视频背后强烈的消费文化意味,最终导致思考能力被弱化,甚至消解,逐渐走向盲目、混乱、破碎,从而跳进媒介所营造的幻象陷阱。因此,如何透过这种纷繁热闹的短视频表象来分析短视频景观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生成逻辑,就更具现实意义了。
为了深入地剖析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厘清景观的内涵。“景观”(Spectacle)一词源自拉丁文,最早用于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消费社会的崛起,商品的极大丰富和传媒的迅猛发展联合打造出视觉化的媒介景象,这赋予了“景观”以强大的消费意味①张一兵:《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江海学刊》2005 年第6 期。。这一时期,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关注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最早用“景观”来描述和评价媒介化社会,1976年德波在他的专著《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中正式提出“景观社会”理论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3 页。。德波认为景观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景象,是一种带有主体性、有意识的表演。他分析了194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景观”和“异化”,提出图景性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图景虽然是日常生活的反映,却不再是“真实社会”。然而,受众却没有看清这个事实,他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具有娱乐性和刺激性的影像填充,被各种消费和狂欢符号所包围,被绚丽夺目的媒介景观所吸引,生活中的细节被媒介“异化”,形成“景观社会”①毛子昂:《“景观社会”研究述评》,《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年第5 期。。在现代生产无所不在的当今,生活本身就是景观的庞大堆聚,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类文化设施所建构的“虚拟景观世界”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国外对景观社会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宽,从最初专注于情境主义以及景观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重视思考媒体社会中人的社会行为,发展到关注社会形态变化和景观社会的关系。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者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现实消费与传媒表象之间的关系②[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22 页。。在西方社会,资本借助景观促进消费,可以说“景观就是资本”③[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 页。。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信息井喷式发展,大众传媒上的景观呈现出新特征,景观有了多重表达方式,不再只局限于静止画面④[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2 页。。数字媒体景观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不仅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还对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⑤[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获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67 页。。
国内学者关于景观社会的研究是从生活中的景观图像入手的,探讨景观、媒体、资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思考景观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景观社会中,社会现实通过媒介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并作为表象存在,影响着大众的理性思考⑥张一兵:《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江海学刊》2005 年第6 期。。在景观社会里,景观经常表现为颠倒的日常生活和异化的社会形态⑦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南京大学学报》2006 年第1 期。。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⑧仰海峰:《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哲学研究》2003 年第10 期。。
综上所述,景观社会理论主要阐释了被物化了的生活样态,揭示了信息化时代人们景观式生活的本质和特征。景观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控制人与物的关系。在景观社会中,景象刺激欲望,欲望决定消费,消费推动生产,社会大众生活在景观构建的幻象之中。景观是一种强调视觉表达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借助各种媒介,并通过一系列视听符号向观众展示现实生活,比如摄影作品、影视节目和网络视频等。本文正是聚焦短视频这种新型媒介形式,探讨短视频景观的特征、成因及其文化影响。
一、短视频“景观化”表征分析
短视频景观就是以当下先进的新媒介技术为手段,将媒介内容以一种具有震撼性和吸引力的视听影像呈现给受众。景观构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丰富的美颜滤镜、炫目的特效等,在内容表达上呈现出戏剧性和颠覆性的特点。短视频的创作者涵盖了明星、网红、普通人等各类群体,内容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样态,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旅游、购物、健身、游戏、音乐等各种话题。
短视频在素材选择和视听叙事上极大地区别于传统视频,通过对短视频的内容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短视频在各大垂直领域已经全面展开。而技术对短视频景观生产的影响贯穿着内容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媒介的艺术化生产是一种从现实到影像的过程,也是景观的影像化生产过程。在强力的视觉表达和多元叙事中,短视频景观得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短视频根据自己的媒介特质改造着现实,并卷入到人自身的传播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传播活动当中。短视频的创作者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念,来表达对内容主题的认知和看法,而对客观真实的要求则退居次要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短视频,一旦经由媒介传播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就会发展为虚幻的景观,而媒介的客观真实性经常被忽略⑨杨萍:《短视频传播热下的奇观消费及其意义缺失》,《传媒观察》2018 年第1 期。。总结当前短视频景观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视觉主导,强化特效
巴赫金在他的狂欢理论中提出,狂欢节构成了整个世界的一个特殊状态,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世界再生和更新。在狂欢节上,每个人都头戴面具身着盛装参加到狂欢中来。短视频就像是狂欢按钮,一旦开启,隐匿姓名的媒介用户便开始狂欢表演。
短视频平台自带剪辑和滤镜功能,快速剪辑后的短视频内容紧凑、节奏明快,再搭配以魔幻色彩的滤镜,既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放大了景观的“魔幻”特点。例如在快手平台上,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通过剪辑变成一段段搞笑的段子,这些逗趣的家庭景观建构着人们对于家庭的认知。
在短视频创作中,扩大和加强狂欢气氛是非常普遍的,创作者运用剪辑、特效、滤镜等技术手段引导受众沉浸到这种氛围之中,受众被这种氛围感染着,不自觉地通过想象参与到短视频所营造的氛围中,从而实现与创作者的情感互动。总结2019年风靡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梗,内容涵盖娱乐模仿和技能展示等多种类型,这些短视频极具视觉冲击力,开篇就炸是这些爆款作品的共同点,这种剪辑手法上的相似性,正是以抓取受众注意力为共同目的。除此之外,闪烁的特效也赋予短视频景观以丰富的色彩,让短视频更具娱乐性和可看性,酷炫的场面更能充分调动受众的热情,吸引受众参与到这场狂欢之中①郭雨宁:《短视频媒体奇观的呈现》,《新闻研究导刊》2019 年第8 期。。
(二)模仿跟风,内涵缺失
在短视频创作中,模仿是一种常见的内容生产方式,具体表现为对流行歌曲的翻唱,对热门舞蹈的学习,或对搞笑动作的模仿等。模仿创作让短视频呈现出病毒式文化复制生产现象,比如内容类型、生产方式、传播手段上的复制。目前,中国的短视频用户已经达到5.08亿,占国内网民总数的46%,这意味着差不多每2个网络用户就有1个使用短视频平台,尽管短视频的用户数量较大,但在内容创新方面还比较欠缺,跟风现象明显。在短视频平台上,每搜索一个关键词平均会出现5—10个相似视频。比如在抖音平台上搜索“大胃王”就会出现“大胃王余多多”“大胃王密子君”“大胃王朵一”等短视频博主,这些博主发布的视频内容也是极为相似的。再比如,有“抖音神曲”之称的《沙漠骆驼》《学猫叫》等,这些爆红歌曲虽然种类繁多,但也有相似之处,它们大多在旋律上朗朗上口,并对受众进行洗脑式重复播放,所以传唱度极高。
受众沉迷于短视频,实质上是沉迷在一个个相似的媒介景观中,短视频之所以能快速吸引用户,在于其内容上的“新奇”“好看”、形式上的“好玩”,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听觉上又有魔性音乐的加持。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些景观批量生产,受众在这些相似又富有冲击力的画面中容易忽视对内涵价值的追求。
二、短视频景观的成因分析
德波认为,景观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它从视觉入手,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购买决策,大到社会政治观点的抉择,人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媒介的影响。社会文化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也不例外。景观看上去是媒介技术成熟的产物,比如碎片化的阅读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视觉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了景观的影响力,但是分析景观产生的根源,则更多的是利益与欲望的相互交织,让短视频景观在社会、媒介平台和资本的作用下愈演愈烈。社会文化的转变、媒介技术的助力、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大众对娱乐的需求共同推动着短视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关系。
(一)社会文化转变:视觉消费激发景观生产
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曾指出,人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②[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79 页。。图像生产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政治、商业、科技以及文化。媒介技术驱动着视觉影像的发展,比如摄影、绘画、电影、电视、戏剧、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等,这些虚拟影像都在建构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与文字符号相比,图像能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感受,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对受众产生冲击。在消费社会里,资本和媒介操控着视觉形象,并以视觉形象为中介去引导消费者需求,建构起消费者与商品服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指出“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在这个图像的旋涡里,观看远胜于相信。图像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日常生活本身”①[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 页。。
20世纪末,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社会从“物的消费”转变为“符号的消费”。在视觉消费时代,人们主要通过视觉判断来做购买决策,通过对符号价值的判断来决定商品的价值,这种视觉为导向的消费行为正是今天视觉消费流行的表现形式。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视觉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视觉化都为视觉消费的流行提供了必备条件。短视频景观正是产生于视觉消费流行的背景之下,“视觉”与“景观”相辅相成,在视觉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媒介发展推进:网络技术助力景观塑造
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发明,把人类推向信息社会,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打造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新模式。现如今,媒介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短视频就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利用媒介新技术塑造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短视频互动广场”,同时媒介技术也让短视频的内容推送更为精准,把短视频行业推向成熟。
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时代,是一种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导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在Web2.0时代,传受之间的“双向互动”成为可能,传播主体向个人化、去中心化发展,受众既能获取信息又能创作和传播信息。Web2.0帮助短视频实现了自主创作和传播的可能,短视频用户开始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发现生活、探索自我、尽情地表达个人观点,抒发对社会的看法。
加拿大媒介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变迁。短视频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视听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感官,而新媒介技术扩展了人类的感知神经,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视觉文化与视觉技术的发展把现实图景切割成单独的图像碎片,又通过技术把这些图像碎片整合成一面巨大的镜子,映射出社会真实生活,形成“虚拟世界”。与传统媒介的单一拍摄剪辑技术相比,短视频结合了摄影摄像、视频剪辑、滤镜美化、内容精准推送等多项技术,呈现出更加立体和惊人的视觉效果。在短视频的制作以及传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想象力的实现,为现实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短视频景观也更符合人们的想象和期待。在未来,5G和Web3.0技术将以更快的网速、更开放的网络环境将媒介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媒介技术愈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经济利益驱动:商业资本打造虚拟景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资本的发展和积累同样影响着短视频的生产。2016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得短视频市场格局愈加复杂。短视频景观的生产不仅吸引着普通消费者,也吸引了更多的广告投入和其他商业资本的注入。2019年短视频行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快手、抖音两大短视频平台领跑,西瓜视频、秒拍、美拍等紧随其后。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短视频行业总共完成了42起资本融资事件,几乎平均每周都会有短视频公司获得启动资金②数据来源:《艾媒报告|2019-2020 中国文娱行业运行监测与头部企业布局研究报告》。。短视频景观背后不单单是创作者个人的创意,更有众多幕后团队的策划、生产和推广,资本运作才是短视频景观产生的核心驱动力。在火爆的短视频圈中,既有一夜涨粉百万的博主、迅速爆红的“神曲”,也有直冲热搜榜的话题……这背后大多是运营机构的推动,这些“看不到的手”影响着整个短视频行业的生态环境。
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指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构成的“仿真”世界,泛滥的拟像在消弭与现实的分界线中,消解了真与假、美与丑等价值判断,而商业利益则是打造“仿真”世界的主导因素①[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年,第105 页。。受众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画面吸引,在内涵缺失的视频中消耗大量时间。而资本运作的逻辑则使景观的影响更加深入,受众在潜移默化之中陷入了资本编织的欲望之网。短视频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娱乐需求刺激:受众需求呼唤欲望景观
缓解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孤独感,是受众使用媒介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这个心理因素,受众对媒介使用是抱有一定期待的,正是这种期待促成了媒介接触。幽默轻松的短视频段子恰好满足了受众释放压力、转换心情、消磨时间和猎奇的需求。这些短视频大多简短、充满故事感和趣味性,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让受众在观看中产生获得感和愉悦感。面对不同的短视频内容,受众通过采用快速刷屏的方式,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受众集聚在一起,进而找到情绪释放的“窗口”。短视频的创作者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比如快手平台就一直强调用户人人平等,它主要面向普通大众,比如新疆的农民、东北的采参人、大凉山的百姓和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他们的作品通过快手得到了快速传播,受众在观看中与创作者实现情感共鸣,而短视频也正是在这种情感共鸣中得以广泛传播,形成一幅幅网络个人景观。
三、短视频景观的生产逻辑
马克思认为:“科学、艺术、文化等等,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②[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121 页。。因此,作为特殊商品形式的文化,具有特殊的生产规律。那么短视频景观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它的生产逻辑是怎样的呢?
德波认为景观的生产逻辑包含分离、“篡位”和认同三个部分,首先,分离是其逻辑的起点,景观与商品的分离、与真实生活的分离、与人的真情实感的分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其次,是幻象的“篡位”,生活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等抽象形态上的空间,让景观呈现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空间异化,景观以影像的形式填充地域空间和自然空间,以视觉象征意义进入受众的心理空间,形成幻象的“篡位”。最后,利用形象“修辞”,让景观意识形态逐渐形成人的心理认同机制,以精巧、隐蔽的控制方式,深入到人的无意识心理层面,进而对受众进行隐形钳制。
在视觉文化时代,多媒体技术为视觉影像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更新的手段,视觉景观凭借其直观、生动的特征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性景观。从过去的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到今天的短视频,屏幕被各类视觉景观占领。在景观社会里,景观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体育、娱乐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影像和真实的分离
德波认为“社会景观化的根本原因是景观以乌托邦式的幻象,将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建构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异的虚拟世界”③[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58 页。。短视频通过摄影摄像技术记录真实的世界,从而实现了影像和真实的分离。分离后的影像虽然具备真实世界的某些性质,却又不同于真实世界,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实现的希望,是一种插上了想象力翅膀后的虚拟影像世界。影像与真实的分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人的肉身与内心之间的分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影像更为普及地用于记录日常生活,人们通过景观来表达自己、认识世界、建构社会交往模式,通过制造幻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以美食类短视频为例,传统美食类视频强调的是美食的做法,而在短视频景观中,更多的是激发人的欲望,于是便涌现了千里迢迢到海上捕鱼抓蟹、在野外等待一夜获得清晨的露水、去白雪皑皑的雪山露营等一系列视觉景观,让身处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食材和无污染环境的想象。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景观呈现将每一个画面都戏剧化,在这个过程中,紧张和狂热相互交替”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第66 页。。在美食短视频中,每一个画面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展现了不同的风情,充满了戏剧性和变化性。
(二)符号的抽象叙事
德波认为“景观是金钱的另一面,总体上抽象地等同于一切商品”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49 页。。更确切的说,景观社会是物化的世界观,景观社会的本质是商品的属性发生分离后,商品的视觉影像被编码成符号,然后借助符号去调动人们的视觉感知。符码化后的景观图像取代了社会真实存在,在人们的无意识当中激发消费欲望。对此,德波总结:当代大众创造出意象来统治自己,消费不再只是为了消费的有用性,而是伪装成被意象激发的消费,景观堂而皇之地控制着人们的“伪需要”。在短视频中,日常生活完全被符码化,商家运用媒介制造影像,并通过符号化的景观来展现预设的意义和内涵③顾泽惠、金梦玉:《短视频视像符号的意义建构与价值传播表现》,《西部广播电视》2019 年第11 期。。以《日食记》为例,短视频中呈现出来大量的符号化内容:精致的碗筷、传统的桌布、花草绿植……以丰富的符码建构起来的景观语言,调动人们的感知能力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图景,这些符号向受众传播了一个观念:在都市白领的日常生活中,别致的餐具、可爱的宠物、考究的书架……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日常生活被符号化为景观之后,它不断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引导人们购买资本生产的符号④李静:《媒介化社会的奇观化:抖音的日常生活的商品化》,《传播力研究》2018 年第22 期。。人们不由自主地在景观的引导下进行消费,景观把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隐藏起来,而着力刻画一种超脱于现实的幻象,比如以娱乐、温馨为主题的迪士尼、乐高等主题乐园的不断壮大,正是对受众娱乐需求的回应和满足。
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乃至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第47 页。。符号填充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资本跟随着人类的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完成了消费。
(三)视觉的狂欢盛宴
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了狂欢理论,他认为:“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抛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特殊的狂欢节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自由自在、亲切随意的接触。”⑥[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131—133 页。而大众媒介通过视觉塑造和引导,刺激人们的视觉需求,能更好地承担引发狂欢的功能。
短视频以“景观”制造幻象的方式,巧妙地迎合了受众想要“抽离身份”和“短暂放松”的想法,以夸张的表演和有冲击力的视觉表达,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需求,比如快手短视频用户“乡村五哥”创作的搞怪甚至缺乏美感的视频却引起了受众的观看兴趣,他使用大眼大嘴的特效表情搭配狂笑的音效背景,刺激受众参与到视觉狂欢当中。
短视频往往运用戏剧化表达手法来呈现景观,强化视听效果,吸引受众关注。例如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营造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氛围,仿佛生活在世外桃园的她,以极具古风古法的美食制作方法吸引着现代观众,庞大的粉丝量也让李子柒从单纯的美食博主上升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她的短视频作品在国外网络媒体上也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形象。
四、短视频景观的文化反思
鲍德里亚在分析社会商品的消费过程时指出,由人制造出来的一些物品会反过来影响人、控制人。短视频景观的生产和消费已经遍布信息传播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而这恰好是可以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解读网络社会的特有景观:我们观看景观,我们融入景观,我们消费景观,然后遗忘了真实。
(一)工业文化全面入侵的冷思考
在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商家通过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者是服务的象征意义来进行交易,利用消费完成自我表达或者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短视频媒介正是资本刺激消费的最新方式,媒介通过营造想象景观、物化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引导消费。
资本对短视频的控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短视频平台的控制,短视频可以在控制话题热度的同时,利用算法模型向受众推荐话题,从而影响着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二是对视频内容的控制,比如2017年一个用饮水机煮火锅的女孩“办公室小野”迅速走红社交网络平台,这组短视频的幕后策划公司是洋葱策划,借助MCN联合资金投入,搭建创意团队,并在多家平台同时推广。可见“办公室小野”短视频景观的建构和传播离不开幕后团队的精心安排。
目前,短视频平台的变现方式主要由平台分成广告收入和粉丝变现组成。视频号通过内容创意吸引受众,并逐步发展为稳定的粉丝群,粉丝们围绕视频博主分享的内容进行消费,这种消费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变现能力,粉丝和博主之间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短视频景观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引导,刺激粉丝的购买欲望,培养粉丝的购买习惯,在视频中释放压力,又在视频中寻找下一个消费目标。
尼尔·波兹曼曾说过:“他(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快乐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吴艳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211 页。观看短视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视觉上的享受,炫酷的视觉冲击与幽默的搞笑段子都让受众获得精神上的放松。然而,过度的沉迷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放任自己在虚幻的影像中尽情狂欢,而失去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
(二)主动发挥短视频的正向引导作用
媒体景观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短视频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内容通俗易懂,且具有极强的复制性,能形成规模化、流行性的传播。如前所述,尽管在短视频“景观化”的过程中,这种新的媒介形式也有负面的影响,然而在短视频的热潮中,人们仍能发现它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短视频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也为日常生活重新赋予意义;同时,短视频还充分尊重个体表达,让每个人都拥有表达的权力,对个性化表达方式的尊重也让短视频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短视频审美文化已然成为构建大众文化的独特文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发挥正向的文化引导功能。另外,作为新兴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短视频首先吸引的就是青少年用户群体,短视频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鲜、有趣、开放又便捷的自我展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抖音短视频最初的定位就是“专注于新生代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因此,面对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文化引导和价值引导更为重要。
短视频平台运用算法推荐模型,让每一个用户上传的作品,都有机会被推送到目标受众的视野,让创作者能够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以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具创意性和个性化色彩的作品。短视频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虚拟舞台,让没有太多表现机会的草根获得了出场的机会,并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特长。他们用作品来表达和释放自己,或是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华,或是抒发对时事的看法,或是模仿经典作品。在这个舞台上,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作品,被认可、被尊重、被崇拜,进而被需要,在和受众的情感共鸣中获得成就感。而受众则在短视频的观看中,获得身心放松,缓解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上,每一种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受众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自此展开。
媒介赋能让新时代的大众有了更多的收获感,这种收获感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短视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他们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日常生活中解压的工具,生活中的不愉快也随着娱乐化的内容逐渐消失。短视频景观带来了人们最需要的简单快乐,让人获得精神满足。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热认为,解读媒体文化是为了更深入地解读世界。对短视频景观的解析,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景观及其蕴含的社会意义,在媒介景观无处不在的今天,媒介内容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和看法。作为短视频内容的创作者,在带给受众快乐的同时,还要注意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受众向上向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李子柒,就通过短视频作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并获得了国外观众的关注,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作为独立的受众个体,在认清景观异化本质的同时,要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及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抵抗景观的异化及思想意识的被掠夺,才能从媒介幻象中走出。作为媒体,要不断提高短视频景观的创作质量,向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方向前行才是关键所在。
结语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图像化和视频化,亦经历了与技术亦步亦趋的发展进程。作为新媒介传播形式的短视频,正是以记录日常生活为主,这类内容吸引了一大批窥探私人生活的观众,他们在观看中去体验和模仿影像中的世界。人们的“身外世界”,虽然经常是一些很难触碰到的外界环境,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媒介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当然媒介提供给人们的“身外世界”,是一个拟态环境。在拟态环境里,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断裂,拟态环境中的行为依据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是对拟态环境的反映。
回顾短视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由于当时社会、文化和资本投入等要素的不同,不同阶段的短视频呈现出不同的媒介景观。随着创作人群的扩大,用户数量的激增,短视频也从最初的自由发展走向越来越专业的幕后团队策划,无论内容题材还是视听效果都越来越呈现“景观化”的趋势。面对短视频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景观,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理性分析短视频景观背后的社会文化、商业资本和大众娱乐等各方的较量,既能主动地发挥短视频的媒介优势,也要加强文化引导,提高文化鉴别力,防止媒介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