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表演中情、理、技的统一
2020-02-19杜惠琴
摘要:一部戏曲其表演是否成功,衡量的标准就是演员对技巧、情感以及理性的把握,只有三者统一才能使演出达到完美。
关键词:戏曲 情 理 技 统一
对戏曲表演来说,“情”就是戏曲的魂,“理”就是戏曲的骨,“技”就是戏曲的血肉。“情”和“理”谐和,才能生出意境之美。 “情”和“技”相合,才能具备形式之美。戏曲表演无外乎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应当对意境美的刻画更看重一些,这样从戏曲表演中体现出来的美感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因此,情、理、技的统一,应是戏曲表演中一条永恒的美学追求。
如何从一部好戏中看情、理、技的统一?首先,一部好戏要有好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整部戏的核心,而好的故事情节则靠戏曲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来表现。其次,要求戏曲表演者要有过硬的表演技法,这就要从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唱、念、做、打是每一个戏曲表演者首先要过的关。对大多数戏曲表演者而言,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基本都是从小开始的。表演者唱、念、做、打的功力表演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戏曲表演是否成功。特别是现代戏曲当中融合了舞蹈、歌剧的一些元素,对演员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只有功力到了,表演者才能演什么像什么。这是对一个戏曲表演者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做到戏曲表演传神,这就是另一回事了。一方面,表演者要有过硬的表演技巧;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还能逼真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真实、合理的情感表达,这才是整部戏所要表现的东西。
有些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能直抵人物内心,有些演员却不能。善于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优秀演员常常是将自己内化为所饰演人物,行内叫“入戏”。不但表演传神,就连他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像极了戏中人物。这种传神是从抓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语言等各个方面的逼真表演来完成统一的,好像演员就是所饰演的人物一样。而这些都需要表演技法的到位,这不仅需要表演者过硬的表演基本功,还要做到情感表达的准确性,才能将人物刻画传神。比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哭泣的情景是最让人撕心裂肺的,也是表演最感人的一幕场景。表演者甩水袖,旋转的舞姿不仅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也表现出所饰演人物的悲愤情绪。再比如大家熟知的《苏三起解》,苏三的几句唱词已基本成为经典传唱。从梅兰芳大师那沉郁的唱词里我们能读出人物内心的焦灼和悲伤,加上表演的传神,这些都成为演艺界的佳话,很多年来,都鲜有人超越。这也正是这两部戏成为经典之作的原因。
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往往是一个用情用心的人。这就说到表演者表演细节的问题,情感表达其实就是细节表现。如果情感表达不到位,整部戏也就缺乏细节的叙述,这样,戏本身也就缺乏了完整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功。如果一部戏没有细节刻画,整部戏都会大打折扣。
所以,表演过程中“技”与“情”是互补的,也互为衬托。有“情”无“技”不成戏,有“技”无“情”不感人。“情”与“技”缺一不可。
在表演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表演者有过硬的表演技巧,有传神的情感表达,但却违背了生活或事物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有人在《白蛇传》中,曾将许仙表演成一个可以拿刀砍杀、翻跟头的人物。原著中的许仙本是苏杭一代的一介文弱书生,但在一出戏中却被演成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形象,是导演对原著的曲解。在表演艺术界,有些曲解是表演者对所饰演人物的把握不到位造成的。表演者没有对所饰演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就盲目地進行表演,有的甚至违背了生活的一般常识,超越了现实,这样演出的人物多半也都是一些违背常理的可笑之作。
所以,戏曲表演要以理为基础,以情为主导,以技为衬托,表演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者都具备才是评判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在舞台实践中求得情、理、技的统一并非易事。要做到情与理、情与技合一,必须准确把握规定情景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内心世界。有时,同样的技术手段运用在同一角色身上有可能非常恰当,但是换作另外一个角色身上,则不尽然。
戏曲表演追求情、理、技的统一,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因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才能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只有观众满意了,表演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情、理、技的统一。
综上所述,戏曲表演中情、理、技的统一作为演员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完全符合情理的,只有戏不离情,技不离戏,才能求得意境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所以,戏曲导演既要重视演员表演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演员表演技法的提高,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促使舞台演出达到情、理、技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戏曲表演中的“技”与“戏”[J].黄梅戏艺术,2005(01).
[2]唐雪莲.也谈戏曲表演及体会[J].文化时空,2003(08).
[3]窦永欣.浅谈戏曲表演中的技巧与情感[J].艺术百家,2012(06).
(作者简介:杜惠琴,女,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文辅导、戏剧表演)(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