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斧男孩》主人公布莱恩的优秀品质初探
2020-02-19于利伟
摘要:《手斧男孩》展现了13岁的男孩布莱恩坠机后,在大自然中奋力抗争并生存下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同时也呈现了布莱恩在求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心理过程。本文将深入分析布莱恩在求生过程中完成的成长蜕变、心理渐趋成熟的心路历程,总结小男孩在此期间形成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手斧男孩》 布莱恩 成长
《手斧男孩》是美国明尼苏达州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瑞·博森的作品,曾获美国知名大奖“纽伯瑞奖”,被评为美国100年来最优秀的50部青少年图书之一,深受青少年喜欢。
小说中,13岁的城市男孩布莱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一员,父亲是加拿大油田的工人,布莱恩和母亲生活在纽约。布莱恩被妈妈送上双人引擎飞机前往加拿大看望在那里工作的父亲。高空中飞行员突发心脏病猝死,布莱恩凭借飞行员临死前教他的一点点飞行知识将飞机迫降于杳无人烟的密林深处。布莱恩靠母亲临行前送他的一把手斧和自己的意志坚强地生存下来。在布莱恩存活下来的同时,他的思想和心理也逐渐成长,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品格。学者贺爱军、段汉武在2007年提出,成长小说是叙述青少年成长过程、讲述青少年成长经历的类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下文将详细分析布莱恩的成长蜕变,总结其在苦难中形成的优秀品格。
布莱恩的心理承受能力漸长,尤其体现在小男孩对父母离异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变化。小说中,布莱恩的父亲远在加拿大工作,母亲爱上了一个陌生男人,并且被布莱恩亲眼看见与陌生男人的约会。父母的一次次争吵和曾经目睹母亲与陌生男人亲吻的一幕幕重现,使得小男孩被动接受了父母离异这一事实,虽然在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他是抗拒这个结果的。在小说开头多次提及“秘密”“离婚”等字眼,无论在原始密林抗争求活的过程中,还是在深夜的梦中,布莱恩都被“秘密”“离异”这类字眼反复折磨着。但是随着小说的发展,我们欣喜地发现“秘密”“离异”这些曾经折磨小男孩的字眼逐渐减少,甚至他的梦里出现了母亲在厨房做饭和父亲英雄般伟岸的身影,这些美好温馨的一幕幕回忆代替了那些丑陋的字眼。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的结尾处,布莱恩结束了与自然的较量最终存活下来回到父亲身边,他并没有告诉父亲那个“秘密”,这意味深长的结尾告诉我们布莱恩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他成长了,理解了大人的世界。
面对飞行员的猝死和在湖中再次遇到飞行员尸体时的反应,见证了布莱恩勇敢品质的增长。小说刚开始的部分里,作者详细描述了飞行员猝死的过程,这对于一个未谙世事的13岁男孩来说是个惊恐的事件。飞行员清晰的死亡过程和痛苦的样子一直如噩梦般折磨着布莱恩。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布莱恩找到了飞机的尾部,马上意识到飞行员的尸体还在里面,虽然那种对死亡的痛苦记忆再次出现,但这一次的布莱恩却不再那么无助。他在心中默默为飞行员祷告:安息吧,永远安息吧。至此,布莱恩两次面对死亡的不同心理变化,证明他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从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到饥饿窘迫、危机重重的野外生存的转变见证了布莱恩包容心的增长。小说中我们读到布莱恩关于家庭生活的温暖记忆片段——母亲在厨房做着饭菜,布莱恩一定是过着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而在那片原始密林里饥寒交迫、危机四伏,布莱恩要自己制作防身猎食的武器,像原始人那样吃生的食物,掌握了取火的方法,学会了应对蚊叮虫咬,经历了与臭鼬和豪猪的对决……这一切都证明那个曾挑三拣四、靠着哭来解决一切的小男孩长大了,他包容、坚强、勇敢、刚毅。
在野外求生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希望与绝望,一次又一次的九死一生重塑了布莱恩坚强的形象。小说中,布莱恩享受着片刻安宁的原始生活,这时一个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这似曾相识的声音重燃了他的希望。于是,布莱恩奔跑、追逐、喊叫,然而那飞机还是飞走了,希望瞬间变成了绝望。那时,他想到了死。在求生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蜕变的布莱恩,在片刻的万念俱灰之后,选择重新面对荒野生活。飞机的出现和消失成为他再次成长蜕变的契机,他找回了努力抗争、拼命活下去的自信和坚强。
每一次被失败和困难挑战的时候,布莱恩总是对自己说:“要有耐心,英语老师说过要有耐心。”当他生火屡次失败的时候,他如是说;当他尝试制作弓箭耗尽心力的时候,他如是说;当他在搜寻失事飞机救援物资意外弄丢手斧的时候,他也如是说。
城市男孩布莱恩经历了亲眼看见母亲出轨,亲身经历父母离异;见证了死亡和杀戮;无数次体会了希望和绝望;饥饿和恐惧在他的内心深深扎根。在荒野求生成功的同时,布莱恩蜕变成了有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坚强、顶天立地、容忍包容的小英雄。经历苦难和重重危机的同时,他完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成长和蜕变,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成为坚强勇敢、心胸宽广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参考文献:
[1]杨永秀.我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浅析《手斧男孩》中主人公的成长契机[EB/OL].http://www.doc88. com/p-9733771042200.html.
[2]贺爱军,段汉武.青少年文学研究的三维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7(03).
(作者简介:于利伟,女,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