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20-02-19张璟
张璟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法,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学习和感知的机会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情境,规划体验式探究路线,开展丰富的体验式活动,从而调动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法;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3-0048-02
所渭体验式教法,是指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课堂教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快乐,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更多克服困难的动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体验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喜欢的学习实践活动有特殊情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布设一些新的实践性学习任务,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手工制作、实地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搜集、生活实验、案例讲述分析等,都属于体验式学习任务,教师对这些体验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优化处理,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自己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初便发放一个《学习意志自测表》,让学生据实填写。学生填写后,教师收集调查表,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结分析,为学生布设思考讨论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是科学的?你认为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哪些表现?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并自发展开学习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个性观点进行收集,并给出针对性引导。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各抒己见,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
这里,教师利用一个调查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其体验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最为敏感,教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调查和讨论,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讨论活动之中,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启动体验式探究,丰富学生认知基础
体验式教法启动后,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对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处理,都可以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动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妨给学生设计一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觉启动体验探究思维,并在不断体验认知中形成新的学习动力。如课堂演绎、小组讨论、集体辩论、信息搜集、教辅应用、生活调查、社会实验、实地观察等,都属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环节,形成新的学习成长点。
例如,教学《我心中的那颗“星”》的导入阶段,教师给予提示:“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都对英雄、名人有敬佩之情,这是最为正常的情感追求。想知道老师心中的明星吗?老师也有明星情结,我是这样追星的……”教师讲述了具体的追星过程,然后给学生布设展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的追星过程,要体现更多的理性和智慧,杜绝不适当的模仿。”学生听说要展示追星过程,自然有话要说。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学生逐一讲述追星经历。同时,教师深入小组展示活动之中,对学生的个性表现给出积极评价。
这里,教师亲自讲述自己的追星过程,目的是为学生树立榜样,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顺利进入展示环节。学生都有追星的经历,其体验是深刻的。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讲述的机会,学生自然进入情境之中,在不断回顾反思中丰富认知。
三、开展体验式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验式活动的形式众多,教师不妨进行全面筛选操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并在不断体验实践中构建认知体系。在活动设计和执行阶段,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积极征询学生的学习实践意见,优化实践操作程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生活观察、手工操作、社会宣传、主题征文、走访调查、情景再现、网络互动等,都属于体验式学习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其教学调度效果显著。同时,教师要对这些体验活动进行优化处理,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调度设计,以成功激活学生的体验思维。
例如,教学《怎样与人相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个课堂实践任务:“我们平时生活中要学会赞美别人,请在生活中找出三个赞美的对象,并给予个性化的赞美。”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任务感到新鲜,学习兴趣被成功激發。学生有赞美爸爸妈妈的,有赞美老师和同学的,也有赞美邻居和路人的。为让学生对赞美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出示辩论的话题:“要不要赞美他人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说需要赞美的,也有说要看什么情况。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教师让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不同阵营,展开课堂大辩论活动。教师作为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有序安排,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
一个赞美活动,将学生带入课堂互动之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在赞美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赞美话题展开课堂辩论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向深入。学生的体验不同,其学习认知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四、参与体验式实践,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属性极为鲜明,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认知内化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生活中历练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品质。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在实践活动没计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和调度,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当的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活动设计需要充分观照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唯有提升实践活动的匹配性,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频故事,让学生认真倾听后,说说从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学生倾听后,自发展开集体讨论。有的学生说,写在矿工帽上的遗书,这个故事太感人了,一个矿工在临死前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是规则意识在发挥作用。也有的学生说,在一些公共场合,有人不讲规则,随意乱嚷嚷,甚至乱扔垃圾,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还有的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建立规则意识,如果不按照规则办事,一定没有好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给学生布设新的学习体验任务:“深入生活之中,搜集一些涉及规则方面的现象或者故事,下节课参与课堂展示活动。”……
这里,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故事进行课堂调度,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方式,对规则进行重新认知,积累了丰富的体验经验。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搜集规则方面的现象或者故事,给学生带来丰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对形成的规则认知会更为全面而深刻。规则是规范社会和个人行为的要求与标准,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缺少基本认知。教师要利用多种任务布设展开相关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认知的机会。
体验式学习具体实践性属性,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学力展开教学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学习的机会。教师展开创新设计和调度,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启动体验式探究机制,开展体验式活动,参与体验式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学力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更多的契合点,体验式活动的适契性更高,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入体验式教法,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促进效果就更为显著。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