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2020-02-19郭冬云
郭冬云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这说明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据分析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3-0038-01
分析与综合是数据分析观念的两个方面,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数学课堂中,通过分析可以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的本质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的正向迁移;通过综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全面、整体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一、自主搜集素材,激发兴趣
搜集素材,实际上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数据、联系数据,还要提高自身对数学图形和数字的敏感性,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达到收集数据的目的。
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课始,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三组图片,要求学生对这些图片先观察,再发表白己对图片中瓷砖排列规律的看法。同时,教师给予学生提示:“从看的方向、图形的不同、图形排列三个方面,寻找规律。”在学生探究出规律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一座拱形桥的两根望柱间隔l米,每侧各有15根望柱,这座拱形桥长几米?”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给予“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题”的建议。于是学生通过画图来寻找规律,从而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这道题告知“这座桥每侧各有15根望柱”,所以桥的中间就有15-1=14(个)间距,即桥的长度是14米。
这里,教师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开展推测活动,感悟方法
推测是数据分析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数据分析的结果通常以公式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选择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数据分析素材,使学生明白图表的含义和用途,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统计表,使学生在熟悉并感兴趣的素材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激趣开课的目的,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推测北京未来天气的可能走向。于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各种天气情况的数据。学生统计数据后发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晴天有16天,雨天有5天,雾霾天有4天,阴转多云有6天。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绘制出北京市2012年8月天气情况的条形统计图,进而推测2018年9月1日的天气,看看晴天的可能性有多大。
上述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由推测、合作交流等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推测,使学生对统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留给了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加强对比类比,深化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依赖于直观、感性的材料,通过判断和推理等活动进行思考。因此,數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对比和类比的训练,深化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鸽巢问题”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一次专题探讨:“‘鸽巢问题的原理是如果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且n是非零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也就是说,将4支铅笔放入3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这里的‘总有和‘至少,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在学生理解“鸽巢问题”的原理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教室里有5名学生正在做作业,今天只有数学、英语、语文、地理四科作业。求证:在这5名学生中,至少有2人在做同一科作业。”这里,m=5、n=4,且m>n,则证明有一名学生至少在做两科作业。
对于一些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逐步发现规律,达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分析与综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责编 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