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区域麻醉镇静临床观察
2020-02-19薛璋明周绍文
薛璋明,周绍文, 张 娟,郭 肖,张 建
1.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麻醉手术中心(西安710100);2.空军第九八六医院麻醉科(西安710054)
区域麻醉具有镇痛良好和健康经济的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区域麻醉镇静能够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紧张、焦虑等,使围术期损伤和意外风险降低,为麻醉和手术创造适宜的诊疗条件[1]。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两种不同的区域麻醉镇静药物,探讨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区域麻醉镇静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取择期于区域麻醉下行I~Ⅱ 级手术患者15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17.36~29.33 kg/m2,ASA分级 I~Ⅱ级,肝、肾、肺功能无异常,无镇静药物过敏史,无长期大量饮酒或使用镇痛药、催眠药、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史、无区域麻醉禁忌证,并自愿接受区域麻醉。排除标准:区域麻醉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手术需俯卧位者;术中出血量大于500ml者;术中呼吸抑制严重,需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者;肥胖患者(BMI≥30 kg/m2);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的患者;孕、产妇。150例中,臂丛阻滞64例(上肢骨折或外伤38例;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20例;皮瓣修复6例),颈丛阻滞8例(甲状腺腺瘤摘除5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椎管内阻滞78例(阑尾切除18例;精索静脉曲张手术11例;前列腺电切10例;输尿管或膀胱手术5例;下肢骨折或外伤26例;卵巢或盆腔手术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OD组)和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组(SD组)两组各75例。
2 麻醉方法 两组均未用术前药。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道,输注复方醋酸钠注射液250 ml,监测ECG、NIBP、HR、SpO2和BIS。常规准备好麻醉机和急救药品,行区域麻醉。
2.1 臂丛阻滞方法:在B超引导下肌间沟每支神经注射含1%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5 ml,共15 ml。
2.2 颈丛阻滞方法:患侧C4横突注射6 ml阻滞颈深支,双侧颈浅支各注射4 ml(配方同臂丛)。椎管内阻滞采用硬腰联合麻醉,T2~T3或T3~T4间隙穿刺成功后,经腰麻针注入等比重0.75%布比卡因1.2 ml,向上或向下置管,1 h后每40 min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射1.6%利多卡因8 ml维持。15 min后针刺阻滞区域测试麻醉平面或(和)效果。麻醉能满足手术要求后,面罩吸氧(氧流量3 L/min),OD组缓慢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 mg/kg(时间2 min),观察5 min无不良反应,经微量泵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8 μg/kg,输注时间10~15 min,以0.3 μg/h的速率维持,手术结束开始缝皮停止输注;SD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5 min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方法和剂量同OD组), 直至达中度镇静(BIS值降至70~80)。
3 观察指标 分别于麻醉前(T0),静脉注射药物后 5 min(T1)、15 min(T2)、 30 min(T3)、60 min(T4),术毕0 min(T5)、15 min(T6)、30 min(T7)各时点记录MBP和HR;采用OAA/S评分量表[1-2]评估并记录T0~T7各时点的镇静评分;记录T1~T5各时点的BIS值。
采用改良后VAS评分[ 3 ],由患者自己评估对手术的体感和焦虑程度(麻醉前自评一次,记为V1;术后24h自评一次,记为V2),评分方法:0~10划一线段,患者自己标出数值。分数从低到高,有关体验从良好至强烈。术后24 h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分:非常满意 (8~10分),满意(5~7分),一般(2~4分),不满意(0~1分)。
记录术中躁动、恶心呕吐、寒颤、肌张力增高、牵拉反应、止血带反应和术后嗜睡等(记录有无、时间点及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处理情况等)。
记录术中上呼吸道梗阻发生的时点、程度、持续时间和处理情况(Ⅰ度:轻微鼾声但通气正常;Ⅱ度:很强鼾声或有吸气凹陷,尚能保证通气正常;Ⅲ度:必须依赖口咽通气道或托下颌才能保证通气)。记录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的时点、程度、SpO2、RR、 持续时间和处理情况(T1~T5)。区域镇静期间呼吸抑制的判断标准:吸入氧流量3L/min,SpO2≤94%或(和)RR<8次/min[4]。发生呼吸抑制时,叫醒病人,如不能叫醒或醒后通气不能改善,立即采用托下颌并辅助呼吸,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其他不良反应按常规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结 果
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OD组排除7例患者,SD组排除8例患者,最后纳入病例OD组68例,SD组67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失血量、术中液体用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各指标、术中液体用量、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
注:与SD组比较,各项均P>0.05
2 两组不同时点SBP、HR、OAA/S评分和BIS值比较 与T0时比较,两组在T1~4时点MBP趋于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7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后两组OAA/S评分均趋于下降。OD组最低3.06分,平均为3.28分;SD组最低3.45分,平均为3.66分。两组术中OAA/S评分均在3~4分之间;T5时两组OAA/S评分上升至4分以上;两组OAA/S评分在T1~4时点均降低,术中各时点组间OA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后两组的BIS值均趋于下降,T2、T3时最低,术中OD组BIS平均值为80.16,SD组BIS平均值为84.58。T6时两组BIS值均>90。T1~4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两组间体感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入室后评分(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评分(V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点SBP、HR、OAA/S评分和BIS值比较
注:与T0时比较,*P>0.05,▲P<0.05,□P<0.05 ;与SD组比较,△P>0.05,#P>0.05,●P>0.05
表3两组术后体感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分)
注:与 SD组比较,*P>0.05,△P<0.05,▲P<0.05
4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OD组发生Ⅰ度呼吸道梗阻2例;SD组有发生Ⅰ度呼吸道梗阻15例,发生Ⅱ度呼吸道梗阻8例,但经简单处理后都恢复正常通气。两组间呼吸道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组未出现呼吸抑制病例;SD组12例出现呼吸抑制;两组间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寒颤、牵拉反应、术后嗜睡、低血压和术后头晕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例)
注:与 SD组比较,*P>0.05,△P<0.05
讨 论
麻醉学在围术期医学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5],愈来愈多的日间手术在区域麻醉下开展,区域麻醉镇静能有效控制患者对麻醉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减少麻醉手术并发症,具有经济高效的优势[1],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ERAS)[6]。探索镇痛镇静效果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区域麻醉镇静药物和方法成为临床麻醉工作者的使命。
羟考酮属于唯一的μ、κ双受体激动剂,对κ受体的激动作用,可有效减少术中牵涉反应、内脏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7],在围手术期镇痛中有一定优势[8-10]。舒芬太尼为μ受体激动药,受体亲和力强,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5~7倍[11]。因二者的强效镇痛作用,临床应用较多。羟考酮对μ受体的亲和力较舒芬太尼低,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且其对κ受体的激动作用优点突出[9]。同时羟考酮能有效降低气道敏感性[12]。但羟考酮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具有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过度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7],单独应用羟考酮或舒芬太尼来实施区域麻醉镇静局限性明显。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抗交感作用,对呼吸无明显影响[13-14],且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15]。羟考酮与Dex组合可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Dex可以诱导自然睡眠,容易被唤醒,能改善患者的舒适性、提高治疗的配合程度。有研究证实Dex抗炎作用明显,能改善巨噬细胞功能和抗凋亡作用,具有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等作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研究证实Dex镇静谵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能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16]。两者组合可以发挥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手术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OD组与SD组在区域麻醉镇静中的作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OD组镇静水平更高,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D组,患者术后24 h体感焦虑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优于SD组。
综上所述,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区域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