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

2020-02-17解宏锦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改质疑本真

解宏锦

关键词:教改  基础  教材   质疑 本真

摘要:近年来,教改逐步渗入广大教师的心中。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是否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语文。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摒弃“快餐式”教学,回归本真,洗尽铅华,还其一副朴素的真面目。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了一些偏差: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否定,语文等同于人文,语文教学有时出现了范语文的现象。我认为语文的本质在于语言文字,语文课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个工具。然后溯源而上,更深层的领略它所存在的思想,精神,历史,文化,科学……这是语文学科的实质,也是语文教育的使命。总之,我们要把尊重教材和大胆质疑统一起来。

这些年,教改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仅是课程的改革,更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高举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旗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区别,相融合……从这几年的教改实践来看,这些理念正在逐步渗入广大教师的心中,日益变为大家的实际行动。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是否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语文。

一、         洗尽铅华,展朴素容颜

大家是否还记起前些年走红的语文研讨课、语文多媒体课,有些只看见丰富的资料、精美的画面、华丽的包装,少部分学生的才华展示,大多数学生的茫然无获……一堂课下来,“黑板基本不用,课文基本不读”。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走过场。试问我们的语文课,难道也要成为“快餐式”教学了吗?在令人眩晕的喧嚣中,真正的语文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洗尽铅华,还其一副朴素的真面目。她像灰姑娘轻轻的走上讲台,来的那样温顺,温顺中又藏着一股倔强。她即使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但她却慢慢展开,细细渗透,以其丰富的营养滋润着课堂。她又像那家常菜,普普通通的素材,简简单单的用料,经过精心烹制,还佳肴以本味,给人体以营养。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这不是肤浅,更不是倒退。我认为它继承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部分,又秉承了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理念。它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文本,个性处理教材,引领学生在语词构建的王国里倾听、掌握、感悟、升华。

二、         打好基础,感悟文本

我们在教改这条探索的道路中,有时也曾出现过一些过激的言行,如在一些专家的报告中,语文工具论被简单地看成了阻碍语文改革的绊脚石;在以往语文教学经验还没有进行很好总结的情况下,有些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片面地夸大教训,放大弊端;有些地方为了紧跟课改的步伐,以行政半应酬的方式,片面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尤其是公开课更要体现人文性……这些言行导致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会一些偏差: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否定,语文等同于人文,语文教学出现了范语文的现象。

我认为语文的本质在于语言文字,语文课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个工具。然后溯源而上,更深层的领略它所存在的思想,精神,历史,文化,科学……这是语文学科的实质,也是语文教育的使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老师接受访谈时,面对前面所提到的不良倾向表示了自己的担忧:“20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把人文性的大旗打了出来,这是一个进步。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离。过分强调工具性,以致忽视人文性,其不良后果就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批评的,也是我们进行教改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脱离了工具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会提高。所以我认为当前语文新课改中,我们也要注重打好语文的基础,不能架空工具性,让人文性唱独角戏。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呢?我个人的浅见,能否分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这中间“字词”和“读写”又是重点。因为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段篇又是句子构建的,所以“字词”又是基础的基础,决不可掉以轻心,语文课必须“咬文嚼字”。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的。可素养从何而来?我认为是靠知识的积累,靠不断的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积累就得靠“听读”,实践就是靠“说写”。比如学汉语要重视朗读。现在不少语文课只要求默读,不重视朗读,即便有朗读,也是学生读,老师很少读。而学生预习不够,对文本领悟较差,能读出点味道来的自然很少。老师不示范,也不说明怎么读?只是让学生来评议“读的好不好”。這样朗读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光靠评议,学生是没有多少益处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打牢基础,回归教学本真!

三、尊重教材,大胆质疑

现在提倡对教材大胆质疑,多元化解读,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独立思考,不盲从。鼓励学生要“站着读书,不要跪着读书”,这是对的,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这种素质,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对一切事物都要报批评的态度。

但问题在于,不要把这种做法变成一种时髦,好像只有这么做了,才显示教师的高水平,学生的高素。例如讲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如果先是老师读一遍课文,接着指出对教材上两个字的注音“不敢苟同”,一是“偻”,应读“lǚ”,不读“lóu”;二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应读“chuán”,不读“zhuàn”。且不说这两个字的读音孰对孰错,仅就教师对文章的态度就值得商榷。这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既然入选课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杰作的语言和思想的精华,而不是一开始就表示对文本的不同意见。我觉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师在教完全文之后,可以提出对教材注释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考虑取舍或启发学生课后查字典找资料,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做既能把这篇名作学到手,又能启示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疑点。

因而,我们要把尊重教材和大胆质疑统一起来。不要因为大胆质疑而影响教材的权威性,也不要因为尊重教材而否定质疑的必要性。教材是编者精心编著的,又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审定,一般来说,其典范性,权威性和可信度都是很高的。我们要尊重教材,并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加以解决。若解决不了,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进一步处理,或者反应给教材编写组,以期修订时完善,决不要把质疑变成目的,要让语文学习回归教材的本真。

总之,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要“飞入寻常百姓家”,洗尽铅华,恢复朴素的真面目。

猜你喜欢

教改质疑本真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