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注入与传承

2020-02-17李康宁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李康宁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浸透到血液中的精神内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无数中华儿女将其代代相传,绵延不断,靠的便是教育。它对人的一生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语文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就成了教师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信息时代多样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信息化时代使得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与社会信息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力。学生群体中出现大量的“低头族”,手机和电脑的使用越来越低龄化。据调查,初中学生课余时间几乎都沉浸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以及各类网络游戏之中,甚至热衷于各类网络小说,极大程度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下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忽视

中国的应试教育特征非常明显,每一位学生都为了考试成绩在学习,老师也为了考试成绩而教学。这样的趋势势必会束缚语文教学的发展,也会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注入与传承。不仅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忽视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浸透。在应试教育下,评价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就变为了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也变为了分数的考核。在这种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下,学生学习单一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自然少之又少。在这种对成绩的热衷追求下,老师必然忽视对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注入。学生也是为了应试而记忆一些少量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必须肩负起传统文化的注入与引导学生传承的重大使命,语文教师就成了这一使命的执行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课堂入手,将传统文化注入日常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去自觉学习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修养,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注入

(一)教材文本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注入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中其重视程度得以体现。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浸润传统文化的古诗文,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注入给语文教师课堂也树立了新的切入点。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家风与道德修养方面的《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诸葛亮的《诫子书》、蒲松龄的《狼》。大量传统文化文学经典出现,可见其重视程度。新课标理念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些大量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注入给我们的课堂提供了新的角度,抓住这一角度,教师要大量研读文学经典,从课文中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力量,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教材文本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地美魅力。

(二)教学氛围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注入

氛围是一种环境之中无形却又强大的感染力,学习一种文化必须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之中才算得上高效,在这种氛围之下,人人能够耳濡目染,因而,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去想方设法构建一种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不只是遇到带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教材文本或者文学经典时才构建,而是一种长期的、持续性的构建。应当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来“注入”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一种浓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受到熏陶。派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并且运用这些传统文化。

(三)课外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注入

结合学校力量,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这些课外活动可是有意识地注入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文学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演讲比赛、文学经典阅读分享会等活动,将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结合,全面性地注入中华传统文化。课外组织的活动既有趣味性,其中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课内注入的一种有效补充,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传统文化注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浸润到学生的心田。

三、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无疑,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初中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应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一)多样趣味形式,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语文教师应构建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不但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更能在一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浸润与感受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课前故事分享

语文是一门以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学生“说”的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打造一个给学生锻炼的小平台。为了构建传统文化氛围,学生“说”的内容安排以精彩典故为主,可是是成语故事、也可以是经典名著里的小故事,通过课前三分钟的分享,既锻炼了学生说与听的能力,又可自觉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知识,在全班学生轮流分享与展示的过程中,使气氛浓郁。

2.      教材联读扩展

教材联读,是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出发,从某一篇教材课文中拓展出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題材等若干有联系的文章进行拓展性阅读。引导学生从教材入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拓展,从文本出发,课外搜集,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中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上的挖掘,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传统文化氛围也从课堂内浸透到课堂之外,拓宽了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野。

3.      文学经典诵读

文学经典内有很多传统文化内涵,多适合朗读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使学生准确把握住文学经典的情感氛围与意境内容,感受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当然,诵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出声”的朗读活动,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反复体味。既要有训练的力度,也要有精致的角度,不仅仅要求学生从欣赏的角度进行诵读,还要让学生在诵读之中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可以采用概括、评点等方式来进行文学经典诵读,在诵读中营造学习氛围。

(二)剖析教材文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要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省传承传统文化的效用,应当以课堂和文本为载体,教师要对教材文本有很强的挖掘能力,从教材文本中剖析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自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是缺失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基于兴趣这一出发点,借助图片、小故事、影视剧等形式吸引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扣住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庄子名篇《逍遥游》时,可以结合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展示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境界。教学诸葛亮《诫子书》抓住文眼“静”,来引导学生懂得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的熏陶——古之成大事者必由静,要戒骄戒躁。通过这些文本剖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    胡俊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2013;(19).

[2]    曾春晖.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2;(2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