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动物图腾视觉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0-02-17万惠玲蒲新芳
孟 娟 万惠玲 蒲新芳
作为连接南北地域的淮河流域,具有独特的文化起源精神内涵,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远古先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明。这种文明大多体现在一种抽象式的图腾符号中,是对人类观察到的事物形象的缩略,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抽象,其特征是象形而不繁复,具有简朴且不做作的独特纯净之美感。为了更好地探索淮河流域的图腾视觉符号,本文拟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获得的资料中进行梳理。
一、淮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从古至今南北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属于秦岭淮河一线,分界线南北无论是气候特点还是在农业及风俗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在文化方面,受黄河及长江流域的影响,淮河文化不仅具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兼容了黄河及长江文化的特征。过渡融合,兼容南北便是淮河独特的地理方位赋予的地域文化特点。淮河流域的视觉符号极好地展现了过渡融合特点。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由于洪水泛滥现象非常严重,经常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淮河深入到中国东部地区的海岸线要比现在远得多[1], 东部沿海领域是远古夷族部落的生活区域。远古时代,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且生产力低的情况下,当时人类的存活率较低,因而远古先民本能的渴望得到更好的存活及发展,于是他们想到要依靠超自然的神力。这便是远古先民们对一切图腾崇拜的起源,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图腾视觉符号。
二、 淮河流域出土的动物图腾符号
淮河中游区域的蚌埠双墩文化,通过出土的陶器、炊具、石器等遗物,学者们推知双墩时期远古先民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和渔猎,并辅以采集和饲养业[2]。双墩村的双墩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刻画符号,其中,象形符号有多种类型,有动物型、植物型、无生物型、自然现象型等。雕刻的符号中,主要的图形是动物的图像,因此很多的学者认为这些动物的图像就是原始人的动物图腾图像。
(一)鱼
原始社会中的生殖崇拜不只是先民个人的行为,而且还是人类群体的社会需求及共同愿望。由于鱼类产卵多,且繁殖得快,拥有极强的生育力,因而鱼成为先民生育和繁殖强有力的代表。远古先民对鱼追以崇拜,期望将鱼旺盛的生育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或者借此提高自身的生育能力,以达到种族繁衍的目的。淮河流域许多考古发现刻绘有鱼符号的器物。
蚌埠双墩出土的刻画符号中比较多见的是鱼形和网形符号,其中有单纯的鱼形,如图1、图2,还有重线鱼形,刻画符号中还发现有拼凑的符号,即鱼形符号和其他符号的组合。由于淮河先民居住在水边,鱼理所当然成为人生存所依赖的重要食物之一,以此可推测鱼图腾在古淮夷地区是存在的。鱼图腾作为先民供应食物的源泉,同时也构成了远古人类精神境界的神秘憧憬。
(二) 猪
在双墩出土的器物中发现有猪形态的刻画符号,如图3。猪的形象具有现在饲养的猪的特点,其中还发掘一只孕猪的刻画符号,如图4,孕猪的外表形态已与野猪有了明显的差异,猪的形态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淮河流域的先民已开始驯养家猪。这证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双墩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的器物饰件,如猪骨骼和泥塑猪等。
定远县的侯家寨遗址出土器物中,有陶猪。龙虬庄遗址中发现少量的猪下颌骨,多数猪形壶及猪獠牙,因此,有观点认为猪颅骨和下颌骨既然能作为陪葬物品,那么一定象征着财富,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性质和象征意味。从古代文献和民族志材料了解到,殉猪是葬仪中的一种古老传统,猪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先民当作“护卫灵”,而被现代人认为可以实现通达神明的猪下颌骨、猪头,则纯粹是原始巫术的一种道具[3]。
(三)蚕
双墩出土的陶器底部、腹部、喇叭形圈足内侧出现有蚕、蚕丝、蚕茧的单体符号,如图5、6、7所示,双墩先民认为,蚕具有神性,其蜕变死后还可以重生,被理解为生命的永恒。蚕神是远古社会蚕桑经济的保护神,众多的蚕农都会向蚕神祈祷求取蚕事的丰收,并且蚕神也非常地灵验,蚕事能否获得丰收,对蚕农的生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鉴于此,从双墩出土的器物刻画 “蚕”符号,可以得出双墩先民对蚕的敬畏之感、崇拜之情,蚕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四) 鹿
远古社会鹿角骨和鹿角的工具在多处古人类遗址中被发掘,很好地证实了先民和鹿的亲密关系,鹿成为人们主要的狩猎对象之一,不仅可以被食用,且鹿骨还可以被制作成简单的工具,因此,鹿是先民们的一种物质生产资料。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有较多的鹿角、鹿角器以及鹿角枝。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野鹿的刻画符号,如图8。淮河流域先民凭着对物象的模糊记忆图刻画出野鹿的简单轮廓形态。说明野鹿曾是先民畏惧或者崇拜的对象,画在器物上象征具有的力量之大,如同鹿角。
淮河流域先民把鹿作为图腾,视其为崇拜的对象,在于先民对鹿及鹿角的认识,首先鹿角被认为具有防御外敌的功能;其次是由于鹿角的生长特点;再次就是因为鹿自身具有的药用价值。基于此,鹿显然拥有了神秘的色彩,随之先民们便产生了对鹿的崇拜之情。
(五)鸟
淮河流域曾居住的远古部落是淮夷,淮夷部落由太皞(昊)部落和少皞部落组成。太昊,姓风,风就是凤鸟类,实际上就是对鸟崇拜现象的一种。少皞部落的氏族有二十四个氏族即五鸟、五雉、五鸠、九扈,是氏族或者胞族的图腾,史学家一般认为鸟为少皞部落集团的图腾[4], 少皞部落居住地是现今山东曲阜一带,由此得知,淮河流域山东地区曾居住过以鸟为图腾的氏族。
远古时的淮河之水有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先人用 “水”与“隹”字组合,发明了“淮”字,原名中河的淮河由此而闻名于世,居住在淮河中上游的河南淮滨县也因此而出名。
河南淮滨县沙冢遗址曾是远古夷族的生活区域之一,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规律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太阳的东升西落,于是人们对太阳产生了依赖感和敬惧感,因此太阳被视为崇拜的对象,先民希望能与太阳神进行沟通、交流,希望能将自己的愿望传达给太阳神,以便能知道太阳神的旨意,为此先民想到了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因此,太阳神和人类之间的信使角色就由鸟儿充当,并成了太阳神的御者,并被人类作为崇拜的对象加以敬畏。
蚌埠双墩出土有正圆形的金箔,金箔上面的图案分为三层,从外到内的第二层图案是鸟纹,其纹样的排列方式为放射状并且都面向圆心。淮阳泥泥狗的传统造型,其泥泥狗中数量最多的类型都与鸟有关,而这也正符合东夷文化对于鸟的崇拜意象。
(六)狗
据史料文献记载及神话传说太昊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畜牧文化的代表,所属那个时期的所有动物种类中,狗是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其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既可以为人类看家护院,也能报警并且保护畜群等,当时先民以为狗是保护神,是上苍派送到人间来拯救生灵的,伏羲的“伏”字结构是人与犬的组合,由此可以推测,伏羲氏族曾把狗作为本氏族的图腾。
淮河下游的高邮龙虬庄文化遗址中,在居住面下有一个浅坑呈椭圆形,浅坑内发现有一只完好无缺的狗骨架,由此可推知龙虬庄文化时期建筑房屋时就有用整只狗作奠基的风俗。江苏青墩文化遗址出土物品中常见狗头骨和狗牙床。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经鉴定,有完整的狗骨架,以上种种都映射着远古先民当时生活的情景以及自然环境。鉴于狗在先民生活中的作用之大,因此淮河流域先民自然对狗产生了崇拜。
(七)蛇
远古时期的淮河流域居住着的部落有:太皞部落和少皞部落。太暤是东夷联盟的首领,《左传》中记载提到太暤是以龙为名,而“龙”的原型是蛇,龙的主体便是蛇身。远古时代,蛇龙可以互为转化,龙就是一种大蛇,而蛇神化后形成的图腾物,即是龙。由于太皞部落居住地是当今河南淮阳县,可以证实河南一带主要是以龙为图腾。
蛇图腾崇拜形成的原因在于先民早期祈求平安的本能。在远古先民看来,蛇不仅生命力顽强,生殖力也极度发达,是生命永恒的象征。洪荒远古时期,先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活,最害怕的就是蛇,因为蛇具有强大且神秘的杀伤力。文化人类学认为,远古人类存在一种认知,即只要对具有威胁的奇异力量进行抚慰并加以敬拜,这样就能使奇异的力量转化到自己身上,因此先民不管是对活着还是已死的蛇的灵魂都加以安抚和祭祀,便逐步产生了对蛇的崇拜。
双墩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以及金箔上,出现了许多蛇的丰富造型和图样,出土器物腹部装饰的纹样很多与蟠虺纹似乎相同,然蟠虺纹样实际上就是蛇纹,种种现象可推知,远古时期的淮河流域居住过以蛇为图腾的氏族。
(八)虎
淮河流域大墩子遗址出土器物中有饕餮纹符号,有学者认为饕餮纹其实就是虎纹。饕餮纹的最初含义应当就是虎食人而又生人的轮回之道。一方面饕餮纹使人感到其面目狰狞,另一方面,又使人觉得饕餮纹很可爱,有些儿童的味道。这种矛盾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那就是民俗中对老虎的崇拜。至今山东、淮北、淮阳等地都流行给小孩做布老虎玩具、老虎服饰等,作为猛兽的老虎被制作成很可爱的样子,其共同表现特征是大而圆的眼睛和圆脸,活像一张娃娃的脸。这其实与饕餮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目前,淮河流域通过考古、民俗等资料能查到的动物图腾符号,从不同的角度显示了先民们对于它们的崇拜、敬畏之情。至今,现代人们仍存有古人动物崇拜的遗留,如人出生后自然有相伴的动物生肖,这种将人与动物相关联的现象传承至今,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想借此得到某些动物神异力量的帮助。
三、 动物图腾视觉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永无止境的中华文化影响下,许多动物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已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增加了景观的文化性,使其更具教育意义。
在立体雕塑造型中加入形象的动物抽象与具象元素,造型设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具有情感的事物自然能使观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图9,徐州市云龙公园抽象心形的雕塑,是由雌龙和雄龙交织在一起组合而成的, 给人以温馨与柔美感,失去了龙本身具有的霸气和刚健特征。坐落在蚌埠市龙子湖西岸的龙湖公园,雕塑按照中国传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设计了青铜铸造的青龙、朱雀、白虎、龟蛇,顶端是一条欲飞的苍龙,象征着中国的全面腾飞。整个雕塑伟岸挺拔,直指天际。中部八根钢管,蓝色四根指向北方,象征北方气候寒冷;红色四根指向南方,象征南方气候温暖,如图10。镶嵌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灯柱,如图11,进一步展现淮河流域独特的文化特征,通过科技手段将城市、文化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
以上实例足以证实设计时提取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通过造型、肌理、质地、色彩的变化向人们传递某种情感及价值观,展示地域景观特色与个性,便能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和精神需求的景观设计。
结 语
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风貌及文化特征使得先民们创造了原始的艺术形式——图腾,经考古发掘的图腾符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动物图腾符号背后包含了更多来自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和国家的综合宗教文化。当今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已有所显现,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生存发展存在着局限性,因而为了使传统艺术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当代人急需做的是将当代的精神和古代的精神交相辉映,当代视觉感受要在承袭传统文化的形式里得到最好的表现。在设计方面,我们要以淮河视觉符号为核心,以淮河文化为基本内涵,增添设计的多样化与灵活性,设计出既具区域特征又极具现代情趣的作品。我们深信只要在灿烂的淮河文化中找寻到具有淮河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必定会促进淮河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