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阴阳学说的本质是关系认识论*

2020-02-17薛公佑

医学与哲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认识论学说中医学

薛公佑 程 旺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一,其中蕴涵了许多超前的智慧,但也存在着概念定位不明、易被误解为故弄玄虚的弊端。实际上,传统阴阳学说的这些弊端也广泛存在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的多个领域,在传统语境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内的矛盾可以得到相对自洽的解释,但是在近代以来,西方语境的传入使得这些矛盾变得无从回避,影响了中医学的理论架构[1]。本文拟从系统科学与“关系实在”的角度,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做出既与中医学元典本义相符,又可与现代语境通约的新诠释,探讨其在当前的理论价值,希寄能为中医学理论的梳理提供帮助。

1 阴阳是对气化关系属性的最基本描述

阐释阴阳学说的核心在于对阴阳概念的阐发。中医学的阴阳涉及到人身的阴阳以及天地万物的阴阳。中医学认为,人身与天地万物皆由“气”构成,即所谓“通天下一气耳”,所以中医学的“阴阳”本质上所说的乃是“阴气”与“阳气”两个概念,这就意味着要澄清中医的阴阳学说便绕不开对中医气论的认识。

笔者[2]曾撰文指出,应将中医气论的本质诠释为关系本体论。此处仅先对文章结论做一简要说明,以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本文的内容。中医气论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气,一个是气化。学界过往研究气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气的概念上,认为气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石[3]。长期以来,人们在对气论学说进行解读时,主要强调了“气”的概念,印会河[4]著《中医基础理论》之中,将气定义为“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认为它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按照此种思路,中医学所说的阴气、阳气,应该都能找出所谓阴素、阳素等在物质层面对其提供支持的微观粒子,但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微观粒子。现代量子科学的研究也表明,不存在所谓构成万物的最小粒子,微观量子也是由量子场的能量激发而生成[5],因此,将阴阳理解为“阴物质”与“阳物质”的观点并不正确。气化指的是气的运动形式,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但它并非简单的运动,有学者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其做了阐释,指出气化乃是“机体形神非线性互动之后的涌现过程”[6],即涌现关系,点出了气化作为“关系实在”的本质。从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来看,“关系实在”实际上要先于“实体实在”[7],“关系失调”是比“实体异常”更深刻、更基本的病变机制[8],所以气论的核心应是作为“关系实在”的气化。虽然气论以气化为核心,但并不意味着气的概念不重要。张载说:“太虚即气”[9],这并不是说气本身是虚无不存在的,而是点明气本身只具有客观存在这一个属性,是气化演变的基础,是所谓“先天”,经由连贯的“先天一气”的运动变化,万事万物得以产生,这样就为“关系”的客观实在性提供了支持,令气化成为了“关系实在”,从而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倾向。换言之,气是气化的根基,而气化是气的体现。因为气只表征客观存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属性,所有其他的属性都来源于气化运动。

试想一个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这个场景之中每一个时空坐标系下的环境都是一样的,没有对比也没有参照,因而无法认知,是所谓“混沌”。当这个环境内部开始进行有序的运动,便产生了差别——相对关系,相对关系体现出了功能、属性,环境就变得可以认知。在传统中医学语境中,气便是这个假设的环境,气化则是环境内在的变化。《黄帝内经》有与该假设同义的表述,《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记载:“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太虚即气,虽然没有属性,但是客观存在的,气的内部按照某种规律运行、变化,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它们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系为前提,即关系先于实在[7]。关系以功能属性为表征,所有因相对关系而展现功能属性皆可以概括为“阴阳”“柔刚”“寒暑”等范畴。而“阴阳”又是最基本的相对关系,是所有关系(功能属性)的最基本表达,即气化的最基本形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阴阳”与气化的概念之间可以划等号,阴阳即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了阴阳即规律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规律即是指事物长期固定的客观的运行规则,即长期相对稳定的关系,所以将阴阳解释为关系更为确切。从这种角度看,阴阳学说似乎也是一种本体论,但需要注意区别的是,气与气化皆是客观存在的,而阴阳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客体,它经过我们的思维的提炼而诞生并最终成为一种解释性概念,和气与气化对本体层面及其活动方式的解释偏重不同,阴阳在气论基础上,进一步把气化的基本关系做了表述,深化了认识世界的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气与气化作为本体论的属性而言,阴阳的认识论属性倾向更为明显,所以用阴阳概念来指导认知活动的阴阳学说,乃是一种认识论,它与气论的关系本体论直接相关,可以称之为“关系认识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从气论延伸到阴阳学说,就实现了由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阴阳学说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不同。前者直接与气论学说这一本体论哲学相贯通,后者则不与本体论哲学直接联系;前者侧重于对自我分化发展的元系统的描述,后者则多适用于对合系统的考量。因此切不可将阴阳学说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混为一物。

2 将阴阳学说释为关系认识论的优势

2.1 可兼顾时空两维的变化

作为“关系实在”的阴阳,在空间维度中体现为功能属性,在时间维度中体现为过程阶段。中医学通过阴阳学说的关系认识论思想,深刻把握了人体阴阳关系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之中的变化,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以阴阳学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之中的体现为例。厥阴病的病机乃是寒热错杂,且寒热之偏性皆盛,症状的典型表现是寒性症状与热性症状并见,且伴有随时间变化的整体寒热往来现象。寒为阴,热为阳,从阴阳学说的角度来看,厥阴病的病机乃是“阴阳”的运转失于平和,“阴阳”将要“离决”,对病情进行分析时既需要判断患者当前寒(阴)热(阳)症状表现的强弱,也需要关注患者寒(阴)热(阳)往来的趋势,判断随时间变化患者阴阳关系的转变,而不能仅凭借患者一时的症状、感受来制法立方。

现代医学在建立初期,遵循着机械论、实体主义的哲学思想,对人体的认识偏向于静止的空间维度,而忽略了在时间尺度上人体功能状态的流变,既在指导医学实践方面导致了偏差,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医学人文色彩的流失[10]。近年来,时间医学有了长足发展,现代医学的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从时空两维把握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的重要性。阴阳学说作为一种统观时空的关系认识论,应可以为时间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启发。

笔者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不少观点在为阴阳是“物质实体”还是“功能”而纠结。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具有片面性。将阴阳当作物质看的观点,已经被现代研究证为有误;将阴阳按功能解释也有弊端,这种解释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时间维度,因为功能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偏于静止的空间维度,另一方面这种解释也不够具体,因为阴阳可以代指无数种功能属性,以此种解释指导实践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所以将阴阳概念解释为功能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嫌疑。将阴阳解释为关系,就可以统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过程阶段和功能均为关系的体现,作为关系实在的“阴阳”根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在用阴阳学说处理实际问题时还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将之带入到具体的情景层次。

2.2 可用以解读我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的“共轭”现象

以阴阳学说为代表的中医学哲学思想,在古代不仅用于指导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也常被用以解读人文领域的现象,如政治、文学。

有学者认为出现这种局面乃是由于我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的“共轭”思想所致,是历史环境所导致的产物。事实上,如果从关系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待阴阳学说等哲学理论,则古人将阴阳学说推广至人文领域的做法乃是十分高明的。阴阳等哲学概念乃是“关系实在”,“关系实在”不止存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视域之中,也广泛地存在于人文学科的视域下,在对人文学科内的“关系实在”进行描述时就可以应用阴阳学说等关系认识论所提供的框架。以政治为例,在分析君臣关系时,君为阳,臣为阴,在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中央为阳,地方为阴,天尊地卑,阳主阴从,国家要能顺利发展,作为阳的领袖与中央的力量必须得到贯彻,大臣与地方作为执行者要配合行动。再以文学为例,赋比兴是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赋的特点是直接铺陈,较为直白地点明主题;兴的特点是借物传情,委婉含蓄不明说;比的特点是兼顾以上二者,在这三者的关系中,赋为阳,兴为阴,比为半阴半阳,在一篇论文中,点明文章主旨最为重要,即要注重赋的使用,是所谓“阳主”,再围绕着主线进行比兴,从而点缀主题,是所谓“阴从”,叙事的先后层次关系也莫不可以阴阳来认识分析,而要义总在于使阴阳关系协调。

总而言之,将阴阳学说释为关系认识论,有助于阴阳学说的推广,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理论价值。

3 结语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先进的系统论思想,阴阳学说作为“关系认识论”是其中的典范。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论证了类(整体性事物)具有实在性[11],以“过程”概念打破了西方传统实体概念所导致的平面、静态的宇宙观[12],怀特海的这一构想在气论与阴阳学说之中早有体现,“过程”本质上是关系的流变,气论和阴阳学说以“阴阳”等作为“类”的“关系实在”为立论基础,早已避免了西方因其传统“实体”概念所导致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对系统性、动态性事物的巧妙把握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同,启发了国外管理研究的进展[13]。因此有必要继续对中医学经典理论做出现代化诠释,不使经典理论的内涵遭到误解,从而推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复兴[14]。

猜你喜欢

认识论学说中医学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