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16沈丹虹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沈丹虹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相应地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到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整体的模式规划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与内涵形式。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合,在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同时,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当前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对学生未来教育历史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并有效促进其建立自身的问题意识以及公民意识等思想内容。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促进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并在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知识能力建设与文化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健全的人格与主流价值观念的培养。历史在高中教学阶段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不仅将理论知识的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还需要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德育教育的观点,以此来更好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不断挖掘人文内涵

由于当前的高中生自身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已经做出了完善的规划,个人发展目标明确。在这种信息社会的背景之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资源的获取,以此来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但是就当前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教师会把教材的基本内容结合史实进行重点探究,以此来有效促进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形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之下,教师更多的是将教材内容以及历史知识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研究与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不出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人文色彩,这就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并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对当前的世界具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参与到高中历史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二、通过人物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的教学往往离不开对历史人物以及其历史事件的教学,若是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事件与人物本身,那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就属于一种空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典型历史人物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自身的模范作用,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创设与发展都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分析他人人生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人生价值的感悟,并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例如,从古代提倡“儒学治身”的孔子,历经万难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等,到今天两弹一星的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这些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坚定的精神与高尚的信仰,或是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或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其身上都体现出了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为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人物的推荐,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谈此人身上都有哪些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相关历史人物的历史事迹后,要进一步感悟其丰富的思想、无私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从而将自身了解到的人文知识内容彻底地转化人文精神,并能够在人文精神的渲染与烘托下树立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将理论知识内容与人文精神内容进行有效统一。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人文素养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创新方式作为当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体现出自身的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以此来实现创新性与丰富性的学习内容体现。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还要相应地进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与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充分进行自我发展与提升,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促进灵感与创造力水平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内涵的提升。

要善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学习是学生不断积累零散史实、构建史实体系,从而实现加深史实理解、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抓住思维活动的焦点和热点,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积极质疑、不斷深入思考的意识,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如在进行必修一中《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中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呈现我国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于右任的《国殇》,必要时还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人的热烈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学生自身进行人文精神提升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进行学生人文精神内涵的培养,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形成,还能够促进自身爱国主义情感与知识水平的提升。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不断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上进行深化探究与改革,将其看作是当前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只要全体高中历史教师都能够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将改革精神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学生的人文精神就一定能够在高中历史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梅.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7(10):83.

[2] 杨邵龙.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 新课程(下),2016(11):224.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