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顺应自然”视角看《红楼梦》养生方式*
2020-02-16吴超邓蕊
吴 超 邓 蕊
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指导着一切事物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思想精华都以此为基础发挥作用[1]124。《红楼梦》不仅描写了贵族的养生方式,也详尽叙述了平民百姓的健康追求。其中很多场景,包括饮食方式、医疗方式、劳作方式等都吸收了“道法自然”的精华。“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涵盖内容繁杂,此思想强调对待事物借力于自然规律、弱化人的欲望、弱化极端的生活状态等。本文从“顺应自然”的三个角度出发,结合《红楼梦》不同的养生方式,分析此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养生习惯及健康观念的影响。
1 适度养生观
道德经第九章云“植而盈之,不如其已”[1]39。在养生方面我们往往追求极致的健康舒适,但是道家认为与其使事物达到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1]38。中庸、守中思想已经广泛蔓延到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老子所说的“守中”,与儒家“中庸”思想不谋而合:都反对追求极端的完满,强调处理事物把握好尺度与分寸。然而,儒家强调“有为”的主动性,道家的“守中”思想则是强调通过看似消极被动的方式达到目的[2]。《红楼梦》描写的人物阶级众多,为了追求生命的健康及长寿,有以养尊处优生活方式为主的贵族阶级,也有以满足基本温饱为追求目标的平民阶级,其养生方式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通过《红楼梦》众多的生活经验,道家“守中”思想指导我们取其精华而用。
1.1 质朴养生需注意“生生之厚”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有太娇嫩的,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已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3]402这段描写的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之时,围绕巧姐身体的健康状态与凤姐交谈的场景。众所周知,凤姐之女巧姐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而贾府富贵病大多源于“燕窝要上等的”、“谷物要精细的”等饮食习惯。刘姥姥解释巧姐“太娇嫩”,“过于尊贵”,可见其“时常肯病”的缘由大多于此。同理,过度奢侈的养生方式是导致贾府富贵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道家认为:“而民生生,动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可见,若不顺应身体的自然发展,过度摄取营养,反而会使身体的健康状态遭受破坏[1]217。道家反对“生生之厚”的状态,认为放纵欲望而不克制,过度惯养生命、厚待生命会使人的自然寿命缩短,因此,了解“摄生之道”对于掌握正确的养生方式尤为重要[4]157-158。《庄子·外篇·达生》云:“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可见适度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对养生是必需的。但是,过度有余的物质享受不仅不能促进健康,反而会伤害身体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过分重视用物质来厚养身体,就会“养过其极,反以伤生”[5]。所以建立适度养生观应学习道家质朴养生的思想。道家之“朴”具有形而下的形象属性,“朴”常指质朴自然,是“道”直接现实性的体现。“朴”其实就是自然之“道”[6]。此外,庄子认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7]对事物过度干预,不如使其恢复天然状态,让自然为其雕琢。可见质朴养生观要求减少对身体的过度干涉,为其提供适度的物质营养才是促进长寿的手段之一。
道家质朴养生观不仅重视“质”的适度,还重视“量”的节制。《红楼梦》:“贾母……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贾母道:‘这倒罢了,撕一两点腿子来。’”[3]475此外,又有描写:“刘姥姥笑道:‘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只吃这一点儿就完了,亏你们也不饿。怪只道风儿都吹的倒。’”[3]388可见贾府日常饮食习惯不仅精细而且少量。
道家认为:多藏必厚亡[4]141。对于事物过于丰富的敛藏必然终会使自己遭受损失。在这里老子强调了古人做事所奉行的原则:适可而止。养生之于我们不仅要提供给身体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其健康运行,更要注意提供营养时不要过量,不要使身体长期处于饱和的状态。《素问·痹论篇》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与此思想相似:医家孙思邈、朱震享等也都提倡饮食应清淡,应食不过量[8]。孙思邈说:“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自安逸”,“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9]《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养生必须做到“食饮有节”,旨在力戒过量的饮食,以免肠胃受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以上医者都指出了过度的饮食可使胃肠受损,脏腑功能失调[10]。
可见,在养生方面,无论“质”的守中,还是“量”的控制。道家“生生之厚”观在此两方面都为质朴养生提供思想建议。反映在道家“顺应自然”核心思想之“适度”便是对待健康不做过度的追求,仅为身体提供适量的营养物质并任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即可[11]255。
1.2 有节养生需注意“动静相衡”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壮。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3]378这段场景同写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之时,从中我们得知:其一,刘姥姥较贾母大好几岁却很健壮;其二,刘姥姥常“受苦”做农活,贾母常“享福”养尊处优。可见,适度劳作的庄稼人刘姥姥身体素质较之贾母同年龄时更好。
《道德经》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4]52可见在道家看来“静”与“动”同等重要。这反映了道家强调科学的辩证养生观,即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实际上指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主张形神共养[12]。此外,中医认为,生命在于进行有规律的、动静相济的、和谐适度的、符合自然节律的运动。养生须“动静有度”[10]。《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13]贾母散步之“疏散疏散筋骨”正是效法于此。
运动养生“动静相衡”强调不可因为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就透支身体能量。其表现在“有节”。道家认为:“反者道之动。”说明事物若发展到极致就会往反方向发展[14]。《庄子·外篇·刻意》:“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15]说明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会劳损身体[5]。此处庄子不仅提到体力支出的适量,也强调精力消耗的适度。由此看出,道家强调“动静相衡”:指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的适度相衡。不仅指劳作与休息的平衡,还有精神压力与放松的平衡。然而《红楼梦》很多人物的死亡却是由于思虑太过。林黛玉被寄养在繁荣盛大的荣国府,一饮一食皆需荣国府的馈赠,没有安全感的她又对与宝玉的爱情之果饱尝无助,所以她常处于压力过大的精神状态,这也加速了她生病并且步入死亡。
所以“动静相衡”的有节养生不仅需要适度的体能运动,还需要注意适量的精神消耗。此外《内经》认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9]可见食物摄取适量、营养补充适度、形体不过度劳作以及保持凝聚的精神状态等是道家倡导的适度养生观。
2 相对养生观
道家思想之所以伟大,其缘由之一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辩证观的参考。早在《道德经》第二章就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强调世间万物都可以从内部间或内外间相互转化[1]8。与此思想不谋而合,《内经》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为中医防病治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法则,其实质是使身体在动态发展中达到平和[16]。一“实”一“虚”,反映了事物的两面性,一“泻”一“补”更是针对现象的不同属性提供不同的医治方案。《红楼梦》深受辩证思想的影响,其描绘众多的养生场景:药物治疗理念及食物享用原则等,都尽可能针对不同的身体属性搭配不同的饮食。此观点沿用至今,什么食物搭配属性相克、什么食物搭配利于养生,类似种种在中国人心目中尤为重要。以下基于《红楼梦》的养生场景,通过道家的相对观,分析其在古代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1 平衡养生需注意“负阴抱阳”
《红楼梦》:“黛玉……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3]431这段场景描写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话。宝钗指出“益气补神不宜太热”并说黛玉食补之前需先“平肝健胃”。中医认为,此法不但涉及中医的“五行”学说医学思想,而且其应用阴阳治理法则为身体进行滋阴补气[17]。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力,这也是大自然的平衡法则之一[11]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疾病诊断应以阴阳作为总纲,人体的各部位如:脏腑、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等方面都具有阴阳属性[18]。我国传统医学强调阴阳平衡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原因。阴阳双方任何一方的亢盛或虚弱,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中医在治愈疾病时会通过各种调理手段使身体阴阳恢复平衡状态[10]。宝钗所称黛玉之病现状不宜进补太过,其疾病需先“平肝火”。此方法正是借鉴了道家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的思想与中医平衡治理的法则。《生气通天论》认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9]。不仅如此,“中庸”思想对我国传统医学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内经》强调的“以平为期”正是此思想的体现,旨在根据患者症状辨别病证的阴阳盛衰。又通过补虚泻实的医疗手段使疾病得到治愈[18]。
陈鼓应认为老子所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指万物都以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为基础而促成的新和谐体[20]。另一方面,徐风清雨版《〈道德经〉解读》认为帛书甲本“中气以为和”比王弼本“冲气以为和”更为恰当,因为“中”有不偏倚,适当之意。他认为老子想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相互调和,和谐于内,从而正气生成[1]192。可见无论何种版本,都认为阴阳平衡是影响维持健康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医学对于人体阴阳平衡观更有如下解释:《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指出人的生命与形体,是不能脱离“阴阳对立与统一”这一法则的[21]。《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同时,此医书也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通过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来阐释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22]。此观点不仅成为中医学养生和治疗的总则,同样也是中医阴阳平衡健康观的体现[10]。基于以上道家“负阴抱阳”及中国医学“阴阳和谐”思想可以看出,人体阴阳二质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平衡维稳,此状态的把握是建立身体健康的重要法则。
2.2 辩证养生需注意“损余补缺”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3]467贾母称牛乳蒸羊羔是有年纪人的药,年轻人更适合吃鹿肉。中医讲:牛乳蒸羊羔性质大热,益补中益气、养血生精,对年老体虚者最为适宜;但年轻人血气方刚,体质多属热性,多吃容易升肝火、出鼻血、喉痛、有灼热感;而鹿肉性温、可补中强五脏、益气、对年轻人的健康有利也少有副作用[13]。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明自然规律是消减富裕且溢满的;补益贫乏且亏空的[1]318。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受自然均衡机制的作用[23]。养生也如此。《红楼梦》出现两种食物:“牛乳蒸羊羔”及“鹿肉”;两种人群:“有年纪”及“小孩子”。借贾母之口依不同人群的体质分别对应不同的食物。不仅如此,此回场景背景为冬日,此时节人体能量消耗大,为了使食物的营养转化为能量而储存于体内,中医强调通过“养藏”的方式使身体以更好的状态应对疾病。所以对于《红楼梦》中贾母等中老年群体或林黛玉等体质虚弱群体,此时进补最适宜[24]。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此为养生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应自然的表现[5]。“牛乳蒸羊羔”及“鹿肉”场景正是顺应冬日的季节特点为身体进行恰当的营养摄取。庄子还强调对待事物像庖丁解牛一样,循序渐进,一点点认清要处理的对象[25]。说明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抓身体盈满与亏空的矛盾点是达到健康的关键。
此外,《红楼梦》第八回描述了贾宝玉吃黄酒的场景:“宝玉又说:‘不必烫热了,我只要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傍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3]88此段的背景也为冬日,天气寒冷。借宝钗劝诫宝玉之话告诉我们生活常识:酒性热,若热吃便可发散;若冷吃便使五脏去暖。
老子认为:“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1]316宝钗此法旨在通过热性的黄酒去除冬日中身体内的寒性。黄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受欢迎,它没有烧酒强烈、炙热,但若不将黄酒暖热在冬季饮用会引起胃部不适,严重时还会损伤肺脏功能。所以《红楼梦》中将黄酒烫热是为了减少身体内热能的消耗和减轻黄酒对胃的伤害[26]。通过辩证养生观保养健康,在《红楼梦》随处可见:林黛玉所食的螃蟹与烧酒、秦可卿所食的枣泥山药糕、袭人为挨打后的宝玉制作的酸梅汤等,都反映了“损余补缺”的思想。老子认为阴阳二质可通过某种方式交互融合使其形成一个新生的和谐体。万物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的平衡便是道家所认为的“损有余而补不足”[20]。
3 和谐养生观
关于和谐思想,庄子认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27]庄子的这段话说明人的身心健康状态离不开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自身体内环境的和谐相处。强调面对世俗价值观不要有过度的欲望追求,面对自然万物按照顺应规律的方式生活,以及面对身心疾病,重视身体内各器官间的和谐运作中[28],中国古代早有医书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4]指出要依靠自然的规律保养身体,此与道家和谐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有以下场景描写:依季节而进行的作息安排;依食物自然属性而进行的食用方式;依身体素质而进行疾病治疗等。关于健康的安排无处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其所反映的和谐养生观也比比皆是。
3.1 自然养生需注意“抱一守道”
《红楼梦》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3]376从刘姥姥的话中得知她给荣国府带去了粮食和果蔬,并且是“尖儿”的,是“野意儿”的。这些食物与贵族每天所食“山珍海味”形成反差。可见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要多食时令食物,要营养平衡。
《道德经》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1]173认为万物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可以健康发展。此处“一”是自然的状态,是“道”运行的规律[1]174。道家强调“一”的影响,认为“抱一守道”是保存事物的唯一手段[29]。《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故遵循自然规律是养生的首要法则[10]。《素问·宝命全形论》还曰:“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19]中医认为人体是和自然界有机结合的整体,是生长于天地的事物。所以只有顺应四时变化,才能保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否则,当人体的功能不能适时依环境调节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遭到破坏,便会产生疾病[30]。刘姥姥带来的食物是新鲜野味的,是自然生长出的应季食物。又与贵族常食的“山珍海味”共同建立平衡的营养搭配,正是符合了道家“抱一守道”的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主副食搭配、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的著名食谱理论,这是中国人最早创造的“饮食金字塔”[10]。此观点在《红楼梦》中还有很多体现。如第六十一回道:“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道好。”[3]574第七十五回也描述道:“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3]708贾府日常饮食种类繁多,面面俱到。不仅说明其铺张奢侈,还表明古代贵族通过食物来摄取均衡营养的饮食观念。道家“抱一守道”认为人类不是宇宙的主宰,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应顺应自然。可见养生也应在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3.2 无为养生需注意“无为之事”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紫鹃)问道:‘姑娘们来说了半天话,想来姑娘又劳了神了。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姑娘想着好么?’黛玉道:‘也罢了。’紫鹃道:‘还熬了一点江米粥’。”[31]从书中常可以看到对林黛玉咳嗽及虚寒之症的描写。江米粥又称糯米粥,其功效在《本草纲目》称“糯米,益气,治虚寒”;《医药六书·药性总义》也有记载:“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13]36可见紫鹃为其熬江米粥是为了通过食疗的方式缓解黛玉的症状。
《道德经》第二章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家认为“无为”有不强势而为之意,强调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去作为[1]9。养生也是如此,紫鹃之举看似有所作为:因为其通过江米粥积极应对黛玉的咳嗽及虚寒之症;而她又看似无所作为:因为其不过是顺应江米粥的自然属性去应对黛玉疾病的发展规律。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表示人禀受自然而生,是自然而存的一种现象[5]。所以其生长过程只有与周围其他事物相和谐才可获得健康。无为养生之例在《红楼梦》不胜枚举。第十一回描写道:“秦氏道:‘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象克化的动的似的。’”此处所写“枣泥山药糕”中医认为是“极养生之术也”。此糕性味平和,健脾益气,补而不腻,易于消化,最适合久病体虚者食用[32]。可见饮食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道家所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要求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28]。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崇,就在于它不干涉万物并且让其顺任自然[20]。老子的养生讲究去害,这个“害”或是来自自然,或是来自社会;要避害就要了解“天道”和“人道”,不能盲目行动[5]。《红楼梦》两次提到胡庸医,一次是其为晴雯治病乱用虎狼之药;二次是其为尤二姐治病使胎儿流产加速了尤二姐的死亡。这两次治疗都说明不顺应自然,肆意妄为的严重后果。庄子云:“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28]可见收敛肆意妄为的行动,以顺应自然规律的视角去审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法则。
4 结论
道家认为养生应遵守:“法天象地,顺乎自然。”的原则。同时,道家又肯定生命的价值,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只有相互依赖才可以和谐发展[33]。而医书《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也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0]可见养生要使身体与自然变化相适应,使心情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使摄生方式与身心相平衡。只有做到顺应自然,才可以长久保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