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VID-19疫情期间门诊儿童输液流程调整策略及体会*

2020-02-16黄秋萍HUANGQiuping梁建丽LIANGJianli章湘玮ZHANGXiangwei

医院管理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输液门诊医护人员

□ 黄秋萍 HUANG Qiu-ping 梁建丽 LIANG Jian-li 章湘玮 ZHANG Xiang-wei

自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报告多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病例[1]。2020 年1 月20 日,国家卫建委宣布将COVID-19 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2]。随着疫情的蔓延及病原学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儿童确诊感染病例出现的报道逐渐增多,由此,国务院应对COVID-19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2020 年2 月2 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儿童是COVID-19 易感人群[3]。儿童群体具有免疫力低下、自我防护意识不足、自我健康状况描述欠清晰及需要家属陪伴等特殊性,为儿童群体的隔离防护管理及儿科医护人员的防护等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针对儿童群体疫情的防控难点[4],对门诊儿童输液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并实施干预管理,强化儿科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对避免COVID-19 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及传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COVID-19 疫情期间的门诊儿童输液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及实施干预管理,对控制COVID-19 在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及传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儿童输液室护理人员共29 名,均为女性;年龄30 ~49 岁,平均年龄37.86±5.03 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2 名,护师26 名;本科22 名,大专7 名;工作年限10 ~31 年,平均16.21±5.83 年。(2) 2020 年1 月31 日到2020 年2 月7 日,共收治门诊输液儿童576 例次,年龄≤12 岁;男346 例,女230 例;其中发热儿童384 例,非发热儿童192 例。

2.方法

2.1 制定工作制度,完善干预策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实验室检测防护》(浙江省卫健委)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浙江临床经验第一版)》有关感染防控的相关要求,组建科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结合本院门诊儿童输液室实际状况,以本院护理部《儿童输液室管理制度》为依据,制定《儿童输液室发热区域护士工作制度》,并依据疫情防控需求以及医院现有物资、人力的现状,对输液区域进行重新规划,依据医院实际运行状况对输液流程进行调整、完善干预策略。

2.2 强化人员培训。将COVID-19 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儿童病例(监测、疑似、确诊病例及临床分型)临床特点、COVID-19 病例的发现报告、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密切接触管理、个人防护等COVID-19 相关知识,对医护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及考核,确保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须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

2.3 优化干预措施,调整输液流程

2.3.1 区域重新规划:2020 年12 月疫情初期,依据是否发热为划分标准,在原有物力、人力的基础上,将输液大厅重新进行区域规划,划分为发热输液区及普通输液区两个独立分开的区域及两套工作流程。

2.3.2 调整输液流程:(1)一级预检分诊台前移:将儿科门诊预检分诊台移至门诊大厅外,限制儿童陪同人员,原则上每位儿童只能由1 位家属陪同,自患儿及其家属进入医院开始,即指导其正确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测试及流行病学史调查,依据体温及流行病学史将就诊患儿分为发热、非发热及疑似病例,分别由专人引导经过不同专用通道(发热门诊→黄色通道、普通门诊→绿色通道、隔离门诊→红色通道)进入发热门诊、普通门诊及疑似隔离门诊区(B03 隔离区)就诊。预检分诊及专职引导人员均采用一级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隔离帽、工作服及隔离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手卫生)[6-7]。(2)二级预检分诊:预检分诊台安置于发热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口处,由2 名以上儿科专业人员(采用一级防护)对就诊患儿再次进行体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评估,指导患儿家属如实填写《COVID-19 疫情期间患儿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COVID-19 自我防护常识及预防交叉感染注意事项等防控知识的健康宣教。(3)初诊、复诊患儿及其家属体温正常、无流行病学史者,由专职引导人员经绿色通道引导进入普通诊区,依据普通就诊流程就诊后,需要输液治疗的儿童在普通输液区采用常规输液流程:普通门诊医师输液医嘱→普通输液区皮试→缴费→药房取药→普通输液区→护士A 接药、核查→护士B 核查、配置→护士C 核查、穿刺→护士D 巡视、更换、拔针。(4)初诊、复诊发热儿童,有流行病学史的疑似儿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由专职引导人员(一级防护)直接经过红色专用通道引导进入B03 隔离区诊疗,以减少疑似病例接触人群的几率及医护人员的暴露;麻疹、水痘等传染性疾病者,引导进入感染科就诊,需要输液治疗者,进入发热输液感染隔离专区进行输液治疗;其余初诊、复诊发热儿童,经过黄色通道引导进入发热诊区,依据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就诊后,需要输液治疗的儿童在发热输液区实施调整后输液流程:发热门诊医师输液医嘱→发热输液区皮试→护士工作站自助终端机(刷卡、扫二维码、卡扣)缴费→护士A核查、配置药品→护士B 核查、穿刺→护士C 巡视、更换、拔针。发热儿童输液区所需物资由门诊药房每天下午3 点,依据医师医嘱信息对当日输液儿童的用药、输液器具及输液液体等物资进行统计、核查后,由专门配备的、一级防护的物资供应人员集中供应至发热输液区,与当班责任物资人员核对交接,并在物资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字。(5)输液儿童及其家属的卫生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在输液室走廊、病区等醒目处,将规范、正确佩戴口罩、“七步洗手法”等COVID-19 的防控知识及技能,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及音频等多种形式,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教;输液巡回护士利用病情观察、巡回输液的时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以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

2.3.3 发热输液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6]及《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7]中的规定要求执行。

2.3.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依据输液儿童人流量出现的峰值期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依据温州市疫情态势及管控措施的不断推进,部分市外员工到岗时间不能保证,护理人员的排班注意合理规划、适时调整,在确保护理人员岗位不空岗,保障输液儿童医疗安全的同时,兼顾医护人员身心得到休息、调整。

2.4 持续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实行科室、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及护理部三级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质控管理人员负责制,每天分时段对门诊儿童输液室医疗护理质量、个人防护措施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监督、抽查、考核,针对抽查考核结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

科室全体医护人员COVID-19 标准防护知识及操作技能知晓率100%;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100%,口罩、帽子、隔离衣、防护服的正确穿戴和消毒、隔离及医疗废物处置等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率100%;2020 年1 月31 日至2020 年2 月7 日,门诊儿童输液总量576 例次,筛查出发热儿童384 例,排除疑似病例7 例,确诊病例0 例,护理人员感染0 例次。

讨论

1. COVID-19 疫情现状。引起COVID-19 的病毒为β 属的COVID-2019,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8]。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为目前所见的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状态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9]。截至2020 年2 月20 日24 时,据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5465 例,累计死亡病例2236 例,粗死亡率高达2.96%[10]。所有年龄段儿童均为易感人群[11],常见于聚集性发病家庭,随着儿童COVID-19 病例的逐渐增多,有危重病例报告[12],严重威胁着儿童群体的生命健康。

2. COVID-19 疫情期间门诊儿童输液流程调整的重要性。本院为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输液儿童多(日门诊输液量达500多人次)、人员流动性大,加之患儿家属陪同人员多,容易导致输液室拥挤,因COVID-19 具有强传染性容易成为疫情传播、扩散的疫源点;加之冬春季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与COVID-19 临床症状相似,均显著增加了儿童诊疗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13]。COVID-19疫情期间,我院对门诊儿童输液区域及输液流程进行合理调整,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及考核,2020 年1 月31 日至2020 年2 月7 日,门诊儿童输液总量576 例次,筛查出发热儿童384 例,排除疑似病例7 例,确诊病例0 例,护理人员感染0 例次,有效底切断了COVID-19 医院内交叉感染的传播,保障了门诊输液儿童的医疗安全及各项医疗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行。

3. COVID-19疫情期间实施门诊儿童输液流程调整的体会。(1)诊区合理布局。2020 年12 月疫情初期,本院门诊大厅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依据是否发热为划分标准,在原有物力、人力的基础上,将输液大厅重新进行区域规划,划分为发热输液区及普通输液区两个独立分开的区域,将儿童就诊通道采用不同色标进行明确规划,实现了对COVID-19 传播的有效阻断。(2)规范分诊流程。①依据COVID-19 疫情具有流行病学及传播性强特点,通过将一级预检分诊台前移,二级分诊台配备儿科专业人员及专职引导人员等流程的调整,对儿童疑似病例的早期、高效识别及交叉感染的阻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②发热输液区输液流程的合理调整及规范实施,减少了儿童及其家属因缴费、取药等就诊流程与外界的接触,有效规避了COVID-19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可能性。③输液区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均有效提高了输液儿童及其家属COVID-19 防控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缓解了其紧张、焦虑情绪,增强了输液儿童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及治疗依从性,保障了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3)强化医护人员培训考核。医院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COVID-19 院内传播的严重性,认清疫情防治的职责所在,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及《关于做好儿童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及管理规范的宣传及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加强自我防护、提高COVID-19 防控知识技能及业务素质,最大限度地杜绝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及传播。(4)医护人员管理人性化。COVID-19 疫情期间,大多数医护人员会由于患者大量的流入、疫情终止的不确定性及同事被感染的无助等因素而造成身体过度疲劳及心理应激性反应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应实行合理排班、营造适宜的放松及休息环境,安排专职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一线人员的充分睡眠、饮食及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考核、完善干预策略,调整门诊输液流程,对于COVID-19 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预防COVID-19 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及疫情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

猜你喜欢

输液门诊医护人员
门诊支付之变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