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0-02-16尚世由李秀芳农泽宁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补法泻法针法

何 娟,尚世由,李秀芳,宁 莉,农泽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瑞康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热补凉泻手法之一[1],源于《内经》,正式确定见于《金针赋》[2]的记录,“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烧山火针法操作时由浅入深,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三进三退,促使患者获得热感,用于医治“顽麻冷痹”;透天凉针法行针时由深至浅,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三出三入,能让患者得到凉感,用于诊治“肌热骨蒸”。现对近五年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1 单纯烧山火的临床应用

1.1 肢体经络病症

孙懿君等[3]运用烧山火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烧山火组针刺一侧颈4-7夹脊穴,在得气的前提下,呼气时进针至天部,慢提紧按9次,按逆时针左转;然后顺次进至人部、地部,每一部操作手法相同;最后退至天部,综上为1度,反复操作3度。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直刺C4-6夹脊穴。施针2个疗程后,烧山火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 79. 0%。局部取夹脊穴,松解颈部肌肉粘连,解除神经根压迫,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王斌文等[4]治疗腰腿痛的虚寒证,于肾俞穴行烧山火针刺手法,操作时由浅到深分为3层进针,得气后每层持续、反复行提插捻转补法9次,以患者针下或循经产生热感为佳,如患者针下不产生热感亦不必强求,此时以医者针下得气即可。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53.3%,明显高于对照组。

张焕军等[5]应用联合针刺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采用烧山火手法施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两侧夹脊穴。将穴位分为浅、中、深3层,每层都用捻转补法9次的手法操作。3层为1次,共操作3次。强调在患者呼气时迅速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有序行针。同时配合腰阳关穴重插轻提补法和环跳、委中、昆仑、阳陵泉平补平泻法。对照组使用平补平泻法操作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等穴。以2个疗程为观察指标,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

王在东等[6]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36例,取犊鼻、血海、足三里穴施予烧山火针刺手法,推针入内,力贯针中,搓针取热,结合内膝眼、梁丘、阴陵泉、阳陵泉穴常规针刺。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关节疼痛改善有效率为91.67%,关节肿胀改善有效率为93.10%,局部发凉改善有效率为97.22%。

张阳普等[7]通过烧山火针法结合肩关节摇拨法治疗肩周炎。治疗组在患侧肩髃、肩贞、肩内陵、天宗、肩井等穴运用烧山火针法,操作步骤概述;呼气入,分3层,捻转补。3层为1度,针刺3~4度,获得麻热感。并取阳陵泉、条口、足三里,针刺补法后灸之。针刺后实施肩部摇拨法。对照组肩部不针刺,仅用摇拨手法治疗。4周后分析疗效,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在改善肩关节疼痛及患者的功能评分上,治疗组更优。

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可归属于“痹证”范畴,大多是由于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荣则痛,经络不通则痛。烧山火针刺手法,针灸结合,温补祛湿,疏通痹阻的经络,标本同治,可极大程度上改善肢体的疼痛、麻木、乏力、肿胀、发凉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心系病症

李喆等[8]使用烧山火手法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颈椎复位手法治疗颈性高血压。得气后、呼气时,将针刺进上1/3处,令患者吸气1口,呼气5口,行9次捻转补法,接着依序刺入中1/3、下1/3,操作手法同前。如此反复操作3~5度后,至患者颈背部有发胀、发热的感觉,若没感到温热,再次由上1/3开始行前法操作施术。对照组服用舒经通络颗粒治疗。治疗4周,两组都有降压效果,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因为颈椎病变,如外伤、劳损、退行性变等缘由,颈椎对合不整及稳定性失调,致使血管功能紊乱,而造成颈性高血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解决颈椎病变。使用烧山火手法针刺颈夹脊穴,能松解颈部肌肉粘连,温煦颈部血脉,改善供血,既对病因又对病位。

刘鹏等[9]治疗心阳不振型心脏早搏时在心俞、厥阴俞行烧山火针刺手法。操作时将腧穴刺入深度分为3层,在得气的基础上逐层施术,紧按慢提,共做3度,以穴位有温热感为佳。出针时按闭针孔。第二组在双侧内关、神门、通里及巨阙、膻中穴予平补平泻法。第三组取双侧悬钟、阳陵泉,手法操作同第一组。在禁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6.3%、31.6%、23.7%。烧山火手法可温心阳之不足,散体内之寒气,所以治疗心脏早搏之心阳不振型时,可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同时,加用烧山火针刺治疗,降低患者服药频率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1.3 肾系及膀胱病症

李仲[10]采用烧山火针刺太溪穴、太冲穴治疗小儿遗尿。操作时,押手按在太溪、太冲处,刺手在患者呼气时进针,按天部、地部、人部的次序,每部施以捻转补法九次,最后在人部留针,以上为1度,留针9 min后,再行针1度。要注意的是,针刺时需缓缓进针,快速出针。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96.2%。该研究中,烧山火针刺肾之原穴太溪和肝之原穴太冲,能温补肝肾、固涩小便,达到治病的效果。

张忠平等[11]观察烧山火针刺手法在治疗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中次髎穴、中髎常规针刺取得酸胀针感后,行烧山火手法,送热至小腹内,余腧穴行捻转补法。对照组中取穴与治疗组一致,而用平补平泻手法操作。治疗2周后,在改善膀胱容积、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平衡状态评分方面,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王彧等[12]研究烧山火针法是否能影响脊髓损伤尿失禁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实验组取穴分为A、B两组,两组每周交替进行,A组选穴关元、气海、中极、太溪;B组选穴膀胱俞、命门、委中、腰阳关。在太溪穴、腰阳关穴行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将腧穴分为浅、中、深3层,采用三进一退的方式(三进即由浅至中再深进针,一退是指进针至深层操作完毕后将针提至浅层),分3层依次施针,重用指切押手,随患者呼气垂直进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按照上述手法重复行针数度(一般不超过3度),可使患者体会到针下产生的温热感,留针15 min后再施术1次。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不强求针感。对照组运用捻转补法针刺太溪、腰阳关,垂直进针10 mm,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小角度、轻用力、慢频率捻转针柄,以获得针感为度。余气海、关元、中极、命门、膀胱俞、委中操作同试验组。2个疗程后,在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上,两组无明显差别,而在增大膀胱容量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1.4 肺系病症

吴爱红等[13]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时,在吸入信必可的基础上,同时予烧山火针法结合艾灸辅助治疗。研究中取肾俞、肺俞、脾俞,常规针刺得气,用捻转补法施于地部、人部、天部,重复3次后留针于地部。拔针后在上述腧穴结合艾灸治疗。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PEF、FEV1、FVC均比治疗前增高。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多损伤肺、脾、肾三脏,故予烧山火针法针刺相应背俞穴,以奏健脾益肺、补肾纳气之效,提高患者肺功能。

高海文[14]使用针药结合的方式治疗过敏性鼻炎,即于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穴行烧山火针刺手法并口服自拟柴术汤加减(柴胡、白术、防风、黄芪、淫羊藿、薏米、当归等)。针刺操作时把腧穴分上、中、下3层,快速进针至皮下,留针片刻后,先在上层重插轻提9次;然后刺入中层,如上述手法操作9次;最后深刺至下层,重复前法。下层施针结束,一次性把针退至皮下浅层。反复操作直至产生热感为止。3周后,总有效率为95.59%。

2 单纯透天凉的临床应用

罗秀英等[15]应用透天凉针刺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予口服泛昔诺韦、弥可保、普瑞巴林胶囊、美洛昔康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并于患病相应节段的脊神经背根节脉冲射频并注射得宝松抗炎;B组在A组基础上取皮损局部、太冲(双侧)、侠溪(双侧)等穴行提插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次;C组在A组基础上取一侧阳陵泉行透天凉手法,其余穴位行提插平补平泻法,每周治疗5次。3组均治疗2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75.86%,B组总有效率为86.67%,C组总有效率为96.67%。

崔润强[16]于手三里穴行透天凉针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按发病部位取穴,一侧发病取患侧手三里,两侧发病取双侧手三里。得气后照透天凉手法重复行针,直至患者感到穴位局部有凉感,并由下往上向咽部传导。疗效观察:45例患者治愈41例,其中2例治疗1次,16例治疗2次,18例治疗3次,有5例治疗大于3次;显效4例。结果提示,大多数患者的急性扁桃体炎在治疗2~3次后治愈。但该研究中没有标明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步骤,笔者认为这不利于后世医者借鉴运用。

常建军[17]选取了一个典型病例论述针刺透天凉手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体会。主穴选取双侧神门、内关、三阴交、阴陵泉,配穴取双侧复溜、阴郄,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层,由深到浅施针,每层紧提慢按9次,反复操作几度,至患者自觉体会到局部有凉感或凉感沿经络传导时出针,不按闭针孔,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诉可较快入睡,手足心热等症状明显好转,但仍口干。治疗3个疗程后,睡眠恢复正常。该病例中患者由于肝肾阴虚、心火亢盛造成阴阳不和,导致不易入睡。透天凉针刺诸穴,以滋阴泻火、宁心安神,改善患者睡眠。

3 烧山火、透天凉联合应用

宋雪丰等[18-19]研究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对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步态周期及髋关节运动力矩的改善情况。治疗组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操作时先仰卧位,取髀关、伏兔、足三里、血海、粱丘、地机、阳陵泉穴行烧山火补法3度,留针30 min。然后嘱患者俯卧位,在秩边、环跳、居髎穴施透天凉泻法3度,同样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90天。对照组仅应用康复疗法。结果显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对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的步态运动周期和下肢运动过程中的髋关节能量、支撑力矩、摆动力矩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法联合治疗,旨在“实者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足阳明胃经属多血多气之经,臀大肌挛缩术后,气血亏虚,故宜用烧山火补之;术口局部易发炎感染,所以局部腧穴用透天凉泻之。

呼钢[20]观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刺脾胃两经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下肢痉挛病的临床研究。实验均在予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加以针灸治疗。实验组取脾经穴位:五里、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使用透天凉泻法,操作3度;选胃经穴位:髀关、阴市、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施于烧山火补法,操作3度。对照组胃经穴位(同上胃经穴)施予平补平泻手法。治疗28天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7%,比对照组高13.4%。

4 结语

在临床工作中,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应用广泛,且疗效明显。其中运用频率最高的科室是内科,而在内科中,用于腰腿痛的治疗频次较高。在病种及频次方面,烧山火手法的临床应用比透天凉的临床研究多[21],笔者考虑与当今人们体质多虚有关。古代文献及近现代记载表明[22],各医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各有千秋,而又有相同之处。不同医者对于古籍经典的理解、领悟各有不同,加之独特的个人临床经验,故在烧山火操作手法上有些许差别,主要表现在:进针前是否需要押手辅助揣穴,进针时是否配合呼吸,是否注重提插或捻转的次数,是否强调温热感。但对于操作分层,基本上是分为3层,虽然这3层的叫法有些不同,如上中下、浅中深、天地人、地人天等。

烧山火、透天凉操作手法繁冗、复杂,历时长,患者的热感、凉感主观性太强,故影响疗效的因素较多而且疗效欠直观。近年来,红外热像仪、远红外线检测仪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中医学的体质辨识、针刺穴位的热像图方面,这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热”和“凉”的直观判断。有研究[23]表明,烧山火针刺法可升高皮肤温度,透天凉针刺法可降低皮肤温度。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中医诊治中,赋予中医新的生命力,促进中医更好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补法泻法针法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太阳穴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