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琬玲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经验浅析
2020-02-16徐海燕秦琬玲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 徐海燕 秦琬玲(.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胸痹心痛是指因多种病理因素导致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滞塞不通而引发,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贯穿本病之中,其中临床以痰瘀互结多见[1]。笔者在秦教授旁侍诊,临证见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颇多,秦教授治疗此类型胸痹心痛病,临床疗效可观。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飱同道。
1 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病的起病,多与感受寒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有关[2],痰浊、瘀血是本病常见的病理因素。寒为阴邪,易伤及胸中阳气,致使胸阳痹阻;寒邪凝滞主痛,气血凝滞,气滞血瘀形成,痹阻心脉,则发为胸痹心痛。七情内伤者,因气机郁滞,气滞则血无以行,致使瘀血形成;或因忧思伤脾,致使痰浊内生,瘀血、痰浊结于胸中,发为胸痹心痛。饮食不节者,如恣食膏粱,嗜食肥甘,好食生冷,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难以化生气血,致使湿聚成痰,痰浊上扰心胸,气机不畅,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古今医鉴·心痛》曰“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亦指出了痰瘀为胸痹心痛病的致病之因。现代医学亦发现,冠心病病人的动脉粥样斑块相当于中医所谓痰浊中的无形之痰,血液黏稠度增加及血栓等的形成是血瘀的表现,综合起来即为痰瘀互结的表现[3]。
秦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标实以痰浊、瘀血为主,痰瘀互结为本病发展的必然趋势,多见于本病的中后期,且多伴随气滞的产生。痰浊为津液运行失衡的病理产物,而津液是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若其输布代谢失常,水液停聚不行则为痰浊。瘀血为血液运行失衡的病理产物,血行不畅久之可形成瘀血。痰瘀虽为不同的致病因素,但中医学认为,津与血同出一源,二者均由气血津液运行失调所产生,且皆为阴邪,可相因为病。痰浊、瘀血同为阴邪,易于黏滞,常相互交结,痰可致瘀,瘀可酿痰,终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缠绵难解,导致胸痹心痛病反复发作。
2 治疗思路
2.1 把握辨证要点 秦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进行概括。症状:胸闷、胸痛或有肩背部放射痛、心前区紧束感,或伴身体困重、咳吐痰涎,或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等。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苔白腻或黄腻。白腻苔则以痰浊为主,而黄腻苔则多为湿热之象。脉象:脉弦滑、沉涩或结代。且秦教授临证尤注重舌、脉象的诊察,认为其能客观的反应痰瘀的征象。
2.2 化痰活血、痰瘀并治 痰浊、瘀血为胸痹心痛的重要病理因素,二者可相因为病。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4]痰浊常见于胸痹心痛病的初始阶段,瘀血为本病的进一步发展,痰瘀互结是本病必然转归。秦教授认识到本病痰瘀互结的发展趋势,认为临证时虽仅见痰浊或瘀血的证候表现,但在治疗上应注重兼顾化痰、活血。
2.3 重视疏理气机 秦教授认为痰瘀均为阴邪,致病易损伤胸中阳气,阳气被遏,气机郁滞不畅,影响精血津液的运行疏布,易生成痰浊、瘀血。气滞是产生和加重痰瘀的重要因素,痰瘀的形成又影响气机的调畅,互为因果。因此,在化痰活血的同时,重视疏理气机,使得气行则瘀消,气顺则痰化。
3 治法方药
秦教授针对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提出“化痰活血、理气宽胸”之法,临床上常选用宋朝名医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作为基础方,合丹参、川芎、鸡血藤等活血类药物。常用方药组成及剂量: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炒枳壳10g、竹茹10g、丹参15g、川芎10g、鸡血藤15g。方中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为治痰湿常用药对,陈皮兼理气之功,使气行则痰消,二者配伍治痰浊阻滞效果甚好;茯苓可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竹茹可清热化痰;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炒枳壳理气宽中,二药相合具有气行则血行之效,丹参可“破宿血,补新血”,可使瘀血去,新血生,鸡血藤可行血补血。全方共奏化痰活血、理气宽胸的功效,使得痰瘀尽除,脉道通利,通则不痛。在实际临证中,当结合正虚的不同兼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补虚;若兼阴虚者,可加麦冬、沙参、熟地等滋阴润燥;若素体阳虚,阴寒凝滞者,可加桂枝、附子、薤白等温通心阳。
此外,秦教授还指出,胸痹心痛病之所以多见于中老年人,除了与年龄因素有关,还与其多年来不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起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痰浊瘀血痹阻心脉密切相关。除了药物治疗,秦教授还时常叮嘱患者要饮食起居有节,调畅情志,戒烟限酒,遵医嘱服药,方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
4 验案举隅
朱某某,女,75岁,2018年7月4日初诊。主诉胸闷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加重半月。既往每次胸闷痛持续数分钟即可缓解,后症状渐加重,现胸闷痛持续0.5~1h,有濒死感,经自行给予麝香保心丸含服后,胸闷稍有缓解,伴头晕,身体困重,口粘,纳少,夜寐欠佳,小便偏黄,大便2日1行,质干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涩。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长Q-TC间期。尿常规示:隐血(+)。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辨证属痰瘀互结,治以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止痛。处方: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炒枳壳10g,竹茹10g,天竺黄10g,川芎10g,丹参15g,鸡血藤15g,白茅根15g,蛇舌草15g,火麻仁15g,甘草6g。7 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8年7月11日二诊:患者诉胸闷痛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程度减轻,易乏力,无头晕头痛,稍口苦,多食感腹胀,纳寐可,二便平。舌质暗,苔薄黄,脉细弦。复查尿常规正常。守上方去白茅根、蛇舌草、火麻仁,加黄芪15g、檀香3g后下、砂仁6g后下,再服10剂,随访患者症状较前改善。
按:心主血脉,全身血液得正常运行,依赖心中阳气的推动,才能正常发挥营养、濡润的作用。本例患者因年老体虚,脏腑功能受损,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导致胸闷痛的发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失调,聚湿生痰,又适值暑季,外感暑湿之邪,内外相合,导致心脉痹阻,痰湿易阻遏气机、影响血液运行,气血运行不畅,致血液瘀滞,痰浊与血瘀互结于心,则胸闷痛症状再发加重,甚者有濒死感。暑湿困脾,脾失运化,加之痰浊、瘀血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见头晕、纳少等症。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郁久化热,湿热下注,热伤阴络,迫血妄行,以致小便带血。暑乃阳邪,易耗气伤津,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涩,此为痰瘀的征象。患者首诊时,考虑为胸痹心痛发作期,秦琬玲教授治以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止痛法,方中法半夏、陈皮、茯苓、炒枳壳、竹茹、甘草乃温胆汤之方药,取其理气化痰之功;患者小便偏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此为湿热之征象,故加用天竹黄清热化痰,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蛇舌草清热除湿、活血祛瘀,火麻仁润肠通便,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川芎行气活血,气机调畅,瘀血得散,痰湿易祛。二诊患者症状改善,已无尿黄,大便正常,恐清热太过,遂去火麻仁、白茅根、蛇舌草。本病虽经治疗后邪气大势已去,但恐其未尽除,仍需祛邪。然患者久病,恐祛邪太过,耗伤正气,当在此基础兼以扶正,故加黄芪益气固本,檀香、砂仁与丹参合用乃丹参饮,取其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总体分析秦教授之选方用药精当, 配伍合理,祛邪与扶正并举,取得了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