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长强穴为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2则
2020-02-15蒋永取史江峰衡雪丽张荣贤
蒋永取 史江峰 衡雪丽 张荣贤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2.徐州市中医院,江苏徐州221003)指导:孙菊光
长强穴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在脊骶”,为督脉起始穴,亦为督脉络穴,《千金翼方》言其可针入三寸。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入属于脑。”长强穴为督脉脉气所发,上入于脑,故针刺长强穴亦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面肌痉挛、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等。孙菊光教授临床擅长通过创新针刺法以提高针刺疗效,基于督脉循行入脑,关联诸筋,从督脉论治脑病,针刺督脉络穴长强穴为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收效显著,现择其验案2则,以飨同道。
1 面肌痉挛
姚某,女,51岁。2018年12月17日初诊。
主诉:右侧眼睑跳动1年余,加重伴颧部跳动3月。患者1年余前受凉后出现右侧眼睑不自主跳动,初起为下眼睑,继而累及上眼睑,未予重视。3个月前症状加重,伴颧部不自主跳动,诊断为面肌痉挛,长期口服盐酸硫必利并配合针灸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刻下: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右侧上下眼睑、颧部不自主跳动,跳动严重时可影响睡眠,纳食可,夜寐一般,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面肌痉挛;中医诊断:面风病(风寒外袭)。治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取穴及操作方法:
主穴:长强穴;配穴:风池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长强穴采用0.35 mm×75 mm毫针斜刺进针,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将针体全部刺入后稍提出1~2 mm,于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风池穴采用0.35 mm×40 mm毫针,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20~30 mm,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周针刺5次,10次为1个疗程。
2018年12月28日复诊: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诉眼睑跳动消失,颜面部跳动仍作,晨起时明显,睡眠质量较前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二便正常。在前方基础上联合细火针针刺面部跳动阿是穴治疗,局部常规消毒后,将针尖烧至通红,速刺速出。隔日针刺1次,每周针刺3次。
2019年1月15日复诊:患者诉颜面部跳动基本消失,偶有情绪激动时可出现,夜寐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停针刺治疗,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以扶正巩固疗效。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症状未反复。
按:面肌痉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规则的不自主抽搐。归属于中医学“面风”“筋急”等范畴。中医认为,面肌痉挛病位在面部经筋,基本病机为外邪阻滞,壅遏筋脉或虚风内动。本案患者受凉后出现面肌痉挛,病虽久而正气未伤,表邪仍存,乃风寒外袭致经筋收缩而挛急,故跳动不止。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风寒外袭,治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素问·调经论》曰:“病在筋,调之筋。”孙师认为本病初起为太阳、阳明经筋,迁延失治,累及诸阳经筋,临证当通调诸阳经筋,针对病因以祛风散寒。长强穴为督脉起始穴,阳气长盛,针刺该穴可通阳散寒。《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与巨阳中络者合。”此“巨阳”即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在前后二阴附近仅长强一穴,旁通太阳经气,应用此穴亦可祛外风。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起于诸阳,阳维为病,苦寒热,针刺本穴可解表散寒。肝胆两经互为表里,针刺风池穴亦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寒袭经筋,局部寒邪阻滞已久,经脉滞涩,气血不畅,故复诊时采用细火针点刺面肌跳动阿是穴,既可借其温热以加强散寒之效,又可调节气血、解痉止挛。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复诊时患者虽已基本痊愈,但孙师认为患者病程久,气血暗耗,筋肉失荣,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脾益胃以化生气血,又可滋补肝肾、荣养经筋。孙师认为长强穴针对病因可祛风散寒,于病位可通调诸阳经筋,疾病初期配合火针以治标,后期辅以艾灸以固本。如此,风寒之邪可散,诸阳经筋得舒,面动自止。
2 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
董某,男,65岁。2019年7月2日初诊。
主诉:行走不稳伴言语欠利2月余。患者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行走不稳伴言语欠利,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核磁等检查诊断为右侧急性小脑梗死,经住院系统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遗留行走不稳,言语欠利。发病以来一直进行康复及针灸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刻下:神志清晰,精神尚可,行走不稳,向右侧倾倒,行走时需家人搀扶,言语欠利,纳食不佳,夜寐欠安,大便稀溏,每日2~3次,小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查体:双侧肢体肌力正常,肌张力减低,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闭目难立征(+)。头颅核磁提示右侧小脑梗死。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断:中风病(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荣养经筋。取穴及操作方法:
主穴:长强穴;配穴:廉泉、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长强穴采用0.35 mm×75 mm毫针斜刺进针,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将针体全部刺入后稍提出1~2 mm,于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廉泉穴选用0.35 mm×40 mm毫针,针刺得气后采用雀啄法,使针感向舌根传导;余穴均选用0.35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周针刺5次,10次为1个疗程。
7月15日复诊: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能独立站稳,短距离行走家人可不必搀扶,言语欠利较前略有改善,夜寐渐安,食量增加,舌质淡、苔白,脉沉。予继续针刺治疗。
7月29日复诊: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可在平坦地面上行走,向右侧倾倒较前明显好转,言语欠利改善缓慢,饮食、睡眠渐佳,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在前方基础上针刺哑门穴,针刺哑门时患者取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采用0.35 mm×40 mm毫针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15~25 mm。
8月12日复诊: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正常走路时已无倾倒感,言语欠利明显好转。继续针刺2个疗程。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行走如常人,正常交流无障碍,纳食可,夜寐安。
按:小脑梗死共济失调是小脑梗死后常见后遗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等。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因内伤积损,复因饮食、情志、劳欲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疾病初期以标实为主,后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本案患者属于脑梗死恢复期,邪气虽祛,正气难复,气血失调,神机失用,故言语欠利;肾精亏虚,肝血不足,筋脉失养,筋失约束,故行走不稳。患病以来,反复求治,效果不佳,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生化乏源,心失所养,故纳食不佳、夜寐难安、大便稀溏。治宜滋补肝肾,荣养经筋,调神健脑,健脾安神。《黄帝明堂经辑校》[1]载:“长强,主痓……脊强互相引”,说明古代对长强穴治疗中枢神经疾病早有认识。孙师认为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长强穴为督脉络穴,络脉之气散布于头,针刺该穴可调节头部气血,醒脑调神;督脉和肾交会于长强穴,肝肾阴阳互滋,肝主筋,针刺长强穴亦可填精益髓,补肾健脑,荣养经筋。廉泉穴为任脉穴,经脉所过即主治所及,取之可疏通局部气血;肝俞、肾俞为肝、肾脏气所输,配合长强穴可增强滋补肝肾之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两穴相配可补先后天之本,为一身强壮要穴。复诊后患者言语欠利改善缓慢,针刺哑门穴,与长强上下相配,增强健脑调神之效,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3 讨论
长强穴为督脉络穴,亦是督脉、胆经、肾经交会穴,充分体现了长强穴治疗作用的广泛性。孙师临床从督脉论治脑病,她认为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督脉入络脑,关联诸筋,经筋联络四肢百骸,遍布周身,主司运动,可通过调督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相关运动类疾病。且督脉居于人体正中,乃躯干中正之根本,调督亦可用于治疗脑病所致躯体平衡障碍。孙师临证强调在分析疾病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前提下,处方选穴应不拘泥于常规,广泛应用多种取穴及配穴方法,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正如《灵枢·官针》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从而有助于拓展针灸临床诊疗思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