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蛋白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020-02-15李易桐付琰张雅婷翁乾淋李玉民
李易桐,付琰,张雅婷,2,翁乾淋,李玉民
1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30;2甘肃省消化肿瘤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外科,兰州 7300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全球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2018年其发病率居第五位,死亡率居第三位,复发及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超过1年[1-2]。在我国,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约为67.9万,约占全球病例的一半,死亡人数约为49.8万[3-4]。胃癌、肝癌、食管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主要代表,其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全球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50%,因此深入研究消化道恶性肿瘤十分必要[1,5-8]。然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故探索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胃癌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9]。
14-3-3蛋白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的高度保守蛋白,1967年由Moore和Perez从脑组织中首次提取,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共发现七个亚型,分别为β、γ、ε、η、σ、τ/θ及ζ亚型[10-11]。还有研究表明,14-3-3蛋白的多个亚型在胃癌患者中均异常表达,并参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耐药等多个阶段[10]。本文旨在总结14-3-3蛋白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描述14-3-3蛋白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关机制。
1 概 述
1.1 14-3-3蛋白的分子构成 14-3-3蛋白主要由YWHAQ、YWHAZ、YWHAB、YWHAE及YWHAH基因转录、翻译形成,其基因片段大小为13 000~56 000 bp,各亚型转录位点及数量不同。14-3-3蛋白包括7种亚型(β、γ、ε、η、σ、τ/θ及ζ),均由9个反向平行的α螺旋单体组成,单体通过N-末端结合位点组合,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为扁平马蹄形结构,依据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洗脱位置而得名[8]。尽管14-3-3蛋白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不同亚型蛋白质二级结构或修饰方式有差异,如α与δ分别为β与ζ的磷酸化形式,τ(也称为θ)与σ较其他亚型螺旋程度更高[12]。14-3-3蛋白在大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睾丸、肠组织,在甲状腺、肾脏等组织中也有表达,γ、σ亚型在细胞中作用的定位不详,其余亚型均主要在胞质中发挥作用,与相关分子结合调节其跨膜运动,从而调控细胞相应的生理功能。
1.2 14-3-3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表明,14-3-3蛋白各亚型均可与多种细胞蛋白相互作用,通过改变酶活性,抑制或促进蛋白相互作用,增强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而广泛参与细胞功能调节[13-14]。β、ε、η、σ、τ/θ及ζ亚型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来促进细胞增殖[8]。14-3-3蛋白还可通过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Raf-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通路中的Raf-1相互作用来调节细胞生长[15]。在细胞分裂间期,14-3-3蛋白的ε及γ亚型可与参与细胞周期调节的Cdc25双蛋白磷酸酶家族成员Cdc25c结合,阻止其活化,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G2期[16]。14-3-3蛋白σ亚型可与促凋亡蛋白Bax相互作用,抑制并延迟细胞凋亡[17]。在细胞扩散及迁移方面,14-3-3蛋白可参与整合素循环,或通过调节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通路(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athway,CaMK)来调控细胞扩散及迁移[18]。
2 与肿瘤的关系
14-3-3蛋白在肿瘤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细胞功能,从而影响恶性肿瘤的发展。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14-3-3蛋白可作为致癌因子促进肿瘤的发生。如14-3-3γ蛋白可通过钙离子激活的氯离子通道蛋白1(anoctamin 1,ANO1)来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3(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3,EGFR 23)的表达,从而促进EGFR信号传导来诱导肿瘤发生[19];而14-3-3ζ蛋白可通过调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参与p38信号通路,促使胰腺癌细胞凋亡[20]。但部分亚型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如Leal等[21]发现,14-3-3ε蛋白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在早期胃癌和弥漫浸润型胃癌患者中尤甚,这说明14-3-3ε蛋白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呈负相关;而在肾癌、脑膜瘤和室管膜下瘤中,14-3-3ε表现为高表达,表明并不是14-3-3所有亚型都与肿瘤的发生呈负相关[22]。此外,14-3-3蛋白还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肿瘤的迁徙与侵袭,如Yoo等[23]发现,14-3-3γ蛋白可通过调控乳腺癌细胞中miR181b-3p和Snail的表达来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此外,14-3-3蛋白还与肿瘤临床分期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Kim等[24]对88例卵巢癌患者的生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14-3-3ζ蛋白高表达患者的中位整体生存期为3905 d,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明显下降;Xu等[25]也证实,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14-3-3ζ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
3 与胃癌的关系
3.1 14-3-3蛋白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14-3-3蛋白的促胃癌发生作用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其中Hp可促进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发生[26-27]。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1,Trx1)可增强Hp对胃酸环境的亚硝化和氧化应激抵抗作用,高Trx1伴Hp感染的胃癌细胞14-3-3β、14-3-3ε及14-3-3δ蛋白表达均上调[26]。Shi等[28]发现Hp感染可活化核因子B(α/βκB,NF-κB),引发后者介导的氧化应激,进而诱导14-3-3蛋白在胃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故Hp感染可能引起氧化应激,继而诱导14-3-3蛋白亚型表达,表达的14-3-3蛋白亚型与Bcl-2相关死亡启动子(Bcl-2-associated death promoter,BAD)和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 regulating kinase-1,ASK1)结合,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参与Hp的致癌作用。由此可见,Trx1、Hp和14-3-3β共同作用,引起细胞凋亡及增殖,在胃癌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14-3-3蛋白各亚型在Hp感染相关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3.2 14-3-3蛋白在胃癌增殖、侵袭中的作用Gong等[29]发现,降低14-3-3ε蛋白的表达可抑制SGC-7901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及体内生长,其机制可能与14-3-3ε蛋白表达降低抑制了叉头转录因子O亚型(forkhead box O,FOXO)的活性、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E、抑制P27kip1、促进G1/S交界处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发挥了抗肿瘤作用有关[30-3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框蛋白O-P27(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forkhead box protein O-P27,I3K-AKT-FOXO-P27)通路是细胞内调控细胞周期的重要信号通路,PI3K可被生长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等激活,进而激活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将其定位在质膜中,信号通过AKT传递到下游不同的靶点,包括抑制p27蛋白,将FOXO定位于细胞质中[31]。研究表明,14-3-3蛋白多个亚型均可通过调节p27活性,经PI3K-AKT-FOXO-P27通路调控细胞周期,促进肿瘤增殖[32]。但也有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14-3-3ε蛋白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如Leal等[21]通过对2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分析发现,癌组织中14-3-3ε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05),但体内外实验尚缺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Tseng等[33]发现,胃癌组织和胃癌患者血清中14-3-3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高表达14-3-3β蛋白的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迁移力强,提示14-3-3β蛋白可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MAPK/ERK信号通路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MAPK激活后可进一步激活ERK、RAF,后者可作用于多种凋亡相关蛋白,发挥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34]。Kim等[15]发现,14-3-3σ蛋白可通过抑制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2(RhoGDI2)表达,提高p38激酶和ERK的磷酸化水平,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进而增强ROCKII和B-Raf活性,抑制细胞凋亡,引起血管生成,促进肿瘤增殖转移[35]。
3.3 14-3-3蛋白与胃癌耐药的关系 14-3-3蛋白不同亚型在胃癌细胞耐药中的作用不同。RhoGDI2属于Rho GTP酶解离抑制剂(RhoGDIs)家族,可促进肿瘤生长和恶性进展并增强胃癌的化疗耐药性。Kim等[15]发现,在RhoGDI2阳性的SNU-484细胞中14-3-3σ蛋白表达呈显著下调趋势,且出现ERK及p38激酶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的情况,推测其机制可能为14-3-3σ蛋白激活ERK及p38,进而活化MAPK,最终参与MAPK通路作用,增强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减少了耐药的发生。而Tseng等[33]通过MALDI-TOF相关蛋白组学方法发现,采用5-氟尿嘧啶治疗的胃癌SC-M1细胞中14-3-3β蛋白表达增加,表明14-3-3β蛋白与肿瘤细胞耐药性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Gou等[36]发现,在ING5基因过表达的SGC-7901细胞中,14-3-3蛋白表达增加,胞内NF-κB和AKT通路相关蛋白基因显著上调,且胃癌细胞表现出耐药性,因此,14-3-3蛋白可能通过诱导ING5过表达进而激活NF-κB和AKT通路,增强化疗耐药性。Bergamaschi等[37]对他莫昔芬耐药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患者的14-3-3ζ蛋白表达增加,miR-415表达降低,同时在胃癌细胞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表明14-3-3ζ蛋白可能与胃癌耐药性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结论。
3.4 14-3-3蛋白与胃癌分期、预后的关系 14-3-3蛋白各亚型参与肿瘤分期,影响肿瘤耐药。研究表明,在胃癌晚期患者中更易发现14-3-3σ蛋白的高表达[38],因此检测14-3-3σ蛋白对于胃癌分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Zhou等[38]通过对152例胃癌患者的分析发现,14-3-3ơ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14-3-3ơ蛋白高表达患者中Ⅲ期和Ⅳ期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降低,随后对89例14-3-3ơ蛋白高表达患者与63例低表达患者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73个月),表明14-3-3ơ蛋白过表达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Nishimura等[39]对109例胃癌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14-3-3ζ蛋白高表达者中Ⅰ期患者占46%,Ⅲ期患者占39%,而低表达组分别为77%、14%,同时对该亚型的免疫组化分析发现,染色强度越高者预后越差,高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下降。Tseng等[33]对60例Ⅰ、Ⅱ期及85例Ⅲ、Ⅳ期胃癌患者的研究发现,Ⅰ、Ⅱ期患者血清中14-3-3β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表明14-3-3β蛋白可在体外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及生长能力,并在临床病理学中得到了验证。Ma等[40]对128例胃癌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14-3-3β蛋白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0.5%,而低表达患者为46.5%。Tseng等[33]及Ma等[40]的研究发现,14-3-3β蛋白血清水平与胃癌分期进展(Ⅲ期和Ⅳ期)明显相关,且14-3-3β蛋白高表达预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因此14-3-3β蛋白有望成为检测胃癌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4 总结和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14-3-3蛋白在肿瘤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逐步清晰。14-3-3蛋白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凋亡、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等方式来调控肿瘤进程。在胃癌进程的调控中,14-3-3蛋白可参与AKT/p27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诸多通路,调控细胞周期,促进肿瘤发生。Nishimura等[39]发现,14-3-3蛋白也可通过ERK/MAPK通路参与胃癌的侵袭过程,表明14-3-3蛋白与胃癌分期、预后有关,有潜力成为癌症治疗的靶标。诸多研究表明,14-3-3蛋白可通过参与多种生物化学通路对机体产生影响,但具体作用靶点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进一步开展14-3-3蛋白与肿瘤相关因子的研究,明确14-3-3蛋白异常表达的作用机制有望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14-3-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增殖、转移、耐药中起促进作用,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4-3-3σ蛋白可促进肿瘤耐药,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他亚型在胃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相关研究工作仍须进一步深入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过基因敲除及过表达的研究方法、表观遗传学方法、新免疫学方法、化学结构分析方法等进一步明确14-3-3蛋白及其相关因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