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取穴治疗头痛浅析

2020-02-15黎水玉黄长军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7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循行厥阴经脉

★ 黎水玉 黄长军(. 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7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头痛即患者自觉头部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古代文献多以“首风”“头风”“脑风”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各方面压力增大,加之诸多不良因素,其病因极其复杂,发病率不断提高。该病发作时疼痛剧烈,常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且严重地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药物治疗占优势 ,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许多患者更倾向于忍受头痛[1],也不接受药物治疗[2],然而,各种非药物疗法正在兴起,其中针灸治疗头痛历史源远流长,并有创伤性小、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独特优势,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尤其是在1998国际头痛协会针刺治疗头痛的有效协议之后,针刺在国外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头痛的方法[3]。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原则有很多,在治疗头痛时选用循经取穴的方法,临床上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1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如《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中医古籍中,关于头痛病因病机的论述,极其丰富。《素问奇病论》载:“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上连风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药愈。或上穿风府,陷入于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痛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责在根气先绝也。原其所因,有中风寒暑湿而疼者,有气血食饮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 ,是令人头痛。”《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临证指南医案》认为:“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风火乘虚上入所致”。《类证治裁·头痛》说:“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诸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

综上,头痛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者,多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而多夹杂寒、湿、热邪等合而为病。病机即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内伤头痛多与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有关。病机多为脏腑、气血阴阳等功能失调。

2 头部与经络的联系

2.1 经络循行于头部《灵枢·邪气脏腑根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中记载:“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其他经脉依靠络脉及经别的沟通与头部联系;部分奇经八脉亦上行于头[4]。头痛的发生与经脉循行亦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囟顶痛”,因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又“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所以可发生头痛。“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病者,头痛”,因胆足少阳经可“上抵头角”,故能引起头痛。《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综上,说明十二经脉都与头部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说明头痛的发病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

2.2 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与头部联系最密切虽然十二条经脉都与头部有所联系,但是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与头部的联系最为密切。足太阳经循行均经过后头部。《灵枢·经脉》曰:“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结于枕骨,上头”。手足阳明经循行均经过前头部: 《灵枢·经筋》曰:“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灵枢·经脉》曰:“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手足少阳经循行均经过侧头部:《灵枢·经脉》曰“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灵枢·经筋》曰:“足少阳之筋……循耳后,上额角”,“手少阳之筋……循耳前……上乘颔,结于角”。足厥阴经脉循行上巅顶:《灵枢·经脉》曰“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2.3 脏腑通过经络与头发生联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每一经脉上都分布着一定数目的腧穴,而这些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就是说,十二经脉内连于脏腑,而脏腑又通过经络与相应体表腧穴发生联系,因此,外界各种变化可通过体表腧穴内传于里,影响脏腑功能,而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也可以通过经络气血反映至体表腧穴。另外,“脑为髓海”,五脏输布气血上注于脑,故头痛的病因与五脏有关。

3 循经取穴治疗头痛的思路与方法

3.1 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从马王堆医书可以发现经络辨证的雏形。《足臂十一脉灸经》有一处记载:足少阳脉其病枕痛,并提出用灸法治疗。《内经》及《伤寒》时期,对头痛经脉辨证,均以六经分治。《素问·缪刺论》说:“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医圣张仲景也说:“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络。”《黄帝内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经络辨证以经络系统为理论基础,它是针灸临证诊断、辨证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循经取穴是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针灸临床治疗,它是针灸临床组方的基本原则。《内经》中记载:“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针灸问对》中论及:“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庶得随时应变之理”,《医学入门》中也有记载:“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上述理论均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循经取穴的原则选穴配方治疗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循经取穴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探讨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不仅可以在病所局部的经脉上取穴治疗局部病症,而且也可以利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远隔病所的部位循经选穴,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这种取穴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循经取穴,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5]。根据《内经》中认为的“针灸疾病主要有脏腑和经络之分”,以及各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可知头痛是一种典型的针灸经络疾病,其发病多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及厥阴经经气不利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在治疗头痛时,除选取头痛所在经脉在头部的穴位,还需特别注重选取所在经脉远端(通常是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关于循经取穴治疗头痛取得显著疗效的报道,如刘艳琴[6]采用循经取穴法治疗83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循经取穴组治疗优势一直从针刺治疗结束后(入组4周)持续存在于入组24周。李怀烈[7]运用循经取穴治疗原发性头痛,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循经取穴可以提高针刺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深入开展循经取穴的规律研究,阐明其科学内涵,对于发展针灸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重要意义。

3.2.1 临床分型 由上可知,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均直接循行上头,与头部联系最密切,因此,根据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在头部的循行和头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可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以及厥阴头痛。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为阳明头痛,两侧头部疼痛者为少阳头痛,巅顶或连于目系者为厥阴头痛。

3.2.2 选穴配方 临床治疗头痛时,我们强调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进行近端与远端配穴,同时注重八纲及脏腑辨证。即综合分析患者头痛的病史、症状、体征,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辨别属于哪条经脉,依据其经脉的循行,选取头痛所在经脉在头部,还有远端(通常是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同时辨别头痛证型进行辨证取穴。头痛主穴取局部百会、风池、阿是穴,太阳头痛局部加风府、脑三针、脑上三针,配以远端后溪、昆仑;阳明头痛局部取穴加头维、太阳、印堂,配以远端合谷、内庭;少阳头痛局部取穴加颞三针、颞上三针,配以远端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局部取穴加四神聪,配以远端内关、太冲。与此同时,根据八纲及脏腑辨证,患者头痛证属风寒者配风门、列缺,风热者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配头给阴陵泉,肝肾阴虚、阳上亢头痛配太溪、三阴交、太冲,痰浊头痛配中院、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若头痛伴有兼症,如眩晕、心烦、失眠等,应注意辨清脏腑经络,加用相关穴位。另外,临床上,根据古人总结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这些针灸原则,施以一定操作手法。

3.2.3 病案举例 王某,女,42岁,2018年12月21日初诊。主诉:巅顶空痛3周余。曾自服芬必得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每次用手捶打可稍有缓解,伴有头晕、腰酸、心烦易怒、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盗汗,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循经辨证根据《灵枢·经脉》记载的“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诊断:厥阴头痛。治疗:百会、风池、阿是穴、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太冲、太溪。以上穴位均取双侧。手法:太冲泻法,三阴交、太溪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使针感循经扩散。次日复诊头痛减轻,继续前法治疗10次后头痛及其余诸症基本消失,再巩固治疗3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3.3 穴解上例中根据症状及病史可知,患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清窍失养,辨为厥阴头痛。治宜平肝潜阳、益肾滋阴、通络止痛。穴取局部百会、四神聪、风池、阿是穴可疏导头部经气,且风池为足少阳和阳维脉的交会穴,可以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此外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经、督脉的交会穴,位居颠顶,泻之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补之可升清阳、调气血以养脑髓。百病皆可治,故曰百会。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可镇静安神,清利头目,醒脑开窍。远端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补之可滋阴益肾平肝。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之输穴,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和五输穴之输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难经》曰:“输主体重节痛”,太冲泻之可平肝潜阳、通络止痛。太溪补之可滋阴益肾。纵观以上,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八纲及脏腑辨证组方,全方远近相配、标本同治,诸穴合用,共奏平肝潜阳、益肾滋阴、通络止痛之功。在辨证施治原则的基础上,突出临床经验,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4 调护

头痛与年龄、性别有极大关联,与情绪、体质等也有关系,此外,疗效与病程有很大关联,因此,我们提倡注重早期及时有效的防治,外感头痛,治疗较易,预后良好。内伤头痛,虚实夹杂,治疗较难,疗程较长,故应坚持治疗,方可见效。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生活调护,因此要嘱咐患者切忌“散其精,耗其真”,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各方面压力增大,加之其他各种不良因素,头痛成为当今时代的流行病之一,其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头痛除了会引起躯体不适,还会影响睡眠、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病痛和无尽烦恼,因此我们鼓励患者及时就诊,积极面对,调整不良生活习惯,舒缓压力,治疗与调护结合,进而疏通全身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以减轻症状,恢复健康的生活。中医在治疗本病上具有近、远期效果好,无副作用等明显优势。最为关注的是针灸治疗,有研究表明[8],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的针刺镇痛效果存在差异,而远端取穴是提高针刺镇痛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采用针灸治疗本病时要重视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循经远端取穴,另外临证时需细心辨证、选取穴位,且要注意行针激发循经感传,使得气至病所,方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代针灸病谱研究显示头痛是针灸优势病种之一,临床疗效好,但缺乏一定的标准,且目前针灸治疗头痛机制方面研究较少。

猜你喜欢

循行厥阴经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