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在小学习作中走向融合
2020-02-14张艳洁
摘 要:新时代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语文美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更是关乎全社会,全人类的事。它重视个人审美体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塑造人格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境主要来自于学生、教师、家长等各个层面;要抓住其肯綮,把握美育的规律,紧扣时代的特点,挖掘美育的内涵;找到语文美育在小学习作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语文美育;小学习作;三年级
语文审美教育也称“语文美育”。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听、说、读、写及其他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对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但它在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缥缈”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把语文知识印上一个“美”的标签,在教学形式上使用华丽的教学手段,“美”虽无处不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要真正接收到美的熏陶,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查的形式,探索有效的途径,使语文美育在小学习作中的走向融合,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标准,让学生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审美观。
一、语文美育的产生及发展
“美育”一词最早是德国诗人、美學家席勒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启发,于18世纪末在《美学书简》中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目的是想通过美育的方法来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净化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的鉴赏能力,帮助他们人性的回归。在民国时期,蔡元培老先生曾经说过:“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需要一种独特的感知,人们通过这种感知,产生一定的定力,并从感知中获得快乐。语文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家吴俊教授认为:“语文美育,是把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具有审美氛围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起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1]
在小学习作中,语文美育的融入增添习作与生活乐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乐成长。在新时代时期,语文美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以下简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5]语文美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养成独特感受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表现美,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人生乐趣和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
二、语文美育在习作中的实施困境
习作阶段,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习作是学生审美情趣的一种表达,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实施困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阶段发展与美育不接轨
小学习作阶段,在“课标”中明确划分为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第二学段中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2]。之所以规定每一学段的习作是学生阶段性发展的重要性。
习作,一般作为写作的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美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如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猜猜他是谁”和第六单元的“这儿真美”都是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让身边的人、物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观察能力。教材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编排,习作内容也是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关。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如果没有落实“一个萝卜一个坑”,发生阶段性跳跃,会造成习作与美育发展不接轨。
2.教师虚假教育与美育不对等
在教育这一行业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示范者。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上去,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走好语文美育的前提,两者之间成正比,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美育。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师是否有对这一个行业的热爱,是否心中有学生,是否心中有爱,是否有奉献精神,这都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把语文美育传播开来,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才能促进学生乐学、善学,才有利于学生习作。
但是,学生面对升学问题,所以大多数老师迫于家长的压力只教套题作文、宿构作文,“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强的负面作用。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3]-5在语文美育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通过对事物或者活动的感受、体验,将“自然的人”上升到“道德的人”,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触,才能获得其中的感悟,才会在习作中将其畅义深情的表达出来,才会写出真话、实话、心里话。教师给出的模板太多,容易造成学生的固定思维,比如“五子登科”捡票子、抱孩子、扶瞎子、让位子、擦窗子等,一系列旧话题、旧题材在学生的习作中泛滥,导致学生的发展空间狭小,虚虚假假的习作,与美育发展不对等。
3.家长盲目跟风与美育不相融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社会里,家长开始“炫娃”模式,成为父母后,见面必谈话题离不开孩子,孩子成为父母之间攀比的一个中介物,你家的孩子学什么,我家的孩子一定不能落下,也要去学,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盲目投班。最终的结果,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缺乏过程的审美。
笔者在黄冈市S小学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个班的习作,大多数一样,经跟踪调研发现,这是他们在辅导班训练的结果,大家的答案都是辅导班给的。家长本着学好的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但在辅导班的过程中,受风气的影响,审美视角并没有打开,审美风气与美育形成了一种不相融。
三、语文美育在习作中的实施肯綮
在小学习作中,要抓住其肯綮,从美育的规律,时代的特点,美育的内涵这三个方面来讲,落实习作,把握美育的关键点,让美育在习作中融入得更好,实施得更贴切。
1.把握美育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以事物内在的关系存在于过程中,而语文美育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审美教育者、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方法、审美态度等,来塑造学生纯净的心灵,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能够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语文以听、说、读、写为主的基础之上,要注意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1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能力,遵循语文听、说、读、写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规律,发展其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语文美育规律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天性,让学生学会感知鉴赏,通过自身的体会,把独特的感受、感悟运用在习作中。
2.紧扣时代特点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新新元素在不断的更新,热点问题在我们的视野中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中,要紧扣时代的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语文美育教学的过程中,构建美育体系,培养新型审美人才,弘扬美育精神。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是引领语文美育融入小学习作的努力方向,让学生的习作充满时代特点,吸收新新朝气,有活力,有动力。
时代的更新变化,是学生习作的良好素材。第一,材料比较新,新观点、新气象、新思路、新发展;第二,用法比较活,不管在什么文章中皆可加入新新元素,使用材料的方法也比较灵活;第三,辐射范围广,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大国,也是一个崛起的强国,她能与世界相连,学生在接受知識时会更广,审美视角也会得到扩展。
3.挖掘美育内涵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者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5]-21我们应该通过语文美育教育为我们挖掘美育内涵,因为美育不仅仅是情操的教育,还是心灵的教育,应该鼓励全国各地和各校积极探索、形成特色、做出成效,把语文美育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践行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习作教育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美育的教育环境下,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学生在习作的前期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情趣,会将自己的情感迸发出来,有助于为写作奠定基础。
在语文美育的教育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审美方法,给学生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通过语文美育提升学生审美态度,“审美态度作为进入审美经验的准备阶段,其中有个关键环节,即审美注意。审美注意就是审美态度碰到具体对象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面。这种注意力与一般的注意力不完全一样,它主要是一种对于形式或结构的注意。”[6]-323审美注意对于学生习作的观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深入挖掘,才会有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感受;才知道审美内涵存在的界定面。
四、语文美育在习作中的实施策略
依据语文美育的产生及发展,同时力求摆脱语文美育的实施困境,把握实施的肯綮,笔者认为,语文美育的实施策略应该落实到实处,激发学生对语文美育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凸显例文价值,课文与习作结合;第二,遵循习作规律,仿写与创作结合;第三,关注习作主题,习作与游玩结合。
1.凸显例文价值,课文与习作结合
教师的教学不是文本的教,而是要凸显文本的价值,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对文本进行补充,拓展。
部编本教材的习作与单元是紧扣一个主题来展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凸显例文的作用,依附课文来进行习作。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分别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帮助学生学习想象的方法,梳理想象的语言,感受说话者的心情,动作等。而本单元的习作题目是“我来编童话”,借助关键词,发挥学生的想象,描述故事里面的主要角色,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
借助课文的张力,在文本阅读当中,初步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让课文与习作相结合,学习文本中的方法,凸显例文的价值。
2.遵循习作规律,仿写与创作结合
习作的仿写与创作需要审美意识作为枢纽带,审美意识即是人们面对不同事物时产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审美观念,同时,还有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审美心理。仿写必须要有依据,而创作过程,一定要有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遵循习作的基本规律,做到有理有序。
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实验”该习作单元通过实验记录主要信息,用记录卡或者图表进行整理,但是在写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仿写,其中的内容,需要学生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把其过程的独特内心活动、对事物的感知、理解进行描述,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既仿又创,才能把习作的表达发挥到极致,偏离哪一个方面皆不可行。
“我做了一项实验”这一主题是一个事物的探究过程,必須有原因,有过程,有结果,需要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遵循习作规律,不能先有结果,反推过程等一系列不合逻辑的想法。实验的规律性原则,仿的是步骤写法,创的是过程细节,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是自己的,别人是无法僭越的。
3.关注习作主题,习作与游玩结合
在美育活动的建构中,如何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去探索美育的可感性,这就需要强化的学生审美感知,让学生在游玩中能有独特的注意力,独特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学生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美的存在。
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高兴”这一主题,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玩得最高兴的一件事,或者印象特别深刻的事。要求描述当时玩的场景,表达的内容要契合快乐的心情。本单元的习作中,展示了图片进行辅助借鉴,一个小男孩想到了和同学扳手腕,和朋友坐过山车,和父母去动物园,和爷爷去钓鱼等场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个情节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备选素材,如:学校的运动会,食堂打饭,走廊踢毽子等等。每一次游玩总是有一些快乐的场景出现,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法,分享快乐场景,去表达其审美感知。
学生在这种无意识的游玩中,通过回忆一件快乐的事,描述其中美好的细节,说明学生在当时的情景中,是接受了美的熏陶感染,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美育在小学习作中的实施,我们要先了解它的产生,找到在习作过程中的困境,抓住其肯綮,落实实施的策略。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方法,语文美育的融入使整个习作教学充满了情趣,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得到丰富的发展。通过语文美育的教育,学生获得一种愉悦和自由的平台,在整个习作的过程中,它的目的、过程、状态、结果都是和谐的。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教师在习作教学时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俊.语文美育理论和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5]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7] 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1.
作者简介:张艳洁(1993年——至今),女,汉族;重庆人;黄冈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