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须从“实”字出发
2016-01-06夏丽
夏丽
摘要:小学习作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精神。本文从目前小学习作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习作 问题 对策 实写
小学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写作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教师要时刻跟进指导,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措施。目前小学习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虚假成分太多,文章的内容大都是学生编造出来的故事,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显得枯燥无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年级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想让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
一、正确诊断.找出习作的病因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真实的东西,关键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素材可寻。
1.缺少观察.眼中无物
缺少观察这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现在的学生对自然缺少亲近的机会,没有感情的沟通又怎能去观察。记得三年级一次课后小练笔,写一篇观察日记《放学路上》。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写实”就好,就是把放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人事如实描述下来就可以。结果,很多同学却犯难了,“放学路上都是往家赶的学生,哪有什么可写啊。”20分钟过去了,学生的作文本还是空空如也,有几个学生写了一点也是大白话,还有部分学生写了几件事,结果都是编造的。教师提示:“放学路上的花草树木也是可描写的对象。”但是很多学生根本想不起来路旁有哪些具体的植物。由此可见,学生对身边看似最熟悉的事物却视而不见。
2.远离生活,素材贫乏
现在的学生幸福着,却幸福得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因为有作业,放学后不能和同伴疯玩。因为要学习,不用操心衣食住行。因为车多人多,中年级的学生上学放学仍然要家长接送,学生只能生活在像“真空”一样的环境中。即使在学校,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同伴、教师交流聊天。他们唯一的乐趣便是周末在家里玩电脑。所以,学生的作文素材少之又少,想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文,确实有难度。
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只是当作任务去完成,所描述的生活场景也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内心感受大相径庭。试想,这样的作文又怎能打动读者7在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时,80%的学生会选用“雨夜生病,妈妈背着上医院”的材料,根本与生活事实不符。其中尤感不符实际的描写有:“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妈妈几欲跌倒……”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这种虚假材料的应用确实要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3.指导不力,模式单一
现在的习作教学正走在两极分化的道路上,有的教师用“八股文”框住了学生的思维,作文指导只是“三段式”或者“四段式”,没有个性特色,几乎千篇一律。单一的模式,使学生的习作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有的教师则主张“自由创作”,因为课程标准中也有“尽量减少表达方式对学生的束缚”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创意表达。于是教师对写作要求就完全放手,遇到习作课,教师便放手学生信马由缰,出示题目,解题写作。学生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选材不典型,描写无顺序,根本没有发挥出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从“实”写作.分析操作可行性
说真话,抒真情,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学生天性活泼,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对习作就可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天性活泼.热爱生活
让学生说真话很简单,关键是要把“真话”整理成文。单方面要求学生,效果不会很好,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组织活动,让学生即时描绘。只要学生感兴趣,教师做相应的指导便可以形成一篇文章。学生如果能够在写作中体验到乐趣,并找到写作章法,掌握写作技巧,那他们便可以轻松应对书面表达了。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热情,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事。
2.减少束缚,张扬个性
小学生的写作,只要有章法,便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虽然想收获的是“文质兼美”,但形式毕竟还是外在的东西,只要学生能够写“实”,形式的规范就不是难事。所以,教师在作文指导时,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容上提高质量,写出感动人的内容,形式的安排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而定。
3.互批互改.激发热情
互批互改可以对学生起到“说真话”的监督作用,学生在生活中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无论什么题材的内容,学生在写作时就是不能乱编。虽然教师也给学生讲过,写作时可以有艺术创作,但还是要有一定的生活原型。教师收作文之前安排学生互批互改,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写真事的热情。
三、对症下药。制定策略妙应对
面对学生空话连篇的作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张开发现的眼睛,注意观察身边事,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指导观察,流露真情
指导观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突破口,只要学生眼中有物,思维就可以优化整合,在大脑中形成信息库。小学生的观察多属于“无意观察”,比如让学生写一位最熟悉的人,学生竟忘了妈妈长什么样子,她最喜欢穿什么衣服。妈妈在学生的眼里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便是把学生的“无意观察”变成“有意观察”。
比如春天观察校园里的迎春花,学生观察后,只能描绘出成串的黄色,开得很灿烂。至于每朵花有几个瓣?形状像什么?花蕊长什么样?花蕊什么颜色?对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想到。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必要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无论观察什么要有方法和步骤。对植物的观察要注意其形态特征,对动物观察要注意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对周围人事的观察要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这对小学的孩子来说难度有些大,但是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如果学生能够身到一处,眼中有物,心有所感,并能诉之笔端,就具备了写作的基本素质。
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比较辛苦的,需要随时提醒学生,并制订出训练方案。教师每天要有“问一问”的安排,学生要有“说一说”的环节,哪怕是说给同伴听也要坚持说。循序渐进的训练,“有意观察”便融入学生的日常习惯,“说一说”也成了学习常态。
2.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厚积薄发,只有积累足够多的素材,在写作时方可文思泉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影响,从而可以表达出真情实感。习作就是描写生活的,每个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同就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感觉,流泻于笔端的就是独特的心灵感受。
学生的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就更多了。“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只有在积累中筛选、消化、吸收,最终才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有了信手拈来的乐趣,写作就成了有意思的事。关注生活,要让学生真正去体验,教师还要做通家长的工作,要放手学生去尝试。比如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第一次做饭炒菜”,这就需要学生真正自己去做一做,去体会“第一次”的手忙脚乱,去品尝亲自做饭菜是什么滋味,感悟长大的欣喜。教师要让家长明白亲身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让家长配合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
积累生活素材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写观察日记”。“写”的过程是学生组织语言的过程,日记没有篇幅的限制。刚开始写观察日记时可能都是流水账,小学中段的学生,只要能够组织出比较通顺的句子就是成功。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记录所观察到的事情,可以图文并茂,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同时,还可以随时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妙词佳句,这些都是有助于积累素材的方式。
3.加强指导,仿写创新
写作指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教师的作文指导并非要固化学生的思维,形式上要像文,就要把握开头结尾的技巧。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怎么写”。文章开篇的方式多种多样,对小学生而言,能够在文章开头扣准题目,交代好写作的目的就是成功的。在叙事时要有头有尾,懂得人物对话的转换,事件的叙述要完整。文章的结尾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最好能够点题或者与文首相呼应,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这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当然教师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需要反复练习,学生才能逐项落实。
小学习作写作指导,最初可以仿写。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例文,或者直接用课文作为仿写的例子。因为“例文”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真切感受到哪些地方是优点。比如在学习了《石榴》一课,教师布置写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石榴》的特点,文章开篇写了石榴产地,这是可以忽略的。然后作者描写了春天石榴的叶、夏天石榴的花、秋天石榴的果以及石榴的味道。分析了文章特点后,学生就可以学习到在描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想到哪写到哪。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仿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只要学生在行文过程中能够用到一种修辞就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
写作指导方法很多,对小学生而言,仿写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仿写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仿的是文章的形式和语言的特点,是为了给学生以启发。小学教材中的习作主题大都有相同主题的课文作为例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挖掘这一资源,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有效迁移,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习作教学,教师首先要教学生端正从“实”的态度,在选材和成文时要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告别假、大、空。其实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景,切实体会身边情,就可以写出感人的作品。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将会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