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痛风、肾衰的致命祸首
2020-02-14陆家仕
陆家仕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以往引发肾衰的疾病多是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痛风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而肾病正是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对糖尿病肾病和痛风性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由此引起的肾衰正迅速增多,并日渐成为肾衰的主要病因。专家同时提醒,尽管糖尿病、痛风属于终身性疾病,但如能将这两种病长期控制在理想状态,并定期监控腎脏状况,在肾病发生早期得到正规治疗,则有可能避免或延缓糖尿病肾病和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发展。
提防糖尿病肾病发展为肾衰
黄老师今年53岁,3个月前检查出肾功能衰竭开始做血透治疗。在其病历上醒目地写着“糖尿病史10年”,也就是说他从43岁就步入了糖尿病患者行列,这是导致他肾衰的根源。以为身体没什么不舒服就没事儿了,所以一直没有认真控制血糖。三年前他开始出现乏力、疲劳的肾病症状,当时觉得是工作累了休息一段就会好,直到三个月前血压持续增高、连站立都困难才到医院检查,已是肾衰。
在肾衰患者中,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病患者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但随着糖尿病的流行,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现已占血透患者的30%,这个比例在不断上升,而在欧美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是血透治疗的首要人群。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一般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均有可能发生并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权威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衰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每5个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1人将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已成糖尿病主要死因。约1/4痛风患者死于肾衰,85%痛风性肾病为30岁以上男性。
“富贵病”痛风也是导致肾衰的另一祸首
许先生今年56岁,45岁时就患了痛风,当时不了解这病会对身体带来怎样的伤害,治疗上也断断续续,有症状了才想起吃药,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没有做相应调整。6年前,有一段时间他觉得心脏不适,所有心脏病检查都正常后,才做了肾功能检查,结果已是肾衰,而此前他已有1年多持续性、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食欲不振、身体疲乏的肾功能减退症状。如今他已经接受了6年血透治疗。
被称为“富贵病”的痛风,近几年发病率日益上升,目前国内有超过1500万的痛风患者,而潜在患病人群已达1.2亿,以往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而现在30岁左右的男性也非常多见。痛风发病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海鲜、鱼类、动物内脏,特别是心、脑、肝、肾等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人体内血尿酸浓度长期超高造成的。
关节炎和肾病是痛风最主要的并发症,由于关节疾病具有疼痛性能引起痛风患者的普遍关注,而肾病的隐匿性让很多痛风患者放松了警惕,更在不知不觉中让痛风患者走入了肾衰患者的行列。痛风性肾病也称尿酸肾病,是由于痛风所致的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肾脏病变,约有17%至25%的痛风患者因肾衰死亡。以往痛风性肾病只占血透患者的1%,但现在所占比例日益上升,专家预测未来10年,因痛风和糖尿病导致的肾衰将占血透患者的一半以上。
常做尿常规监测肾脏,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阻击糖尿病和痛风病。
糖尿病和痛风患者预防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和血尿酸,在此基础上预防和监控肾病,一般患病3至5年就应每天测血压、每月测尿常规一次,有条件的每3至6个月检测一次尿蛋白排泄量,力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35%的糖尿病肾病、绝大多数痛风性肾病早期可以治愈,其余早期干预可以极大延缓肾病发展。一旦出现贫血、疲劳、厌食、血压居高不下、视力下降等肾病中晚期症状则难以控制,只有尽早接受正规治疗,而不是到处寻求秘方才能确保患者生命质量。
糖尿病和痛风患者预防肾病还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慎用肾毒性药物。生活方式应改变以往多坐少动的习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还应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另外,还要从饮食上加以调理,糖尿病患者在计算出每日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调配糖、蛋白质、脂肪的比例。采取低蛋白质低脂饮食,以摄入优质动物蛋白如奶、蛋、禽肉等为主,如已出现尿蛋白者,则每日每公斤体重进食的蛋白质应少于0.8克,但应防止营养不良。盐的摄入在每日5克以下,平时应少吃咸蛋和咸菜等腌制品。如已经出现浮肿,盐的限制更要严格,同时限制饮水量。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在饮食上必须限制高嘌呤食物。目前已知含嘌呤量大的食物主要有肝、肾、心脏、胰脏等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鳕鱼、马哈鱼等鱼类及其鱼卵,咸猪肉、羊腿肉、野鸡、鸽肉等肉类,痛风患者要少吃或不吃上述食物,可适当选择新鲜猪肉、鸡肉、淡水鱼以及奶类来补充所需的蛋白质;新鲜蔬菜则可多吃些,有利于预防痛风性肾病。
编辑:迟昊 XuDaPing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