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的多元视角审视
2020-02-14陈宝荣
陈宝荣
初中生接触小说,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思维认知,而不应当只局限于浅显的故事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建议教师从基本描写方法、情节推动策略以及语言应用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审视指导,现以《孔乙己》为例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一、基本描写方法视角的审视
一篇成功的小说,其情节和人物往往会闪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从而给读者以深刻启迪,对于《孔乙己》一文来说,其人物塑造的成功更是足可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鲁迅先生对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可谓经典。
首先,在外貌描写方面,作者使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之上时,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又站着喝酒的人,这看似简单的描写便已经充分显现出了这一人物的社会地位,穿着长衫表明了他的读书人身份,站着喝酒表明其穷困潦倒,很生动地说明了他对于上层社会生活的渴求之情。而他青白且带着伤痕的脸,它破旧且肮脏的长衫,又可以使读者看到孔乙己惫懒的一面。
其次,在语言描写方面,孔乙己喜欢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在其偷书被抓到时,辩称窃书不能算偷,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比较迂腐,同时又善于自欺欺人,另外,当孔乙己被人打断腿之后再次来到咸亨酒店,别人给他以冷嘲热讽,他却依然坚称自己的腿是跌断的,其迂腐执拗之态溢于言表。
第三,在动作描写方面,孔乙己的迂腐和善良则是同时存在的,在小说里面,他教孩子们认字,并且给大家分茴香豆,如果有人再要,他便着了慌,立即把碟子罩住,这样慌张的动作,被作者刻画得十分生动,人物个性可谓呼之欲出。
最后,在神态描写方面,也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提示,如有人向孔乙己提出疑问“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个时候,孔乙己出现了明显的脸色变化,先是颓唐不安,又是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读者此处,相信大家可以从神态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二、情节推动策略视角的探索
教师在指导初中生阅读小说时,要求大家对情节加以把握,这是一项基本的前提条件与素养要求,而把握情节的程度则有深和浅的区别,浅层次的情节把握,只要求学生理解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在此基础上过渡到深层次的情节把握状态,特别是对情节推动策略进行重点审视。比如在阅读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们都能够注意到它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与时代的悲剧,孔乙己本人之死是这出悲剧的突出表现,而孔乙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作者怎样让情节自然向前推动,非常值得学生深入思考。事实证明,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充分的认知小说的铺垫手法,以及人物个性形象的刻画秘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逐步发现小说《孔乙己》里面,有多次递进式铺垫,这些铺垫让当时民众的精神状态生动的展现出来,产生了使人不由得扼腕嘆息的悲剧效果。
第一次是酒店的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他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是咸亨酒店掌柜的在结账的时候自然产生的意识,若是掌柜不结账,若是孔乙己没有欠钱,那么大概真的没有人会想到世间还有孔乙己这么个人。他长久没有来,“长久”是多久呢?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十几天,人们便自然会心生疑惑:孔乙己好酒,有钱一定来这里喝酒,但这么多天没有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悲凉的氛围便自然生成。
第二次是酒客提到:“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怎样”“谁晓得”是不经意间的答话,“许是死了”则是自己的看法,这种表示可能与也许的模棱两可态度,表明了孔乙己被人打断腿的事实,但却没人证明他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是一种与客观实际相符的说法,更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他因何会做出这样的推测呢?因为他对孔乙己的个性比较了解:他喝酒、他偷书,他的做法与丁举人的凶残相逢,必然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这次情节推动策略的应用,让孔乙己命运以闲聊的形式出现在酒客口中,而酒客们却只是将他视作谈资,其间并没有体现出丝毫的怜悯之情,悲剧的氛围又加深了一重。
接下来,作者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在这悲凉肃杀的季节里,酒店的生意也比较冷清,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简单的一句话,在没有一个顾客的咸亨酒店里,显得如此突兀,这句话让酒店的冷清与沉寂被打破,酒店又开始出现了笑声,此时的孔乙己双腿已经断掉,两相映照之下,他的形象、动作与声音进一步昭示了他的死亡结局,如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等描写,让其已经濒临绝境的状态被刻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物质之匮乏、精神之萎靡似乎都预示着:这个人活不太久了。
通过一系列或正面刻画、或侧面表现的方法,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构造出了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最终把孔乙己这一时代下的悲剧人物送到了人生的尽头,如果学生能够推演出本文情节后面的逻辑规律,相信定会更加佩服作者的创作手法之高超,并从中得到艺术的启发。
三、语言应用技巧视角的深化
教师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孔乙己》这篇小说的阅读进程,使学生对于小说的探索思维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整个过程中既要从宏观视角分析小说的人物个性与情节走向,也要从微观视角对小说的语言应用技巧进行揣摩,事实证明,越是经典的小说作品,越应当两者兼顾,而不可偏废宏观与微观的任何一个方面。对于《孔乙己》而言,其小说语言应用技巧可谓相当纯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些典型语言技巧,会让文本阅读的思维更加完善。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孩子们吃完豆,依然不肯散去,还想再吃,他们的眼睛都望着碟子,这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其中这个“罩”字可谓妙绝,盛茴香豆的碟子并不大,他如果想护住属于自己的茴香豆,是完全没有必要慌的,但他却伸开五指“罩”住装着少量茴香豆的碟子,按照《说文解字》的记载“罩,捕鱼器也”,可以想象,当时孔乙己的动作势必如捕鱼的网一样张开瘦削的手,迅速而无声息地护住那个碟子,一个“罩”字既罩住了面前的吃食,也“照”出了人物的呆滞与天真、颓废与有活力、善良与自私,复杂的人物个性似乎只有这个字才能得以体现。
我们还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说明作品语言应用技巧的纯熟,比如作者写孔乙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然后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 不多也”一句本来是《论语·子罕》中比较严肃的话,是孔子关于自己多才多艺原因的解释。孔乙己在防止孩子抢自己茴香豆时候引用《论语》中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回味的细节,而且对这个细节的分析是开放式的,我们既可以认为孔乙己是无意识的引经据典,也可以认为他是有意识的开玩笑,两种看法将产生对孔乙己的个性的不同认知,这是十分有趣的事。
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对《孔乙己》这篇小说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才能够从中发现文字表象下的深层次涵义,而这种挖掘则不必局限于某个特定角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多元解读的目标落到实处,带领学生分别从基本描写方法、情节推动策略以及语言应用技巧等方面审视小说,从而真正弄懂小说,发现其中闪现的艺术光辉。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