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2021-11-02卢大年牟旭红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酒客茴香豆一碟

卢大年 牟旭红

一、一碟茴香豆

茴香豆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三次与孔乙己有关。第一次是小说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时提到酒与菜,一并介绍了茴香豆的价格,“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第二次是孔乙己经济宽裕时用现钱买酒,“‘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第三次是孔乙己考“我”并教“我”识字,“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当时“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第四次是写孩子要孔乙己的茴香豆,“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直起身又看一看豆”。

第一次写茴香豆是为了介绍茴香豆的廉价,一文钱一碟的茴香豆,是咸亨酒店价格最低的“下酒物”,甚至连下酒菜都称不上,“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足以见出茴香豆的廉价。第三次是孔乙己与“我”的一次对话,虽然并没有提及当时是否有茴香豆下酒,但当孔乙己考“我”时即兴考查茴香豆中“茴”字的写法,应是即景生情,由眼前实物想到考查的内容。四次中三次都围绕主人公孔乙己写茴香豆,说明第一次看似不经意地介绍茴香豆,其实是别具匠心——为后文写孔乙己的茴香豆做铺垫。

孔乙己所欠的十九文钱里,一定有三碟茴香豆。孔乙己在经济宽裕的时候也只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所以,十九文不是一次所欠。孔乙己也不可能一次买两碟茴香豆。由此推知,十九文的欠账一定由四碗酒的钱和三碟茴香豆的钱构成。不管是三次五文(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加一次四文(一碗酒),还是一次九文(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加两次五文,十九文的欠账中一定有三碟茴香豆。可见,一文钱一碟的茴香豆是孔乙己常用的下酒物。经济窘迫时,孔乙己赊账喝酒都不离茴香豆,足以见出他对茴香豆的钟情。

“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的孔乙己,喝酒还要常常买一碟茴香豆作为下酒物,这算得上是他的一个独特癖好。喝酒必须要下酒物吗?应该不是,短衣帮虽然“大抵没有这样阔绰”,也没有要茴香豆下酒。况且,黄酒酒精度不高,下酒菜不是必要之物。他是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吗?也应该不是,孔乙己引以为傲的是“长衫”象征着的读书人身份,精神贵族的意识决定了他不会借用物质层面的茴香豆去显摆,以示自己與短衣帮的不同。那他为何如此钟情茴香豆呢?

文章第四次写茴香豆是集中围绕茴香豆展开的。“有几回……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有几回”意味着不止一次给孩子们茴香豆,常常这样。只有一碟豆子,又给前来的小孩子一人一颗,最后所剩不多,孔乙己对小孩子充满了慈爱。他形象怪、行为怪,却对孩子慈爱。可见,他是将茴香豆作为哄小孩子的物品,这是他怀有慈爱之心的表现。心中有爱,应该是得益于儒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熏染的结果,这和他作为“读书人”的身份紧密相关。给邻居小孩茴香豆,既是他发自内心的真爱,也是他在孤独的世界里,和唯一能够平等交流的对象——单纯的孩子之间的一次沟通交流。茴香豆成了他心中真爱的物质载体,也是他与单纯的孩子交流的物质载体。

凉薄社会里的成人施加他野蛮的暴力,施加他冷酷的精神暴力,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少年的“我”又对他不屑一顾,还未长大的孩子们还是单纯的。“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这是孩子的本性——对欢乐的好奇与追求,他们不知因何而笑,他们可能也跟随众人哄笑,但他们没有恶意,他们发现了孔乙己是慈祥、善良、可亲可敬的,他们用单纯的眼光投向孔乙己的茴香豆。孔乙己毫不吝啬,一人一颗,不含有任何功利色彩。孔乙己用茴香豆回报了孩子因单纯而投向自己的毫无恶意的目光,这目光是孔乙己在凉薄世界中在其他地方未曾发现的。孩子的单纯温暖了孔乙己,他也用一颗颗茴香豆温暖了整个鲁镇。

一碟茴香豆除了是孔乙己在孤独的世界里与单纯的小孩交流的桥梁之外,其基本的功能是下酒,这也提高了他喝酒的品位,放大了他喝酒的乐趣。有一碟茴香豆下酒,酒就喝得从容自在、悠然自得,从而提升了孔乙己喝酒过程中的精神享受。

二、一碗滋养精神的酒

《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有三种酒客:穿长衫的、短衣帮和孔乙己。三种酒客,喝酒的方式不同,喝酒隐含的目的不同。其中孔乙己最为特殊,一个人成了酒客中的一类,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客人“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他们喝酒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主要是为了打发空闲的时光。短衣帮“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他们喝酒是为了“休息”。对于孔乙己的喝酒,小说中写道:“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好喝”说明孔乙己喜欢喝酒,成为咸亨酒店的常客可以为证。那么他为什么“好喝”?他喜欢喝酒隐含着怎样的目的?

孔乙己喝酒不在乎酒的品质。小说中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为防掌柜的在酒中掺水,短衣帮“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短衣帮“亲眼看着”,看的是自己是不是被骗。孔乙己怎么样呢?作为一个长期的酒客,孔乙己一定知道酒中掺水的秘密,甚至可以说,酒中掺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为长期饮酒养成的口味,孔乙己一定能够尝出酒中掺水的多少,但是孔乙己从来没有监视过“我”。由此可见,孔乙己不计较酒的好坏。

不计较酒的好坏,能用孔乙己具有达观思想去解释。虽然一次次受到侮辱,然而孔乙己一次次继续出现在咸亨酒店。可以看出,孔乙己对于侮辱他的人从不计较,进而无视,甚至鄙视,这源于他具有的达观思想。明知酒中掺水,却从不监视“我”,也是他具有达观思想的明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激动之后不久,便是“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一方面是“半碗酒”对情绪的缓释作用,一方面是达观思想的支撑。达观思想是他从书中获取的有益营养。

最后一次喝酒,孔乙己提出要求:“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可见,孔乙己的确懂酒,能辨得出酒的品质的高下。懂酒却不在乎酒的品质,只能说明孔乙己喝酒,追求不在于酒。那他在追求什么呢?

孔乙己喝酒时大多要一碟茴香豆的癖好或多或少在暗示我们,孔乙己是通过下酒物来提高喝酒的乐趣、品味。与长衫客人的打发时光、短衣帮的“休息”相比,孔乙己的喝酒不在于酒,他更在意喝酒的过程。因为思想达观支撑的精神境界也决定了,孔乙己的喝酒重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下酒之物的茴香豆是提升精神享受的必备之物,以物下酒,喝酒喝得从容不迫,是一种生活情趣。茴香豆是这碗酒的灵魂,这碗酒是孔乙己的灵魂。他喝酒的目的是享受喝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精神上的愉悦,这是在满足口腹之欲上的精神需求。

这种精神需求,与孔乙己“读过书”的经历密不可分,源自中国传统文人在生活情趣上的自我追求。从深层次上讲,发端于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今天看来,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在饮食层面上的反映。在别人看来极其普通的生活,却能从中获得精神愉悦,是需要思想境界做支撑的。孔乙己在喝酒中获取精神愉悦,与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在普通的物质生活中获得乐趣的思想境界是有些相似的。

在普通生活中获取精神愉悦,是传统文化思想在人格塑造过程中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孔乙己“终于没有进学”造成的身份错位,让这原本积极的一面,反倒成了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罪证。这体现出世俗思想与文人思想的严重分裂,从这种意义来看,孔乙己的酒,是一碗滋养精神的酒。鲁镇人永远不懂,但遗憾的是读者也从来没有正面看待过。

(作者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酒客茴香豆一碟
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到底是哪样?
画与理
引水上流
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三虾面
《孔乙己》人物的言说方式及思考
梅信
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到底是哪样?
我总觉得
绍兴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