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功能及价值

2020-02-14史坤坤沈光

学理论·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史坤坤 沈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的一种教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之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够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形势,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能够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1-0118-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为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目标方向,也为思想政治研究者们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研究。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功能及价值的分析探究,无疑是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的重要学术增长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探析

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决定着整个理论建构的质量水准。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有必要回顾“亲和力”这一学术概念产生变迁的历史,以及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认识。

(一)思想政治亲和力的概念溯源与流变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亲和力”原是一种化学和生物的学术语,特指两种原子之间的某种特性。后来,这一概念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运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在1971年出版的《Silent Messages》一书中,Mehrabian明确提出“亲和力准则”概念,成为最早定义和使用“亲和力”的学者。在他看来,亲和力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强人际交往、缩短人际距离的行为能力[2]。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亲和力被不断运用于教育学等其他领域,进而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范。当前,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内涵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认为它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具有的一种重要品质。刘恩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3]李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持续优化教育活动,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的力量,是一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推动力。”[4]庞桂甲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亲近感、趋同感和接受度。”[5]

二是认为它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有机互动。杨伟国、鲁一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同教育对象交往互动下产生的一种可亲可近的倾向力和感染力,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以及一定的手段和情境。”[6]王学俭、阿剑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和接受度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认同。”[7]

三是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不同层次的内在结构。白显良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内蕴着教学的理论魅力、实践魅力、话语魅力和人格魅力”等不同版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以对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为前提,以对教学针对性的增强为关键,以教学话语表达接地气为基础,以教学中教师的真情投入言行一致为保障”[8]。陈桂蓉、练庆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可以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两个层次,两者辩证统一。其中,“内在亲和力就是真理的力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根本发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外在亲和力就是将真理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及表达方式,具体体现为人格的魅力、教育艺术的表现及过程的和谐等”[9]。

总体来看,以上概念可以概括为“要素说”“关系说”“结构说”。具体言之,“要素说”重在把握亲和力的关键要素,“关系说”侧重亲和力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结构说”重在考察不同层次版块内容的内在关系。三类观点从不同维度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不種内涵,体现了学界对这一主题研究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界定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一事物的存在发展源于周围环境的客观需求。以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从理论系谱划分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可以归于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这种社会性突出表现在人的有层次性的社会需求上:“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1]。在这里,人的需求又可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敏锐地发现人的精神需求也是需要加以引导,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由来。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科学指南和理论依据,即教育活动不能脱离人的基本需求,需要遵循人的社会发展规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孕育而生。在我们看来,这一概念是指: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人的社会发展规律,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式,能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的一种教育力量。不难发现,相比传统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生命温度。这不仅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够在教育的内容、目标、形式、话语等方面进行改进,还是因为它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变革,从根本上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精神需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功能作用

思想是时代的精华,随社会变迁而变动。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思想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直面当今信息技术革命、价值观念多元、学生主体意识突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内容,革新方式方法,才能完成其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一)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经典原理传播给受众对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方式简单、效果明显,这种教育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范式”。但是,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种“范式”也是有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信息来源和社会利益较为单一的环境,为灌输式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国内外思潮极为复杂。客观形势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原先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需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表明,时代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我调整,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变简单灌输的“刚性”方式为具有亲和力的“柔性”方式。

(二)增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种构成因素和制约因子。其中,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注重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尊严,因而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境下,让他们自觉接受、理解、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这是因为,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过于强调理论说教,忽略了受众对象的所思所想,较少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体现。因而,近年来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吸引力和渗透力明显下降,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有所降低。所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點应是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发挥教育者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让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价值体系。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它是集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价值性于一身的课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2]换言之,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在文化知识上提高,也需要在理想信念上坚定。当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存在着一种唯知识化倾向,以课程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这种观点明显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误读,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倾向,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至少需要知识与信仰的双重视角。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授之书”,也要“传其道”,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亲和力为途径,在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上切实提高自身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维度分析其内在价值。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中任何一项要素的改变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由此观之,亲和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高校因其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广泛性。

(一)掌握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存在多个层次、多种类型。其中,代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统摄和引导作用。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如何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党和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成为考验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在执政过程中,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将其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板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的:“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一个核心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因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同程度,也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二)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高校是现代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阵地。衡量一所高校建设水平的核心标准是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质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培养的标准细化为能力素质和政治素质两类。两者比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培育“正确政治方向”的有效现代化人才更为可贵和难得。正因如此,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一重要命题。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决定了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程度。沿着这个思路,不难发现,以亲和力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更能在此基础上落实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我们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作模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不断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课题。特别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还是教育载体、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需要提高科学化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其中,亲和力概念的提出就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这一概念及其理念的提出,反映出我们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为今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Mehrabiana.Silent Messages[M].Belmont:WadsworthPublishing Company,1971.

[3]劉恩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3(5).

[4]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5]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6]杨伟国,鲁一荻.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3).

[7]王学俭,阿剑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

[8]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9]陈桂蓉,练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6(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

[1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收稿日期:2019-08-01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及提升研究”(17MLB007);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实践与经验研究”(2018SJZT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史坤坤(1989-),男,安徽怀远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共党史与高校党建研究;沈光(1979-),男,江苏滨海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