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建军教授从情志论治特发性震颤

2020-02-14胡彩云赵建军沈宗光李艳艳王天鸣

吉林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平肝筋脉特发性

胡彩云,赵建军,沈宗光,李艳艳,王天鸣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特发性震颤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并未有明确的病名,但因其临床证候与“颤震”相似,故将其归纳为“颤震”。《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有本病临床症状的描述,如“其病动摇”“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现代医家多从筋脉失荣、失控所论,主要表现为头和肢体不自主的摇动颤抖,亦称“颤振”或“振掉”。现代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呈不完全外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特发性震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总体趋势是家族遗传性发病较早,散发性特发性震颤发病较晚[1],并可使患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继发改变[2],另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50%~90%的患者酒后可缓解症状[3]。现代药物治疗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为主,由于不良反应明显,患者依从性很低,并未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4-8]。吾师赵建军教授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出发,结合临床中此类患者多伴有情志障碍的特点,从情志论治,并从中总结出“疏肝怡情,平肝止颤”的治疗方法,现将赵建军老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经验及医案分享如下,与君共进。

1 浅析病因病机

现代医家在尊重历代前辈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卜献春[9]、赵志新[10]、周盼盼[4]等都对其病因病机表述了不同的观点。纵观近代学者关于特发性震颤病因病机的研究,大多是从肝、肾以及整体的阴阳平衡来论述其发病机理。卜献春教授肝风致病的论述[9],与赵建军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赵建军老师根据《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及《证治准绳·杂病·颤振》“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手足动而头不动者,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等论述,总结出本病乃为情志失调所致,其病位在肝。认为特发性震颤的病因有二,一是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而致肝气疏泄不及;二是由于年老肾精不足,肾虚不能涵养肝木,肝气升发太过。因此诱发本病的基本病机乃肝气疏泄功能失常,若疏泄不及则导致肝气郁滞,津血失于运化,生痰生瘀,痰瘀阻截于脉道,脉道闭塞,血液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津血的濡养而生风,则出现头及肢体的不自主颤动;若疏泄太过则引动肝风,风阳内动扰于筋脉,筋脉失控,则出现头部、肢体、口唇的不自主颤动。

2 明确治则治法

现代中医中药多从“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来治疗本病[11],而忽略了情志因素亦可对本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因而疏肝怡情与平肝止颤相结合将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突破口。对特发性震颤的治疗,赵建军教授认为肝多实证,宜泻不宜补,《岳美中论医集》中指出:“肝至刚,宜柔而不宜伐”,故确立疏肝怡情,平肝止颤的治疗大法。可少佐补肾药物,以达“滋水涵木”的功效[12]。由此肝气得平、肝郁得疏,其络自通,其颤自止。临证必须明辨病机,审时度势,谨慎用药。

2.1 疏肝怡情治本 赵建军老师依据患者肝气郁滞的病机特点,按五脏的生理特点及病情发展情况,运用疏肝理气、解郁化火、柔肝敛阴之品组方,使郁结得解、肝气得通、肝阴得敛,从而使情志顺畅,气血通顺,筋脉得以濡养。赵建军老师指出,肝脏以疏为顺,肝气宜疏不宜结。临床中患者大多表现为心情郁闷,善太息,乏力,口苦等症状,故临证多采用柴胡疏肝散和越鞠丸加减来治疗,尤其善用合方中的柴胡、川芎、香附、芍药、当归、枳壳。方中柴胡功善调达肝气而散郁结,正如叶天士所说“柴胡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故其调达肝气之功最卓著;香附芳香辛散,善散肝气之郁结,且有理气调中之用,柴胡配香附则疏肝的作用更为明显。川芎能行气活血兼开郁止痛;枳壳行气止痛以疏肝理脾;当归补血行血;白芍味酸微寒,而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之用;当归和芍药配伍,养血调肝达到“补肝体而助肝用”的效果,同时又能缓和柴胡、川芎、香附的辛散燥烈之性,防止疏泄损伤肝阴,正合“肝喜柔恶燥”之说。合方共奏疏解肝郁之效。赵建军老师认为,柴胡易截肝阴,在临床中可适当加当归、白芍等养阴柔肝之品,疏肝与柔肝相结合,双向调节肝的生理功能。

2.2 平肝止颤以治标 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素问直解》中说肝“气勇善怒,犹之将军之官,运筹揆度故谋虑由之出焉”[13],由此可知肝性刚烈,易怒善动。故治疗时虽咸寒重镇不嫌其烈,务必药到病所,使肝气得以平息。此类患者平素多表现为脾气急躁易怒,声高气粗,口干口苦,大便干,脉多弦而有力,常用天麻钩藤饮及大定风珠加减,主要药物有天麻、钩藤、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等,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的作用;钩藤,《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可“平肝风,除心热”,2 药合用平肝息风之功著;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质重咸寒,擅于平肝潜阳,合方配伍加强平肝息风之功。赵建军老师认为,肝多实证,平肝力度宜大,咸寒重镇的药品适当加用,可使肝气得以平息,同时根据具体病情酌加滋补肾阴、疏肝理气之品。

除上述治法外,临证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斟酌用药,患者舌质暗淡,肌肤甲错,口唇暗紫,脉涩,多加用丹参、赤芍、鸡血藤、地鳖虫、伸筋草以袪瘀通络;如有黄痰,舌质红,苔黄腻,多加用瓜蒌、天竺黄以清化热痰;如有清痰,舌质淡白,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加用法半夏、陈皮、胆南星等以温化寒痰;如患者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黄,多用淡竹叶、川木通以泻心火。同时运用全蝎、僵蚕、蜈蚣等以搜风通络,疏通筋脉,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赵建军老师用方讲求精炼独到,用药宜准不宜多,务求直入病所,药之所达,其邪必袪。

3 病案举例

付某,女,25 岁,以“头不自主抖动1 年”为主诉来门诊就诊。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未经治疗。现症:头不自主抖动,偶有头痛、头晕,心烦,急躁易怒,寐差,纳可。二便正常。乏力气短,胸闷心慌。舌淡红,苔白,脉沉弱无力。中医诊断为颤证 ;西医诊断为特发性震颤。遂拟疏肝怡情,通络止颤法,处方:柴胡15 g,川芎15 g,香附15 g,郁金35 g,栀子15 g,黄连15 g,当归15 g,白芍15 g,全蝎10 g,僵蚕10 g,蜈蚣2 条,龙骨30 g,牡蛎30 g,佛手20 g,枳壳20 g,香橼20 g,天麻20 g,珍珠母30 g,白蒺藜30 g。5 剂,水煎服,日1 剂。二诊:震颤减轻。查: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上方加羚羊角5 g,水牛角25 g。7 剂,水煎服。三诊:震颤减轻,查: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无力,处方:上方加石菖蒲30 g,7 剂,服法同上,药后震颤消失。随访1 个月,未见复发。

按: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怒伤肝,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肝风循足厥阴肝经上行,扰动筋脉则头不自主抖动,头痛,头晕;肝火上炎,母病及子,扰动心火则心烦,心慌;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肝气升达太过,肺气通降不顺,则出现胸闷气短;遂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主方,并配用通络止颤药物治疗。潘沁铭等[14]、王连瀛等[15]、周本宏等[16]在临床中擅用全蝎、僵蚕、蜈蚣等药,以增其止颤镇痉之功效,与赵建军老师的用药经验形成共识。阳气浮越,夜晚阳不入阴则眠差,故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之品,潜阳入阴。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用香橼、佛手疏理肝气,健脾益气。二诊时肝火得清,肝气得平则震颤减轻,但舌象色暗,可知瘀血仍在,故用羚羊角、水牛角凉血定惊散瘀。守方加减,病获痊愈。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情志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赵建军老师认为特发性震颤的病因与情志有着莫大的关联,由此确立了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进行加减的方药体系,赵建军老师强调“准确辨证,依证施法,按法遣药”三者缺一不可,正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明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医治病的关键就是辨证施治,在临床中遇到此类患者,疏肝怡情是重点,更应该随证治之,如瘀血较重,则酌加活血化瘀的药物;痰湿重,化痰的药品则应占比重较大等,而非期许一药治多病。在治疗特发性震颤时,如果单纯用熄风止颤的药物,对于肝阳上亢的患者作用明显,而对肝气郁结的患者恐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就提示我们临证中必须综合分析加以辨证,而非拘泥于一证一法。本病多由情志而来,临床还应告知患者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猜你喜欢

平肝筋脉特发性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知足常乐
平肝涤痰通络汤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特发性腹痛一例
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法治疗高血压病62例临床观察
一统天下(龙首)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