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咋就逆反了
2020-02-14亦然
●亦然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居然什么都不听自己的了,他们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是家长不赞同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怎么没有逆反,现在的娃为何会出现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其实,青春期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此时,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的心态,从而使“逆反心理”非常普遍。
进入青春期少年,反对成人把自己再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出于“逆反心理”,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高明”的行为,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另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 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 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 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对待逆反,家长要理解沟通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了逆反心理,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应该找到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自己有错误,那么就应该马上改掉;其次,与孩子耐心的交流,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拿大人的想法去压制孩子的想法。
理解尊重 孩子逐日长大,需要独立的判断和思维,要给孩子一片天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其自我意识,相信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换位思考 父母不仅从成人的视角,更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与孩子的“同理心”。遇到分歧,父母要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沟通交流 我们要相信世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形成民主和谐的家风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父母要创造情景,打开孩子的心门,陪伴孩子成长,多鼓励多欣赏,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
做孩子榜样 多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流活动,让孩子体验成长快乐,感悟人生真谛。
借力小伙伴 父母要鼓励孩子结交正能量的朋友,借助小伙伴现身说法、旁侧导引。但切记不要拿孩子的弱项与伙伴比较,在孩子“伤口”上撒盐,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疏远玩伴。
“冷处理” 独生子女,相对封闭,喜欢面对虚拟。当孩子非常激动暴躁时,父母要学会“冷处理”,放一放,让时间淡化冲突,平缓情绪。随后再用一封信、一张纸条等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讲道理谈建议,还可以要求回信,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
逆反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过程,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正确疏导、及时调适,给予孩子更多心理关怀和成长指导,努力做好孩子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