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医医案探讨收敛药在急性腹泻中的应用
2020-02-14陈保伶张北平
陈保伶 张北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按照病程区分,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泄。急性腹泻即暴泻,又称“暴泄”“洞泄”,指大便如洪水直注而下。暴泻常因饮食不洁、外感湿热、寒湿之邪等引起,病性多属实。因实邪为患,其用药多以祛邪为主。一般认为收敛药性味酸涩,会使邪气停聚脏腑,使邪无出路,有“闭门留寇”之虞,故不主张在急性腹泻中应用。然而,急性腹泻起病急,病势竣猛,若暴泻无度,则可能出现口舌干燥、眼窝凹陷、尿少、四肢厥冷等阴竭阳脱的症状,甚至可危及生命。近现代某些名老中医在治疗急性腹泻时,不拘泥于“初泻祛邪,久泻固涩”之说,而根据病情需要大胆灵活使用收敛药物,亦收效甚捷,现基于名医医案探讨收敛药在急性腹泻中的应用如下。
1 经典医案及分析
1.1 金邵文医案[1]当代儿科名家金邵文曾诊治一位患儿,暴泻3 d,日行6~7次,大便青绿夹黏液,兼见身热不扬,舌质红、苔中白。考虑湿热夹积。然泄泻势不可止,患儿年幼体弱,恐有阴竭阳脱之虞。故予清热燥湿、健脾行气,兼以收敛止泻。处方:苏梗6 g,淡干姜3 g,煨木香3 g,白术1 g,制川朴3 g,川连1.5 g,地榆10 g,马齿苋10 g,诃子皮10 g,砂仁壳3 g,山楂炭10 g。药物寒热相佐,标本同治。此案金老以干姜、黄连辛开苦降,配合地榆、马齿苋清热解毒;苏梗、木香、白术、砂仁壳等行气燥湿以治其本;诃子皮、山楂炭涩肠收敛止泻,直折其暴泻之势。尤其妙在山楂炭既有消积治本之功,又可取炭类收敛止泻之效。
又诊治一位两个半月大患儿,泄泻2 d,日行10数次,黄色水样便,量多,身热不扬。舌质红、苔中白。据其症考虑湿邪壅盛,虽“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小儿疾病发展迅速,若纯渗淡利湿,则有气随阴脱之弊,故佐以诃子皮、石榴皮、山楂炭固肠止泻,防患于未然。处方:鸡苏散30 g,煅木香3 g,淡芩炭6 g,川连1.5 g,茯苓10 g,山楂炭10 g,炒麦芽10 g,诃子皮10 g,石榴皮10 g,生甘草3 g。2剂基本痊愈,予七味白术散1剂善后。此案在对证清热利湿基础上以山楂炭、诃子皮、石榴皮收敛止泻,祛邪与收敛并用,收效迅速,且无敛邪之弊。石榴皮为药食同源之品,具有涩肠止泻之功,且药性平和,尤其适用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1.2 王仲奇医案[2]近代名医王仲奇,数代业医且一生行医40余年,医术精湛。曾诊治一名高年患者,因饮食不当而泄泻数日,并有肛门坠胀,轻微大便失禁感,其脉弦缓而滑。考虑老者精血衰弱,正气不足,腹泻过度而损及脾肾阳气,导致脾不升清,气虚下陷,故肛门作坠。肾主封藏,司二便,年高肾气不足,泻下无度伤脾及肾,封藏失司,二便不固,故可见轻微失禁。泄泻虽源于饮食不节,但因年高体弱,病机由实转虚。王老以升阳健脾、涩肠止泻为法,予方药:于术一钱二分,蒸白芍二钱,炒肉果一钱,煨禹余粮三钱,青防风一钱,六神曲三钱,炒茯苓三钱,罂粟壳钱半,益智仁八分,炒谷芽四钱。二诊症状已改善,惟大便未成形、口舌干燥,脉弦缓而滑。予方药:于术一钱二分,蒸白芍二钱,炒益智仁八分,茯苓三钱,肉果八分,煨青防风八分,炙黑苡仁三钱,炒罂粟壳钱半,宣木瓜一钱,橘红衣一钱,荷叶三钱(米炒),金钗斛二钱。在补脾肾、升清阳、消积滞的基础上,配伍肉豆蔻、益智仁、禹余粮、罂粟壳等温中涩肠止泻,防微杜渐,避免泻下过度导致阴竭阳脱,标本同治,故获良效。
1.3 熊继柏医案[3]国医大师熊继柏曾诊治一位青年农民,患者在酷暑季节操持农活,因口渴遂饮2碗生水,随即出现腹痛、上吐下泻,晕倒田间。医生先予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后予针剂注射、服药,但无好转。急寻熊老诊治时,症见冷汗淋漓,两目、腹部深陷,声低息微,口张气短,时时呕逆,大便失禁,泄水不止。查舌淡白,诊脉微细无力。虽知其病起外感暑热,内伤寒湿,但暴吐暴泻,谓之“上争下夺”,伤津耗气,患者已见恶候,危在旦夕。因此,不可拘泥于“初泻祛邪,久泻固涩”,眼下当急止吐泻以存阴救阳。据其诸症,熊老拟第一方:乌梅30 g,干姜15 g。第二方:高丽参30 g,黑附片60 g,炙甘草15 g。后续予附子理中汤合生脉散治之。吐泻均止后乃拟参苓白术散。方中干姜温中止呕,回阳救逆;配伍乌梅生津存阴,固肠止泻,既可回阳救阴,又可吐泻并止,作为开路先锋,力挽狂澜,再以参附、生脉、参苓白术之类固其根本,使得患者转危为安。
2 收敛药在急性腹泻中的应用指征
分析以上名家医案,可总结急性腹泻配伍收敛药的应用指征如下:(1)泻下量、次颇多,或吐泻并作,气津过度丢失,应酌情使用收敛药。中医学认为津能载气,阴阳互根,阳气可随阴津脱失,甚者形成阴竭阳脱的危候。(2)小儿、老人等体质偏弱患者,当酌情使用收敛药。小儿脏腑“两有余而三不足”,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能力不足,而泄泻之本无不在脾胃;小儿具有“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病情转变迅速,若见阴伤之证,可预防性佐以收敛药。老人阴阳气血偏弱,暴泻过度容易由实转虚,出现阴竭阳脱等变证。酌情佐以收敛药,可顾护正气,以防变证蜂起。(3)收敛药必须与对证药配合使用,上述案例应用收敛药后均无出现邪气留恋之象,原因在于祛邪收敛并用。或淡渗利湿,或清热燥湿,或消食导滞,或温化寒湿等,使得实邪得清,正气可顾。如此根据虚实程度,调整祛邪、收敛的药物比例,则无闭门留寇之虞。
收敛药物大多性味酸涩,但具有寒热补泻等不同。急性腹泻多由湿热、寒湿、食积引起,而患者体质偏向也会产生相应的虚实转化,需根据辨证合理搭配收敛药。(1)湿热泄泻:适宜选用药性平和之收敛药,如石榴皮、诃子;若阴伤突出,可选用乌梅、五味子、石榴皮等固涩生津之品。(2)寒湿泄泻:寒邪伤阳,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肢冷气短等气随津脱之变证。在渗淡利湿、温阳健脾的基础上,适宜选用辛温酸涩之品,如赤石脂、肉豆蔻、五味子、伏龙肝等。(3)食积泄泻:适宜选用尚可消食导滞的收敛药,如山楂炭、乌梅等,既可消食化积治其本,又可收敛止泻治其标,起到标本兼治之效。(4)老者、小儿等素体不足之人,泻下无度最易伤及脾肾,需兼顾扶正收敛。若其人素体脾虚,暴泻当酌情加入莲子、芡实、伏龙肝等,若其人肝肾不足,暴泻容易导致下元不固,应佐以山茱萸、赤石脂、肉豆蔻、五味子等。若出现阴竭阳脱危重症,当以龙骨、牡蛎敛阴潜阳。此外,罂粟壳涩肠止泻作用最强,如严重暴泻急当存阴时,无论何种证型均可应用,中病即止。
3 收敛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急性腹泻相当于现代急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多因细菌、病毒感染而致。因胃肠道活动亢进、水液代谢异常导致腹泻,肠黏膜炎症损伤、胃肠平滑肌痉挛等导致腹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收敛药可有效抑制肠道病原体,产生抑菌、抗病毒的作用,如乌梅、五味子、石榴皮、肉豆蔻等;或调节胃肠道平滑肌活动,从而解痉止痛、止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如五味子、罂粟壳等;或修复、保护胃肠道黏膜,如赤石脂、禹余粮等。根据文献报道:乌梅、石榴皮具有抑菌、抗病毒、治疗腹泻、痢疾的作用[4-5];五味子具有抑制多种肠道致病菌、抑制胃肠平滑肌亢进活动的作用[6];肉豆蔻具有抗菌抗炎、止泻的作用[7];赤石脂可吸收消化道内的有毒物质及产物,保护创面。
4 病案举隅
胡某,女,1岁4个月。2019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发热伴腹泻3 d。患儿3 d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5 ℃上下,每日解泡沫水状便2~3次,大便色黄,气味臭秽。刻下:汗多,口气臭秽,哭闹较多,胃纳欠佳,睡眠欠安,小便调。舌红苔黄根部厚腻,指纹色紫。辨证:湿热蕴结,饮食积滞;治法:清热祛湿,消食导滞;予葛根芩连汤加减。处方:
葛根 15 g,黄连 6 g,黄芩 6 g,盐车前子 9 g,火炭母 9 g,布渣叶 9 g,炒麦芽 9 g,炒谷芽 9 g,神曲 6 g。3剂,日1剂,水煎,分2服。
二诊(11月18日):患儿体温下降,哭闹烦躁缓解,日解水状大便10余次,色黄。舌红苔薄黄根部稍腻,指纹色紫。辨证治法同前,考虑患儿年幼体弱,泻下过多,恐有气阴欲脱之虞,在前方基础上加山楂炭6 g、石榴皮6 g、赤石脂9 g(先煎),3剂,水煎服。服药后第1天泄泻减至3次,量较前减少,第2天已无泄泻,第3天诸症悉除,后续以调理脾胃收功。
按:湿热夹积,蕴结肠腑,下注魄门,故患儿发热、泻下臭秽。一诊以葛根芩连汤化裁清热利湿,消滞止泻。服药后热减,积滞湿浊尚有留恋,但泻下过度恐有脱证之虞,故二诊在原方基础上佐以山楂炭、石榴皮、赤石脂以消积化滞、涩肠止泻,标本兼治,症状大减。此案于辨证用药基础上配合收敛药,故无敛邪之弊,且收效甚捷。
5 小结
急性腹泻危急症多发生于小儿或老人等体质偏弱人群中。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情传变迅速,易虚易实;年高者大多元气不足、精血亏虚,不耐暴泻耗气伤阴。临证中患者若出现精神萎靡、口渴甚、皮肤干燥、眼窝凹陷、泪液少,舌干少津、少苔或苔剥脱等,为阴液重耗之危象。中医认为,“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津液的盛衰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故对于暴泻过度或暴泻危急症,尤其属体质虚弱者,应在辨证用药基础上佐以对证的收敛药,既可顾护阴液,避免出现阴竭阳亡等恶候,又无“闭门留寇”之弊,可大大提高疗效,临床应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