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管”建设背景下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的意蕴、困境与对策

2020-02-14郑军段少东

关键词:金融类经管教学内容

郑军,段少东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金融业不断发展、完善,我国高校金融学科教育及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金融学科建设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面向世界,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1]20。金融类专业作为高校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建设对于我国高校金融学科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新经管”背景下,提升高校金融学科实力,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进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类专业建设的支持。高校金融类专业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造自身教学模式,提升自身教学实力,推动金融类专业的发展。

就理论而言,有学者基于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究金融学科的未来发展[2]1;有学者从就业角度探究高校金融学科的发展路径与改革策略,强调金融学科改革创新的必要意义[3]48;有学者从我国金融业改革视角分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路径[4]37。就实践而言,已有部分经管类高校在金融类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已经初步确定金融类学科的建设方向。目前,金融类专业已从中国教育专业体系中提升至第二层次,下设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信用管理、金融数学和经济与金融7个具体本科专业。国内也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金融方面的本科专业,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然而事实证明,在金融类专业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5]4。例如:“新经管”建设背景下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的时代意蕴何在?金融类学科建设尚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切实加强金融类学科建设?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探析和解答,既是推动高校金融类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新经管”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的“新经管”时代意蕴

金融类专业建设作为“新经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建设的加强有利于保持“新经管”建设的完整性、持久度及实效性,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类专业发展形势与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经管类高校“新经管”建设工程的未来发展,与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1.金融类专业建设决定“新经管”建设的完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对调节经济活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作用[6]61。在此背景下,金融类学科作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一直是我国经管类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对于高校“新经管”建设而言,金融类专业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类专业的发展攸关高校“新经管”建设的发展。纵观国内一流经管类高校,金融类专业大多是其王牌专业或重点专业,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在2019年公布的中国92所一流经管类高校(5星级及5星级以上)的数据中,超过25%的高校其重点或王牌专业为金融类专业。由此可见,金融类专业在我国经管类高校中的地位。可以说,建设一流经管类高校离不开其金融类专业的支持,“新经管”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类专业建设的支持,没有金融类学科的经管类高校难以被称为真正的一流高校。因此,在“新经管”建设背景下,高校应牢牢把握金融类专业的建设方向,提高高校金融类专业发展水平,进而促进高校“新经管”建设进一步发展。

2.金融类专业建设关乎“新经管”建设的持久性。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6]6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为经济服务,又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共生共荣,金融对我国经济的成长和协调发展运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61。在这一背景下,金融类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样态已经成为评价经管类高校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指针,对于“新经管”建设而言,金融类专业建设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经管”建设本身就是以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金融类专业建设中的互联网金融就是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而国家也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显示了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信心。推动金融类专业建设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融合,进而推动“新经管”建设的发展,最终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

3.金融类专业建设影响“新经管”建设的实效性。金融产生于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服务,又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的成长和运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4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金融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2017年1月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也明确提出高校应加强建设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学科[8]44。金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未来的发展攸关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人才的辛勤工作,高校作为金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如何切实提高金融专业人才质量,是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经管”建设本身就是以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为重点,对于经管类高校而言,加强金融类专业建设,提高金融类人才质量,符合国家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对“新经管”建设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新经管”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金融类专业建设,牢牢把握金融类专业建设方向,进而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为我国未来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二、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总体上看,除少数大学外,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金融类学科建设方面尚未取得较大成就[1]20,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新经管”建设背景下,金融类学科建设又涌现出不少新现象、新问题,原有的瓶颈问题尚未破除,新的现实问题接连出现,新旧问题交织重叠,使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

1.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教学内容急需改革。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地位日益突出,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之间仍存在差距[10]1,金融学科基础仍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金融学科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都根据金融业发展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数理基础较为薄弱。目前,我国金融专业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培训较少[4]3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二是教学内容老化。目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迅猛,在我国网络支付更是已基本普及,以P2P平台为例,在2015年之前P2P网络借贷累计成交规模尚不足1万亿,而截至2019年2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借贷金额已超过7.85万亿元,可以说金融行业已产生根本性变革,但我国高校金融教学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三是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金融学科建设需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2]5。在“新经管”背景下,金融类专业建设应打破学科窠臼,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仍各自为营,教学内容局限于本专业知识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

2.高校专业定位不清晰,难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专业定位对其制定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1]21。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类专业定位受到国外高校发展影响,当其设置在经济学院时,其关注重点为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等;而设置在商学院时,则强调金融市场实践问题、微观金融问题等,这种影响造成部分高校专业定位不清晰,给高校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带来困扰。新时代来临,金融类专业与互联网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成为金融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此前已有部分高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设置本科金融学(互联网金融)并于2015年招生,香港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该方面课程。尽管我国高校正在逐步改进、优化该方面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只关注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对于金融交叉学科的关注度不够[5]5,导致互联网金融等交叉学科建设经验不足。二是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兴起过程中,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准确定位,给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11]66。三是没有设计符合社会需求及行业特色的具体课程,传统金融类课程在整体结构中仍占据较大比例,高校只是简单地把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渗透在金融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中[12]155。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发展缺少特点。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它对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旧经管式课程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目前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一是部分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导致学生部分知识面出现“盲区”,为学生知识基础的构筑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教学方法也没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了不少学生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三是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课程相对较少[4]38。学生在金融学习过程中缺少微观金融理论的支撑,难以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产生深刻的理解。四是多数高校通常就金融或金融的某一方面进行设置课程,各学科各自为营,学科之间无法相互交叉、渗透[5]6,学生在学习时被单一学科思维所束缚,无法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去思考问题。五是现有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金融理论知识、经济学等方面,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课程较少,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协调。

4.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地位日益突出,许多高校都设立了相应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从金融人才的输出效果来看,其结果不容乐观[1]22。目前,我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之间现已出现较严重的“产品供需脱节”矛盾,合格、优秀、符合社会需要的金融人才仍然紧缺[13]50。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开设金融类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超过290个,其中拥有硕士研究生招生权限的高校已超过120个,而申报并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限的高校也在逐年增多。金融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高校急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改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保证;只有师资力量适应了“新经管”的要求,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但传统的旧经管类教师大多适应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方法一知半解,或一丝不解,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不用说培养“新经管”人才。

三、“新经管”助推金融类专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经管”建设背景下,高校在进行金融类专业建设时应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及社会需要进行相应改进,理清金融类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发展特点,进而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

1.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经管”建设工程赋予了金融类专业建设新的内涵与要求。首先,高校需全面解读“新经管”建设工程,了解在“新经管”建设背景下金融类专业建设的特点,把握学科建设方向。通过剖析“新经管”建设工程的具体要点可以发现:“新经管”建设工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专门思维和专业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综合素养,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层次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在进行金融类专业建设时,应严格遵循“新经管”建设要点,注重学生专门思维、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其次,回顾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双一流”建设为例,不难发现,政府在学科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特别明显,且主要以财政投入和定期验收两种方式发挥作用[8]56。因此,高校在进行金融类专业建设时,应积极献言献策促使政府提高政策效能和完善治理方式,以金融类学科建设带动其他学科的自我革新与发展,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高校“新经管”建设发展。

2.改革教学内容。金融类专业建设作为“新经管”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的发展水平攸关“新经管”建设的发展水平。高校在进行金融类专业建设时应对其教学内容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数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老化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等进行改革。一是高校应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融合的课程,增加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水平;二是高校金融教学内容应根据时代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高校应增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模块的课程,实现文理交叉,工科、理科与经管的渗透、融合,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四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高校应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14]13;五是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采用电子教材或利用网络技术实例教学的方式更新教学内容,避免出现金融教育与金融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六是教师在教学时可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单一学科思维,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去认识问题。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关于金融类专业定位问题国内学者展开了数次讨论,加深了大家对“金融”含义的理解,这对学科发展而言是件好事。“多元选择、百花齐放”是学者们得出的最终结论,这显然符合高校“各据优势、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也是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的必然规律。2014年2月,李克强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政策引导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更应侧重于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新经管”建设背景下,一是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专门思维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综合素养,提高学生个人技能,培养其成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二是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金融业和互联网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及金融理论知识,并熟知P2P网贷等新型金融的运行模式,最终足以胜任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专业工作;三是高校人才培养应加强对金融交叉学科的关注力度,在课程设置上除专业课外增加如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方面的课程,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加紧密结合,培养数据技术型、IT综合型、设计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4.突出专业发展特点。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知识结构。如今网络时代已全面来临,高校应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及各自优势设置具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系统性方面,应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避免专业课之间的教学重复,保证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可以相互衔接、协调;在选修课程上应增加选修课数目,尤其是有关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总结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要重视开设数学和统计学,增加微观金融理论及资本市场理论的课程,适当减少宏观金融理论课程内容[9]69;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着重学习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投顾等信息技术,结合新时代的变化,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引进到我们的课程中来,通过“互联网+专业”模块的方式来改造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多元化、分层次培养金融人才。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原则,以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背景[14]13,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地说,在本科阶段高校以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为主,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及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金融人才;在硕士阶段高校主要培养金融管理和技术型的专业人才,以及准备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而在博士阶段高校应以培养未来从事相应金融研究与教学的专业性人才为重点。其次,在“新经管”背景下,高校之间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例如,中国MOOC、网易云课堂等,高校可基于此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发展。最后,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水平。高校采取全员培训的方式,开展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训,让每位教师在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学水平。显然,如何将这些设想变成现实将是高校未来须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金融类经管教学内容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经管国考
基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类学科教学体系研究
中美CFA认证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工信部中小企业经管领军人才轻工创业创新班在京举办
基于金融类专业的高职英语特色考核机制的构建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经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